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式自救終失敗,華業退市倒計時

教科書式自救終失敗,華業退市倒計時

長達5個月的“面值保衛戰”,終將落下帷幕。

11月12日晚間,*ST華業(北京華業資本股份有限公司600240)發佈公告稱,公司股票已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格均低於1元,根據有關規定,公司股票11月13日開市起停牌,上交所在公司股票停牌起始日後的15個交易日內,做出是否終止公司股票上市的決定,公司股票可能將被終止上市。

2018年9月,一枚“蘿蔔章”製造的“百億虛假債權”案引發* ST華業流動性危機後,此後,*ST華業一直在“面值退市”線上掙扎。但相比其他幾隻“面值退市”的股票,*ST華業頗為勵志的自救行動堪稱教科書式典範。

四次瀕臨絕境,都因利好生還,直到11月13日,已經處於停牌狀態的*ST華業又一次傳來利好:*ST華業於2019年11月12日收到重慶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總隊發來的函件,此前“蘿蔔章詐騙案”中的涉案嫌疑人已被依法採取相應刑事措施,扣押凍結涉案財物初步估值達30億元人民幣(部分系輪候凍結)。

“A股不死鳥”

的教科書式自救

“這可能是自救最認真的一家的公司,此前面值退市的中弘股份,ST雛鷹、*ST華信等走到這一步,都是坐以待斃了,但*ST華業一直在積極自救,而且每次都能絕地還生。所以直到現在,還有很多股民期待會有奇蹟發生。但現在看來,退市基本鐵板釘釘,接下來要要麼破產重整,要麼破產和解。沒有了面值壓力,有的是時間來做這些事情。”資深證券分析師楊磊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在楊磊看來,*ST華業遭遇堪稱經典。今年6月6日,*ST華業遭遇第一輪面值退市危機,股價跌破1元,並且連續13個交易日收盤低於1元。危急關頭,時任* ST華業董事長的徐紅出面接受採訪表示,公司已經啟動包括重組內部的三方面解決方案,解決百億債務引發的流動性危機,不排除控股權轉讓。隨後,6月30日,*ST華業與金融板塊債權人簽署了《一致行動意向》,併發布公告稱:經公司多次召開溝通會,與金融板塊各債權人溝通商討並約定,擬以未來警方可能追回的資產設立基金公司,用於債務償還分配,先期金額30萬元,待警方追償金額確定後按比例清償債務。公告發出後,*ST華業連續三根漲停陽線,首次危機警報解除。

7月,*ST華業股價再度跌破1元每股,危機之時,*ST華業發佈公告稱:公司在通州住宅核心區的住宅項目華業玫瑰東築獲得有關部門頒發的預售許可證。該項目開盤預計將給公司帶來10億元左右的現金。同時,醫療板塊理事會改選完畢,醫院經營正常;金融板塊正與各債權人積極溝通中,穩步推進公司債務處置工作。在發佈利好的同時,*ST華業同時在各個互動平臺上積極展示其積極自救行動,向市場傳達穩定公司經營的決心。隨後,*ST華業引入中潤經濟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重組諮詢顧問,與中潤髮展簽署《重組重整諮詢顧問服務協議》。7月18日,其股價終於再次站上1元。

8月中旬,*ST華業再次站在退市邊緣。在債務糾紛和實際控制人周文煥因違規信息披露受到證監會譴責的雙重危機下,華業資本“80後”管理團隊臨危上陣,召開高層溝通會議,公開表示擬以破產和解的方式,化解公司當前債務。希望通過包括但不限於現金清償、以股抵債、留債展期、引入戰略投資者融資等方式實現與債權人的和解,降低公司資產負債比例。此舉再次力挽狂瀾,8月13日,警報解除。

危機發生的越來越頻繁,9月下旬,*ST華業又跌至安全線以下。這次,出走海外的實控人周文煥悄然出手,9月15日晚間,*ST華業發佈公告稱,該公司收到實控人周文煥及西藏恆久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藏恆久)發來的《承諾函》,為支持*ST華業債務重組,將重慶思亞醫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思亞)50%股權無償注入該上市公司。另外,50%股權無償注入由*ST華業及金融債權人共同設立的有限合夥企業平臺,用於支持*ST華業債務重組。次日,*ST華業股價開盤快速拉昇,截至收盤恰好封死在1元/股,*ST華業再次贏得喘息的機會。

然而隨著邊際效用遞減,利好也迴天乏力。10月下旬,在*ST華業再次跌破1元價時,金寶礦業馳援而來。11月6日,金寶礦業向上市公司發來《告知函》,擬通過部分要約收購的方式上市公司5%股份,11月7日晚間,*ST華業披露消息稱,金寶礦業已經繳納要約收購的履約保證金1,600萬元,要約收購正在推進中。這一利好雖然讓*ST華業在次日上演了一場驚豔的“地天板”,但終未能突破“關口”。隨後,上交所一封問詢函成為“攪局者”,終使第五次自救以失敗告終。

意外殺出的“白衣騎士”讓第五次救援平添許多戲劇性。根據wind資料顯示,雖然金寶礦業表示並非*ST華業關聯公司,但根據記者調查發現,周文煥騰挪的國內資產中曾出現華業金寶礦業的身影。2018年9月,周文煥實際控制的PROVANTAGE HOLDINGS,曾將金寶礦業100%股權轉讓給金鐵士金服,後者又將金寶礦業100%股權轉讓給了深圳象往,這場看似無關聯的救援更像是一次自救。

早已埋下的“雷”

“如果給華業時間,公司還會繼續推進“地產+醫療”轉型戰略。地產是公司傳統強項,醫療體系會重新搭建,增加風控體系,包括印章、財務監管等方面,希望能夠實現良性發展。”公司原董事長兼總經理徐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她看來,如果能夠重來,*ST華業應該會慎重涉足債權投資。

根據*ST華業發佈的10月31日披露的三季報顯示,公司2019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1.5億元,同比下降96.7%;實現歸母淨利潤-50.5億元,上年同期為-1.4億元,虧損幅度擴大。報告期內,公司毛利率為47.1%,同比降低11.9個百分點,淨利率為-3293.6%,同比降低3290.7個百分點。受計提到期應收賬款及財務費用增加影響,公司今年前三季度虧損50.49億元。從報表來看,目前公司業績虧損主要還是受到應收賬款投資業務逾期未收回計提減值準備和預計負債增長影響,但經營性現金流入較前期有了一定的好轉,北京通州的玫瑰東築項目前三季度實現簽約金額1.87億元,貢獻了主要力量。

這不由讓人反思,如果華業*ST華業一直專心做地產開發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局?

“表面上看華業的危機是源於一起債權詐騙案,但從它跨界醫療,涉足債權投資的那刻就埋下了隱患。”上述分析師楊磊告訴記者,他曾試圖覆盤華業資本危局始末,以*ST華業2017年財報數據做分析,發現一些令人費解的數據。作為一家房地產公司,存貨和投資性房地產佔比高達兩位數可以理解,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整個資產中佔比達到33.85%,這意味著賬面餘額中,70.59億元是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其他項佔了68.35億元,幾乎是百分之百。也就是說整個總資產當中34%的資產都是風險資產,而且是高風險資產,如果這筆業務失敗了,華業資本將虧上所有的淨資產。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