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乌梁海家族秘史

喀喇沁乌梁海家族秘史

在蒙元政权退向关外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蒙古大汗的“墓卫亲军”(密宗“乌梁海”人),是实力最强大的蒙古有生力量,但碍于牧猎苍穹下部落的历史传统和成吉思汗的圣命,该部落又是最难征调的力量。
故老相传,密宗乌梁海人世代为牧猎苍穹下各部落的圣山“布尔罕山”领主,圣山“布尔罕山”周围是牧猎苍穹下各部落的永远和平区。因而密宗乌梁海人是高傲的,誓死不离山林,与邻近各山林部落通婚,而不与草原部落(草原部落的首领除外)通婚。以狩猎采集为生,饮食不沾土泥,长年林居,饮树汁树果。据传言,因乌梁海密宗的人喜居深山老林,与其他游牧部落相比,虽然射箭、摔跤和攻击等方面很强,但马术极差。密宗乌梁海人保留有氏族的长项技能,家族内世代相传。该习俗因被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认可,允其部落永远不受征调和差役,并将皇室墓地定在该部落地内(当然也是牧猎苍穹下各部落共同的圣山),使该部落成为大禁地的守护者“墓卫亲军”。因该部落有不受征调差役的特权,所以相邻的亲族部落首长乐于将女子嫁于该部,幼子也乐于寄养该部,庶出子息也以亲卫身份溶入该部落,相近的亲邻部落之众也渐次混迹于该部落之中。蒙元时期,各部落争斗、北京政府与北地诸王争斗等战后的许多残部和躲避战争的中立部民等也多到圣山周围避难,成吉思汗后百多年里,密宗乌梁海人迅速壮大繁荣。


这段密宗乌梁海人的记忆,能找到多少佐证呢?波斯历史学家-拉施特主编的《史集》里对蒙古各部落的介绍的相关部分很好的佐证:森林兀良合惕部落,也称大禁地兀良合惕部落,他们坚定不移地[固守]那种规矩和习俗:世居山林,狩猎和畜养山羊等为生,没有蒙古包。他们自认纯洁高贵,经常以树的汁液代水为饮,认为这是最美好的生活,有[诗]:“鸟儿不知有清流,整年置喙于脏水。”该族人擅长踏乘察纳[滑雪板]在林海雪原里追踪猎物;并将多个察纳[滑雪板]联结起来(是不是现在的雪橇啊)托运猎物。不与草原部落通婚,他们训斥女儿只消说:“我们把你嫁给一个让你去放羊的人!”她就会悲伤透顶,甚至会悲伤的上吊。成吉思汗选择了该部落的某个地方为自己将来的墓地,并让该部落的一个首领兀塔赤辖其部众世守该地,永不出征。
永不征调的命令在元皇室退出北京后发生了变化,开始了大规模的迁移,但是即使迁移出来仍首选山林地而居。元皇族北退,皇裔和原关内贵族欲占居该区域广大牧地,也为以其有生力量对抗明朝政权。首先,打破乌梁海密宗不受征调的禁令,找到乌梁海家族永远的骄傲“折里木”(者勒篾)的几个子孙给以重位厚赐,并宣扬“折里木”(者勒篾)屡救国难的英雄事迹(详见“折里木”英雄传说)激励乌梁海部落人众;接着,以国难当头,皇室垂危的名义,激励并征调乌梁海密宗的勇壮青年共赴国难。在多方努力下,乌梁海密宗的青壮年踊跃参军,一部分随王保保的右翼在甘陕一带征战;一部分随纳哈出的左翼南下辽东抗击明军,与因功世居朵颜温度尔等地的显宗乌梁海人察兀尔罕的后裔共同听命于纳哈出,后成为北元时期著名的乌梁海三卫。

部分征调的乌梁海密宗协从右翼的王保保在甘陕抗明,元留守北庭的森林万户首领(成吉思汗的亲家翁忽秃合的后裔),因配合皇室抗明而升任北元的太师,并辖乌梁海密宗蒙古部众妇幼老弱西迁繁衍生息,为伐明复元积蓄力量(后融合入蒙古卫拉特部)。
留居大禁地的乌梁海密宗部众,除核心的幼子守灶部落(成为北元前期六万户之一)未征调而留下守卫禁地以外,其余支系和外围部落多受命随太师丞相将牧场向西迁移。当时太师与空旷的西地许多领主交好,受命去节制西部各王公贵族。
纳哈出降明,乌梁海三卫部受牵累,其在大禁地的家属兄弟更被北元皇室勒令迁往远离明朝的更西北边荒之地(卡尔梅克等部落)。自此,乌梁海部落被大分化,亲族远隔,三卫游牧地在蒙古部落的最东南的抗命前线,其家属兄弟却去了蒙古地域的最西北地区发展新的牧地。堂兄弟除少数守卫大禁地外,更多的支系和外围部落一起成了卫拉特蒙古部族。纳哈出的20万军主要是南左前翼,卫拉特蒙古诸部中有辉特(汉意为后北)部等。
随纳哈出降明的乌梁海密宗后裔,主要游猎辽东,明朝燕王造反起兵时缺兵向乌梁海三卫借兵,交涉后达成协议:乌梁海三卫协助出兵助燕王去打内战;作为回报,燕王撤掉明朝在关外的宁王藩镇(王府中心在大宁即现在的内蒙古宁城县)之地给乌梁海三卫游牧,而于关内再给宁王置府。

部分征调的乌梁海密宗协从右翼的王保保在甘陕抗明,元留守北庭的森林万户首领(成吉思汗的亲家翁忽秃合的后裔),因配合皇室抗明而升任北元的太师,并辖乌梁海密宗蒙古部众妇幼老弱西迁繁衍生息,为伐明复元积蓄力量(后融合入蒙古卫拉特部)。

作者乌梁海氏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