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革命烈士後代,為保衛烈士故居,不惜犧牲個人一切利益


#自拍我的故事#我是林景雲烈士的外孫女林寶霞,今年70歲,排行老二,住在南寧市良慶區缸瓦窯村林景雲烈士故居旁邊。我外公林景雲於1926年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之後外公加入共產黨。在龍州保衛戰期間,外公英勇率領300多名紅八軍戰士阻擊數十倍敵人,即使最後僅剩30名將士,依然誓死堅守陣地。我外公當年把子彈就埋藏在大樹下。

清朝末年,我們家祖先是梅州人,我外公的曾祖父是清朝政府一個官員,被清政府派到廣西邕州做官,後來就定居在缸瓦窯村,建了這座青磚大房子。後來外公的祖父做了教書先生,外公也做了教書先生,參加革命之後,就當了紅軍教導員。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這個村子不僅是革命家活動的場地,也是手工藝人的搖籃。

缸瓦窯村有非常好的隱蔽性,村子旁邊是邕江、古碼頭,還有惠東粵館,老百姓經常去這裡朝拜,這些都起到很好地隱蔽作用,所以缸瓦窯村一直有革命家在這裡活動。


1929年9月,外公林景雲和他的戰友在村裡召開“南寧兵變”七天秘密會議,為龍州起義和百色起義做準備,會議上做出了重要決策,所以歷史上稱之為“七日會議”。圖為外公的銅像擺放在林景雲故居里。

我們村的農民都很富裕,個個都會做手工陶瓷,在外公的宣傳、教育下,賣出去地陶瓷換成錢,拿來做軍需物質,每個村民都是擁軍模範分子,把家裡的糧草和金銀都捐獻給了革命。

2015年6月25日,我們村老鄉在”七日會議“舊址上清理雜物的時候,發現一個瓦缸裡存放很多鏽跡斑斑的128枚子彈,從物證上證實了當年的外公與群眾在這裡開展的革命鬥爭 “七日會議”。後來我們家子女都把這些子彈捐獻給南寧博物館。

我們還捐獻了二百多件革命文物,這些都是外公當年參加革命的歷史見證物,我們後代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紅色基因,把革命傳統傳承下去。圖為當年手工製造武器,擺放在林景雲故居。

林景雲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來自中央電視臺和廣西電視臺合拍的紀錄片《紅色傳奇之壯士歸來》,說的就是外公的故事。圖為在宣傳牌子的地方,是當年開秘密會議的崗哨,

缸瓦窯村是第一批被政府部門授予“不可移動文物”“廣西傳統文化村落”“革命老區”等稱號。村裡民風淳樸,田園風光,周邊環境非常好。由於某些原因,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把村裡百年老樹撥了,百年“缸瓦屋”給拆了,他們沒有報建就建起了幾棟高樓,茂密的植被使其成為鋼筋水泥中的一塊“綠洲”。

村裡百年“缸瓦屋”、古窯等不斷遭到破壞,強力推進的拆遷正讓村子一步步被“蠶食”…… 我們姐妹不斷向上反映,在政府勒令下,他們才把違章建築給拆了,現在的缸瓦窯村正在慢慢恢復中。圖為我們一家在林景雲故居前。


這塊三畝地是1951年政府撥給我母親的撫卹金,後來由於某些原因,這塊地變成停車場,在我們姐妹據理力爭下,才回到了我們手中,我們幾姐妹把這裡清理乾淨之後,天天到這裡種植樹木,歸還它原來的樣子。這個雕塑上的陶瓷,是我們村古窯裡燒製出來的,有三百年曆史,就剩下最後幾個,我把它們嵌在雕塑裡可以永久的保存下來。

這幾年村裡發生的變化時常會讓我產生一種錯亂的感覺,我非常懷念以前這裡安靜的環境,邕江沿村而過,淳樸的民風,村民之間和諧的關係。可是現在仿如隔世。

當時有一部反映龍州保衛戰的電影要在這裡拍攝,導演年紀大了,為了方便他出行,我們姐妹就修建了這條小路。遠處是良慶大橋,大橋下面是邕江。

我們從小就對外公的事蹟非常感興趣,四姐妹在很小的時候,當得知外公是位了不起的英雄,那一刻起就開始不斷地蒐集關於他的資料。 我的母親今年九十多歲,因年事已高,更多的是聽著我們在談論著外公的事蹟,她老人家的眼裡充滿了自豪。圖為我們四姐妹和母親、外孫合影。

我們村號稱“一村三遺產”:300年製陶歷史,清朝時期的古窯址,由製陶工藝衍生出來的香火龍舞傳承了百餘年,都被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參加過南寧兵變、龍州起義的革命烈士林景雲的故居是南寧市不可多得的紅色文物。我們姐妹誓死保護好這些傳統文化、革命遺產,把它們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