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时,北洋舰队为何不驰援福州水师,仅仅是地方利益作怪吗?

黑色幽默下的盛世花开


大清末年,各派系之间的利益纠葛确实存在,但至少在中法战争时,光绪皇帝的权威还在,当皇宫命令李鸿章南下驰援福建水师时,他绝对不敢怠慢,尤其是汉人居多且掌权的南方地区,李鸿章还是很愿意救援的!但在甲午战争以后,南方的汉族官僚并不愿意为大清流血,这才出现了八国联军来犯,南方诸总督作壁上观的现象。


很多人都想问,甲午战争也好、中法战争也罢,为何大清水师总有一部分按兵不动呢?这其实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既有无奈也有巧合。
(福建水师的杨武号官兵)


首先,1883年在中法战争时期,李鸿章已经因为日本的肆意扩张而焦头烂额,琉球王国就已经被吞,且他的洋务运动刚刚起步!说白了就是实力不足、分身无数。



1853年太平军逼近江南,李鸿章开始组建团练作战,到1864年剿灭太平军,1965年又卷入镇压捻军到战争,也正是这一年李鸿章在江南开办洋务属性的现代工业,而又到了1874年(同治13年)海军的建设才提上议程,截止到此时大清已经经历了10多年的陆上战乱,终于有机会建设海防御敌于国门之外了!但是直到1885年(光绪11年)才成立正规化的海军衙门,1888年北洋水师才勉强成军,而且总指挥是醇亲王而不是李鸿章。



注意时间节点,中法战争是1883~1885年进行的,这说明是清朝的动作太慢,北洋水师并没有赶上战争,反而是中法战争的刺激加快了成军速度。而且,当时的南方也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依托马尾船厂的福建水师是大清当时最现代化的海上力量之一,只可惜在1884年的马尾海战中全军尽没了,在摧毁了大清南部沿海军事设施后,法国舰队一路北上,在杭州湾等地肆无忌惮!


(法军舰队的战舰)

到此时,北洋水师绝对不能坐视不管了,南下支援作战势在必行,可无奈实力太差,仅有超勇”号、“扬威”号两艘战舰具备一战的能力,其配备的254mm舰炮和金属船身在当时都是很先进的设计!北洋水师的两艘船到上海地区与南洋水师的5艘船会和,这支舰队走走停停,始终不敢和法国舰队正面作战,而当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后它们就更不敢去了。

更可恨的是,日本趁着中法战争之际,挑唆朝鲜王国的亲日派造反,也就是甲申政变!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大清的属国朝鲜脱离藩属关系,方便日本吞并之!大家都知道,朝鲜王国的重要性远胜于越南,虽同为大清藩属国但前者距离京师更近,李鸿章只能让超勇”号、“扬威”号两艘战舰北上威慑日本!有意思的是,当时北洋水师的洋人参谋式百龄也强烈要求北上,这沉重打击了南下舰队的士气。

要说清朝的各个封疆大吏团结一致,那是鬼都不会相信的!左宗棠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马尾海战失利之后,他立刻要求组建统一的海军衙门,只有把全国的海军都归为一人或者一个部门领导,才能有效避免各自为战、互不协调的问题!

(福建水师杨武号)

但是,由于他已经失去了自己的部队,哪还有话语权,清廷并不重视!醇亲王领导的海军衙门是在左宗棠病逝后成立的!而根据甲午海战的结果可见,这个衙门也没能解决各派内斗的问题,马尾海战10年后,当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苦战时,清朝南方的各水师无一响应。

尊重客观事实,探究事件真相,关注兵器世界号,了解更多军武知识。


兵器世界


题主这个说法有误,中法战争时北洋水师实际上曾经南下驰援。然而在上海等待南洋水师时,北方有变,北洋水师不得不紧急返回,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中法战争爆发时,北洋水师此时刚刚草创,除了几艘蚊子船外,只有超勇、扬威两艘无防护巡洋舰,应该说实力还不算很强。不过在得知开战以后,李鸿章还是命有实战经验的洋员式百龄带领超勇、扬威两舰南下上海,打算和南洋水师的开济、南琛、南瑞、驭远、澄庆等舰汇合以后,再一起南下寻找法国军舰决战。

应该说北洋水师这次南下还是真心实意的,所以在上海等待期间,针对超勇、扬威两舰防护薄弱的情况,还特意进坞加强了装甲甲板的厚度,以提高其防护能力。另外还在舰上各加装了两门哈乞开斯机关炮,以增加火力。

如果说超勇、扬威在和南洋水师汇合以后真的南下,那么凭借其10英寸口径的巨炮,还是能对法国军舰造成很大的威胁的。而且此时扬威的管带,就是后来在甲午战争期间殉国的邓世昌。他素来以勇敢著称,在战斗中肯定会有出色表现。

然而正当邓世昌等人摩拳擦掌积极备战的时候,北方局势却突然起了变化。日本看到清政府忙于中法战争,就唆使亲日的开化党人发动政变,暗杀了亲华的右营使闵泳翊、海防总管闵泳穆等人,劫持了高宗,闵妃等人,史称甲申政变。

虽然随即袁世凯立即出兵,在朝军配合下平息了政变。但是为了震慑日本,李鸿章还是紧急抽调超勇、扬威两舰返回,护送威远号运送淮军前往增援。随后超勇、扬威又在黄海巡逻,威慑日本海军。

在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自然无法南下,倒不是李鸿章私心作祟,故意保存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