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广西十大古国之一“仓吾古国”

据历史记载,“仓吾”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中。《逸周书·王会解》 :“路人大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钟钟牛。蛮扬之翟。仓吾翡翠。所以取羽也。其余皆可知自古之政。南人至众。皆北向。”

《逸周书》注“仓吾,亦蛮也”

周朝

历史古籍记载最早出现“仓吾”,便始源于此。《逸周书·王会解》周成王的成周之会,有南方朝贡的贡品“仓吾翡翠”,这是古籍始见的苍梧两字。由此可知,周王朝时的“仓吾”,或为一部族,或为一诸侯国。仅凭史书记载的只言片语,后世的今天难以深究其历史根源,不得而知。

而仓吾族来源古远。苍梧,古作仓吾、仓黑、吾。古书《集韵》:牾音吾、古兽名,亦牛之属也。苍梧即一种苍黑的独角牛与封猪为混合图腾的族群。

“仓吾古国”存在历史时间:据历史学界研究,苍梧古国距今约4900—4700年,由于缺乏当时的史料,“仓吾古国”的研究只能根据世代相传、以及从后人整理的文献来进行。

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后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已出现的最早苍梧古国。

分布范围:苍梧古国主要分布在:广西的西北部和东部地区、广东的北部和西北部、湖南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区,势力到达今湖南洞庭湖区与三苗人接垠交错而居。

舜帝时期与“仓吾古国”:北方中原华夏集团与三苗的战争进行得很激烈、残酷。舜帝与苍梧的接触间有战争也有和平,舜帝多采取南抚交趾的政策,多次南巡,结果客死苍梧之野,葬九嶷山。

《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舜“代尧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国语》也说“舜勤民事而野死。”

《淮南子》认为“舜征三苗,遂死苍梧。”

据零陵地方志记载:“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

舜帝葬地“仓吾古国九嶷山”:

历史最早记载舜帝葬地的最早典籍:《礼记檀弓》说“舜葬苍梧之野。”

汉代蔡邕《九疑山铭》说舜“遂葬九疑,解体而升。”

《永州府志》(康熙续修)载:“九疑山在县南六十里,亦曰苍梧山。仙真羽客往往蜕形于此。虞帝南巡不返,至今有舜陵在焉。”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图》,在今潇水之南绘有九疑山,注有“帝舜”二字。

因而今九嶷山,又名“仓吾山”、“苍梧山”。

舜帝对“仓吾古国”的影响:舜帝南巡,南边到达“仓吾古国”,加强和密切了珠江流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交流。同时也把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传播到了“仓吾古国”,对珠江流域经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影响深远。而在西江流域至今还能感受到帝舜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历史痕迹。

“仓吾古国”文化遗址:桂东和桂东北都曾发现两处出土制铜石范的历史遗址:一为今平南县石脚山,一为今灵川县新岩。其中今灵川县出土了五件铸铜石范,有单面和双面的鉞范、斧范等。而商周前后,在青铜器铭文中已有“仓吾”二字,“苍梧翡翠”更是闻名中原,为特供周成王的贡品。

“仓吾古国”东周时期政治重心:今贺州市沙田龙中村一处东周岩洞葬遗址,曾出土青铜器一批,包括牺尊、兽首盉、罍、鉞、鼎、鼓等18件。龙中岩洞葬遗址的文化因素具有多样性,这反映出了墓主人在当时的的权力和地位。

而洞葬遗址周边沙田河流域及其附近,发现了东西宽3—4公里,南北长15公里的范围内,广泛分布着城址、墓葬区、窑址等东周青铜文化遗存。出土物除了青铜器外,还有陶瓷器、贝币等。该遗址附近并且发现一座当地称土城窖的城址,为圆形周长800多米,有城壕围绕,城址西部有一条小道穿过护城壕向城外延伸。

该遗址群表明,“仓吾古国”东周时期的政治重心曾一度在今贺州,春秋之后,才转移往古封阳(今贺州铺门河东村一带)。

“仓吾古国”灭亡:公元前391年,楚悼王南平百越,占领了苍梧古国北部领地,部份苍梧族向南转移,加盟并入西瓯。苍梧古国实际上已不存在了。

“仓吾”文化发展:“仓吾古国”灭亡的同时,但古老的苍梧文化并未就此衰落。部分苍梧族南迁的到达西江流域,即今天的广东封开、德庆、四会、广宁一带,并建立起百越苍梧,与当地的南越族融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