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老照片:保衛常德城,會戰俘虜的鬼子兵


1940年9月,日本與德、意兩國簽訂了“軸心國協定”,英美等國開始了對“軸心國”的物資禁運,日本便加速了在中國掠奪的步伐, 以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常德當時屬於重慶蔣介石國民政府所轄的第六戰區,毗鄰的宜昌、武漢、岳陽等城市均處於嚴密控制之下。

此時,常德處於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最前沿。國民政府為了與盟軍協同打通中印公路,先後從第六、第九戰區陸續抽調7個軍轉用於雲南及印度,準備反攻緬甸。鄂西會戰後第六戰區共有第10、26、29、33等4個集團軍和江防軍,計12個軍、35個步兵師,防守著由監利附近至石牌,再折向漢水的V字形防線。

日軍大本營要求“中國派遣軍”把1943年後半期的作戰重點放在加強佔領區的穩定方面。日軍於1943年8月28日製訂:“派遣軍努力確保和平定現有佔領地區,特別是在華北方面,本年秋季以第11軍及第13軍主力分別進行常德作戰和廣德作戰。來年春季,以華北方面軍及第11軍進行打通京漢線作戰。”


1943年11月1日,日軍五個師團兵分三路,依原訂計劃全線出擊。第39師團與第13師團為左翼,直取第10集團軍主力陣地,第68師團居中,第3師團則在第29集團軍前渡江,希望捕捉王纘緒集團軍主力。日軍主攻常德的“奇兵”第116師團則水運渡過洞庭湖,一面包抄第44軍,一面兼程直取常德。

國民黨重慶軍事委員會判斷日寇此次進攻目的後,制定了“以誘敵殲滅之目的,將敵人主力引到澧水及沅水兩岸後,正面抵抗,再以外翼攻擊,然後把敵人消滅在洞庭湖畔”的戰略方針。11月24日,日寇各軍種形成了包圍常德城郊之勢,在飛機配合下,與國民黨57師展開激戰。

1943年12月1日,常德城內屋舍悉成焦土,第57師死據不撤的最後陣地寬不及三百公尺。12月3日深夜2時,餘程萬師長留下第169團殘部與第171團殘部之一部共百餘人死守陣地,自己率所屬三員團長及兩團殘部百餘人,於半夜向德山突圍,尋找第10軍。3日凌晨,雙忠巷陣地陷落,常德城宣告失守。


1943年12月5日,第六戰區北面各部作戰順利,但德山第3師被日軍包圍,軍委會判定日軍雖在退卻中,留守常德的部隊卻達八個聯隊,動向可疑難解,於是下了一個糟糕透頂的命令,讓兩個戰區暫持原態勢,不要靠近常德,先觀察敵情。

歐兵團推進中其新11師意外收容自德山突出的第57師殘部。餘師長向上級報告後,顯然未獲諒解。王耀武軍長電令該師協助友軍攻佔常德。餘師長不得以只好命杜鼎團長集結帶出來的殘部八十餘人協同新11師進攻常德。時常德日軍已經撤守,成為空城,新11師毫髮無傷於12月7日列隊開進常德。

在常德的斷垣殘梁中,奇蹟似地走出三百餘名第57師官兵;望著青天白日旗不禁痛哭失聲。第六戰區各部隊13日接到追擊命令後,發現日軍停止於澧水之線不再撤退,轉為守勢,於是向日軍發起進攻,但在日軍抗擊和反擊下無大進展,雙方暫時形成對峙。---【常德會戰,1943年。攝影資料:哈里森·福爾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