高新区凌水街道向陋习开刀 弃管楼院换新颜

高新区凌水街道向陋习开刀 弃管楼院换新颜

高新区凌水街道向陋习开刀 弃管楼院换新颜

11月19日上午,高新区凌水街道大风呼啸,蓝海社区栾金中街有一片弃管小区,而楼院里却整洁干净。就在两周前,街道、社区组织人力清理楼院杂物。冬日的寒风似一阵文明之风涤荡着这里,有居民自发地向“陋习”开刀,有居民配合社区清理自家堆放的杂物。

清理杂物“弃管楼”换新颜

高新区凌水街道栾金中街,当地人总习惯这里最早的称呼——“栾金村”,一条暗河从中街南侧缓缓而过,街角一处休闲石廊里看不到一根烟头。这片楼宇建于上世纪90年代,老龄人口、外来人口多,许多居民楼外成了“自留地”,有人在楼角搭起木棚存放杂物,有人直接将杂物堆放在窗下、楼前。但这样的情景,如今已经看不到了。

“从11月10日开始,我们就启动了集中清理楼院杂物的工作。”蓝海社区书记马晓芳告诉记者,几天来,清运杂物共动用车辆58台次,将许多楼院的死角和难点都彻底清理了。“其中,许多杂物堆积多年,这次彻底清理了。”马晓芳说,清理杂物不但美化楼院,更消除了安全隐患。

在栾金中街8号楼,一处约10米长的土地刚刚翻修,显得格外干净。“这里过去是一大片用木板搭建起来的简易棚,里面堆放着各种碎木板、碎木块,已经建了好几年了。”马晓芳说,简易棚沿着楼体外侧将楼角包裹了起来。之前社区和住户沟通几次,简易棚就建在窗户下面,不但看上去不美观,而且一旦发生火灾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反复沟通几次,这位住户积极配合清理工作,将简易棚和杂物彻底清理,露出了楼体的本来面貌。

居民们自发向“陋习”开刀

“在楼院里堆放杂物其实是一个陋习,在老旧小区,尤其是‘弃管楼’时常发生。”凌水街道阳光社区书记周洁说,阳光社区是高新区老旧小区比较集中的区域,因此楼院堆放杂物也是社区着重解决的“顽疾”。“我们就上门去找住户做工作。”通过周洁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不少居民主动向“陋习”开刀。

11月15日17时许,刘师傅刚下班就把自家门前的自建凉棚拆除了。“凉棚是我自己焊的,用玻璃钢和铁皮围了个棚,让街坊们歇个脚、聊个天。”刘师傅告诉记者,社区和街道跟他谈了几次,他也觉得这个棚子有些碍眼。“文明创城,咱不能拖后腿。”没等社区清理,刘师傅连夜把棚子拆了,“现在一看,感觉敞亮不少,楼前干净利索,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心里也痛快。”刘师傅说。

11月19日上午,在栾金中街2号楼,记者见到李桂萍时,她正用扫帚清扫门前的落叶,扫帚扫过的地方原来是她自己搭建的小仓房。“就是用木板拼起来的,用来存放婆婆的轮椅,每天推她坐轮椅出门遛弯。”李桂萍说,起初觉得轮椅搬进搬出麻烦,所以建的。最近社区干部和她沟通几次,李桂萍主动将小仓房拆除。她说,在楼院堆放杂物都是以前生活不便利时留下的旧习惯。“现在仓房拆了,空出来的地方多敞亮,到了夏天可以让老人坐在楼外面乘凉。”李桂萍说。

网格化管理将“弃管楼”管起来

在凌水街道凌秀路55号楼有位老人,几年前在楼前的花坛架起了土灶,每天烧水做饭都在楼前进行,而且花坛里多是老人捡拾的柴火、废品。“此前也曾处理过多次,但是一直没有解决。”周洁说,为此社区干部差不多每天都要去老人家里做工作,主管城建的社区专干甚至跟老人认了亲,工作做通了,老人的思想也通了,很快就将杂物清理干净。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如今花坛里已种上了观赏树,有老人见到周洁等人,热情地打招呼,“现在挺好,一眼就能看到前面,挺干净。”老人说。

“社区干部直接与住户对接,是我们街道推出的一项新的管理办法。”凌水街道宣传办工作人员王语嫣告诉记者,目前街道正在进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尤其是针对一些“弃管小区”、“弃管楼”,每个社区干部都会负责一片区域,专门对接辖区居民,一方面是解决住户需求,另外一方面是及时处理问题。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王博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