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濤被指造假論文增至63篇,已有10篇確認存在問題,多篇涉事論文出自其任主編的學術期刊

曹雪濤不會想到,就在他公開呼籲"要做誠實守正的科研人""鼓勵批判、質疑精神"兩天後,有關學術不端的批判和質疑便落到他身上,延燒不止。

11月15日起,這位中國最年輕的工程院院士、免疫醫學領域大牛、新晉南開大學校長,便被傳至少18篇論文涉嫌一圖多用,且部分實驗圖片疑遭PS修飾。

此後,學術圈儼然開啟了一場大型"大家來找茬"遊戲,曹雪濤團隊涉事論文數量不斷攀升。截至發稿,已達63篇之多,其中不乏發表在《科學》《細胞》《自然免疫》等重磅學術期刊者。

11月17日深夜,曹雪濤公開回應稱,正仔細重新核查手稿、原始數據和實驗室記錄,並將此列為"最高優先級"。

截至目前,已有6篇涉事論文作者回應此事,3人承認存在圖片重複問題,並準備聯繫期刊編輯部更正。

"對涉事論文科學結論的有效性和實力,以及我們研究的可重複性,我依然充滿信心。"曹雪濤堅稱。

同既往國內疑似學術不端事件相比,此次涉事論文數量之多、輿論關注度之大、涉事學者學術地位之高,均屬首次。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10篇涉事論文已經確認存在圖片問題,4篇被勘誤,1篇被主動撤稿

事件始於6天前,職業學術打假人Elisabeth Bik在推特上稱,她正在看一篇中國"大牌教授"的論文,並相繼貼出大量圖片,請網友來找茬。

她的舉報十分隱晦,既未直接點出圖片問題,也未公佈涉事教授姓名。但眼尖的網友很快發現,這些論文圖片極為相似,這在學術研究中並不尋常。他們隨即鎖定Bik口中的"大牌教授",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

蓋子到底被掀開了。

曹雪濤被指造假論文增至63篇,已有10篇確認存在問題,多篇涉事論文出自其任主編的學術期刊

幾乎同時,國際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質疑曹雪濤論文的聲浪越來越響。《鳳凰週刊》記者檢索該網站發現,截至發稿前,包括Bik在內的多位科研人員,相繼質疑曹雪濤論文存在圖片異常。涉事論文多達63篇,發表時間涵蓋2003-2019年,部分甚至見於《科學》《細胞》《自然》子刊等高影響力刊物。

其中,曹雪濤本人擔任(共同)通訊作者的論文共52篇,佔涉事論文總數的八成以上,這也意味著他必須對上述論文的質量和可靠性負總責。

PubPeer始建於2012年,是一個供科研人員對已發表論文進行匿名評論或質疑的網站,作者經身份認證後,也可公開釋疑。

過去數年,全球聞名的學術造假事件,都或多或少與該網站有關。如2014年日本科學家小保方晴子論文造假事件的第一槍,就由該網站打響。有學界人士調侃稱,一旦被該網站盯上,基本意味著科研生涯終結。

《鳳凰週刊》記者梳理發現,多數涉事論文均被指實驗圖片異常重複。如將同一張圖片配以不同指標或數據,用來解釋不同結果,或同一條帶在不同位置多次出現,或將同一切片圖片旋轉、剪裁,以闡釋不同結果等。

曹雪濤被指造假論文增至63篇,已有10篇確認存在問題,多篇涉事論文出自其任主編的學術期刊

部分涉事論文統計圖中,多處落點完全重合,疑經PS仿製圖章功能改動。還有個別實驗圖片,甚至疑似直接"複製"自其團隊的其他成果。

曹雪濤被指造假論文增至63篇,已有10篇確認存在問題,多篇涉事論文出自其任主編的學術期刊

2天前,一名匿名科研人員在PubPeer網站質疑,曹雪濤團隊一篇論文的實驗圖片,與該團隊另一篇論文疑似雷同。

11月17日晚11點,曹雪濤現身PubPeer網站,公開發文感謝質疑者對其工作的關注,並對其管理團隊和監督論文質量可能存在的疏漏深表歉意。曹雪濤稱,已對質疑問題發起調查,"並仔細重新檢查我們的手稿、原始數據和實驗室記錄……截至目前,分析仍在進行中。""一旦我們的調查顯示已發表成果的最高精度存在任何風險,我們將立即與相關期刊編輯部合作。"曹雪濤在文中承諾。

隨後2天內,6名涉事論文作者相繼在該網站上回應,其中,包括曹雪濤在內的3名作者承認,"不小心用錯了圖(misused by accident)",並準備儘快向期刊編輯部提交修改申請,其中一篇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曹雪濤被指造假論文增至63篇,已有10篇確認存在問題,多篇涉事論文出自其任主編的學術期刊

11月19日,曹雪濤團隊一篇被質疑論文的第一作者Hua Zhang,在PubPeer網站承認存在錯誤用圖問題,並展示論文

此外,也有10篇涉事論文經作者本人解釋和(或)多位匿名科研人員支持,暫時洗清"罪名"。但據《鳳凰週刊》記者統計,目前共有10篇涉事論文經作者或(和)期刊社確認,存在圖片問題,其中4篇論文已發表勘誤說明,1篇論文被作者主動撤稿。勘誤與撤稿均集中在2014年至2015年。

仍有43篇涉事論文,至今未獲回應。

對此,Bik稱,她已注意到作者對其質疑的解釋,並認同部分重複用圖僅是作者"誠實的錯誤",應聯繫期刊社勘誤。"其他論文面臨的問題更復雜,一些流式細胞儀的重複圖像不大可能出自簡單的疏失。"Bik強調,這些質疑亟待作者出面回應,或由機構調查,該過程或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11月18日,中國工程院辦公廳工作人員對媒體表示,"肯定會調查(曹雪濤的有關問題)"。

舉報人:5年前開始舉報曹雪濤論文問題,當時僅1篇被處理

此次論文風波的舉報人,是職業打假人Elisabeth Bik博士。這位現年53歲的荷蘭女學者,曾在斯坦福大學醫學院任職15年,是一名微生物學家。

早年間,由於不滿他人嚴重抄襲其論文,Bik走上業餘打假之路,但直至3年前,她才決定全職搜尋和舉報全球生物醫學論文中,疑似圖像重複、人為剪輯和學術不端行為。

據美國《科學家》雜誌介紹,Bik打假僅靠肉眼觀察,有時也會藉助圖片掃描和標記工具,尋找圖片中的可疑重複。過去5年裡,她打假時長超過5000小時,找到約2000篇問題論文,她均向期刊社進行了報告。

但舉報曹雪濤,僅出於偶然。在她眼裡,曹雪濤甚至"沒什麼特別之處,除了他很著名,並剛做了一個有關科學誠信的報告"。

Bik回憶,早在2014年,她便發現曹雪濤團隊論文有問題。當時她與兩名合作者共同篩查了2萬餘篇論文,發現782篇存在圖片不當重複問題,並將這一分析發表在美國微生物協會出版的學術期刊《mBio》上。曹雪濤署名的一篇論文,正是其中之一。

此後,當她在查閱這批涉事論文作者的其他論文時,又意外找到兩篇曹雪濤署名的論文,亦存在類似圖片問題。

2014年3月,她向3篇涉事論文所在的期刊舉報,但最終,僅1篇被勘誤處理。該論文於2005年發表於《臨床腫瘤研究》。據Bik統計,舉報前,該論文存在至少14張"(人為)加工的圖片(manipulated photos)",且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其發表雜誌由美國癌症研究協會主辦,是國際腫瘤學領域的頂級期刊,近幾年影響因子均在10左右,學術影響力較大。

時任浙江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和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的曹雪濤,為該文通訊作者。論文發表2個月後,曹即被評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但直至2015年,該期刊才發佈修改聲明稱,曹雪濤團隊論文中,8張圖片出錯(iccorrect),均由作者更正。同時被改動的,還有一份圖說中的3項數據。

"這些修改並不影響該研究的解譯或結論。作者對該錯誤表示遺憾(regret this error)。"聲明稱。

曹雪濤被指造假論文增至63篇,已有10篇確認存在問題,多篇涉事論文出自其任主編的學術期刊

類似處理並不鮮見。Bik做過統計,2014-2015年間,她共找到近800篇涉事論文,但僅7%的問題論文被撤稿,1/4被勘誤。

"這意味著還有2/3的問題論文未獲處理,(導致)其他研究者或花費大量時間來重複(論文可能存在瑕疵的)結果,這令我非常沮喪。"Bik說。Bik對這一結果並不滿意,她堅信該論文應被撤稿,並曾公開指責期刊編輯"軟弱無力(weak),犯了嚴重錯誤"。

上週,Bik繼續在PubPeer網站指出,該論文仍存多項圖片問題,應被撤稿,並由此決心對曹雪濤署名的更多論文來一次"全面排查",一下找到更多問題。

目前,Bik仍在檢查曹雪濤團隊的論文。

涉事論文出版方獨家回應:剛察覺這些問題,暫不評論

相比輿論對曹雪濤學術不端的指責,Bik反覆強調,她從未認定任何涉事學者學術不端,只是將所有可能存在問題的圖片和論文標示出來。但此次涉事論文之多、時間跨度之大,已難讓人相信這僅是曹雪濤團隊的偶然之失。

曹雪濤被指造假論文增至63篇,已有10篇確認存在問題,多篇涉事論文出自其任主編的學術期刊

Bik在推特上強調,她並未指控任何人涉嫌學術不端,並提醒部分圖片重複問題或出於誠實的錯誤。

儘管所有涉事論文中,曹雪濤均非第一作者,這意味著涉事論文和圖片不大可能出自曹本人之手。一位學界人士推測,即使有圖片確經人為加工,但直至事發,曹雪濤也極可能不瞭解具體情況。

Bik也有類似判斷:"他可能不是親自操作圖片的人,但他可能給學生帶來極大壓力,要求其在特定時間內作出特定結果,或他並不(直接)指導學生(完成論文)。"但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作為論文質量的總負責人——通訊作者,論文無論出現何種瑕疵,曹雪濤都難辭其咎。

曹雪濤也意識到這一問題。11月17日,其在PubPeer的回應中直言,在監督研究質量和實驗室領導方面的疏忽,是沒有任何藉口的。"你關切的問題再次提醒我,作為導師、主管和實驗室領導,我的角色和責任有多重要,以及我可能有多少不足。對我現在和以前的學生們,我的職工、同事、同行,乃至學術圈,我都備感心情沉重和非常抱歉。"曹雪濤稱。

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涉事論文從提交到備受質疑,最長已有16年,其間經數以萬計的研究者下載和引用,卻未曾發現幾張明顯相似的圖片。這些現在看來顯而易見的問題,甚至騙過堪稱論文學術質量守門人的同行評閱人。

據專業人士介紹,同行評議是在論文發表前,由一位或多位同領域研究人員審核,評判論文初稿質量,並決定能否發表的過程,是目前多數國際學術出版商的通用做法。

一位曾在多份高影響力國際學術期刊擔任評閱人的青年學者告訴記者,同行評閱時,審稿專家不僅要對論文打分,判斷其是接收、有待修改或拒稿,還要提出具體修改意見。

此外,評閱人還需向期刊明確回答,論文是否符合期刊要求,是否具有創新性,方法與結論是否客觀,標題、關鍵詞、參考文獻等是否準確,語言是否通順等10餘項問題。

但有無圖片重複出現或被人為修飾,並非硬性評審項目,需評閱人自行確定。

Bik認為,曹雪濤涉事論文存在問題的圖片,本應在同行評閱過程中被發現,"但多數評閱人並未意識到論文圖片是可以被不當重複使用的,他們也未被訓練過如何發現(圖片)問題。"

前述青年學者則提出另一種可能:同行評議過程可能被人為干預了。

該學者介紹,多數時候,編輯掌握著審稿人的決定權。許多學術期刊都擁有審稿人數據庫,包括院校、職務、郵箱地址、研究領域等信息。一般來說,每篇文章編輯都需要從數據庫中找到並通過郵件聯繫至少2名同領域的審稿人。但有時為節省時間或數據庫不完善,期刊社也會要求作者在投稿時推薦部分審稿人,並提供其聯繫方式。

"若作者推薦的審稿人與其存在利益關係,或要求編輯甚至主編指定這類審稿人,那論文發表概率將大大增加,許多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也可能被忽視了。"該學者透露,其所在領域中,就有不止一位在國際學術期刊編委任職的中國學者,通過指定和推薦評閱人,幫助"關係戶"發表論文。

值得關注的是,曹雪濤事件中,共有7篇涉事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細胞和分子免疫》上,是涉事期刊的重災區之一,還有超過三成已確認存在圖片問題的論文,亦發表在該刊上。據瞭解,該期刊由中國免疫學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辦,曹雪濤本人即為該期刊的聯合主編。

目前,尚未有任何證據顯示,曹的主編身份與涉事論文存在利益關聯,有待進一步調查核實。

記者就此聯繫涉事期刊採訪,未獲回應。

曹雪濤被指造假論文增至63篇,已有10篇確認存在問題,多篇涉事論文出自其任主編的學術期刊

隨著曹雪濤事件越鬧越大,涉事論文所發表的學術期刊和出版商的下一步動作,如是否主動發起調查,要求曹團隊作出說明,或是否撤稿,甚至撤下曹的主編職務,正日益成為關注重點。

針對上述質疑,自然出版集團一名負責人獨家回應記者稱:"我們剛剛察覺這些問題,目前無法進一步評論此事。"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鳳凰WEEKLY】創作,獨家發佈在今日頭條,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