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還存在體制和機制的障礙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楊虹報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老齡工作迎來全新格局,政策效應逐步釋放。但同時政策在基層也存在認識不統一、執行不力、監管不夠等現象。一床難求,老人不願花錢、不敢花錢、敲不開門,子女有心無力,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現象仍普遍存在。如何破解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的障礙”,老齡政策基層落地中的困惑與出路在哪裡?日前,在國家高端智庫“名家講壇”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的高級研究員黃石松建議,要完善基層治理改革。在“減風險、給動力、激發活力”下功夫:要降低基層的風險,文件要更具體和明確,行業規範和標準應走在前面,政策要公開透明;要改變行政運行方式,把項目、資金、技術放到街鄉進行統籌;要建立社區老年人民主參與重大決策等機制,充分調動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充分發揮基層老年人協會等組織的作用。

黃石松在近幾年的基層調研中也發現一些政策紅利仍然懸在空中。“基層人員反映政策很好、很全面,但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在基層實施中也存在知曉率不高、認識不統一、執行不力、監管不到位等現象,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還存在一些體制和機制的障礙。

具體而言:從老年人和家庭角度來看,不肯花錢,不敢花錢,希望政府為養老買單;老年人急需整合式、一站式的服務,缺少供應商支撐;老人容易受騙,消費後對服務質量追溯和監管缺失,缺少維權渠道;子女普遍感覺“力不從心”,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從養老服務供應商角度看,養老市場發育不充分,營商環境仍需改善;受行政轄區制約,跨地區開展業務困難;市場不規範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價格戰在降低成本同時也拉低了服務質量;無論是企業申請補貼還是政府購買服務,均面臨程序繁瑣、時間冗長、規定太死、錢不好用的問題;多部門協作過程中,一些項目和事項互為前置制約;“減稅降費”的獲得感不強,融資難、融資貴、整體負擔重、人力成本高等實際困難仍然突出。

從街鄉、社區老齡工作者角度看,事多事雜,人少錢少是最大的困惑。有點錢也不好花、不敢花。“上面給什麼政策就做什麼工作”“上面提什麼要求就做到什麼程度”“市區給多少錢就辦多少事”。街道老齡工作受制於政府職能部門的行政切割,協調難度大,責權不對等造成工作人員畏手畏腳;“一聽說是街道社區組織的活動,老年人就認為是免費的,至少要有優惠和福利”,而活動中一旦出現了任何問題,老年人第一個找上門的就是街鄉社區,對於這種無限責任街鄉社區幾乎沒有抗風險能力。

從基層社會組織角度看,經營資金來源單一,主要包括社會捐贈、政府購買和自身運營三大塊,而大部分社會組織過於依賴政府購買這一渠道。因為對政府依賴度過高,運營固定成本高,自營能力弱,不能有效提升自身運營能力前提下,一旦遇到政府撤資,將難以存活。

黃石松建議:一要增進共識。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把老齡政策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城市規劃、建設、治理的全過程、所有環節、全部工作。

二要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養老問題不能搞一刀切,要按照“分級分類保障”的原則,“保基本”、“促普惠”、“放市場”、“活社會”。

三要完善基層治理改革。在“減風險、給動力、激發活力”下功夫:要降低基層的風險,文件要更具體和明確,行業規範和標準應走在前面,政策要公開透明;要改變行政運行方式,把項目、資金、技術放到街鄉進行統籌;要建立社區老年人民主參與重大決策等機制,充分調動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充分發揮基層老年人協會等組織的作用。

四要拓寬學科建設的視野。老年學交叉學科的性質將更加突出。從城市規劃、產業經濟學、公共治理等入手,應用社會經濟系統工程和複雜性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老齡問題,需要理論體系的創新。腦科學、人工智能、智慧技術為老服務也將越來越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