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跨越硬指標,可以“曲線求職”

無法跨越硬指標,可以“曲線求職”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佳駒

“金九銀十” 的秋招已盡,很多還沒有拿到offer的同學倍感焦慮。

眼看好公司人滿、好職位被佔、職場起步又晚, 大家都在四處“求醫問藥”,迫切的想知道該怎麼辦?

點開知乎有關“秋招”話題,也全是這樣的畫面。

無法跨越硬指標,可以“曲線求職”

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需要我們換個角度重新思考。

為什麼?

因為以往我們更多關注自身,想知道如何才能加入好企業?

卻忽略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好企業為什麼需要我?

既然說秋招是戰場,打仗就要知己知彼。

不妨就從企業(招聘方)角度出發,順延招聘的邏輯,聊聊畢業求職的話題。


1

不夠“硬標準”,還可以“曲線求職”

很多同學心儀的offer,大多來自像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或

TMD(頭條、美團、滴滴)這類的好企業。

而好企業的人力特點之一,就是普遍人才水位高,人才資源的投入產出比更高。

所以相對來說,越是好企業,越是人才飢渴。

當市場人才無法滿足企業時,發掘具有潛力的年輕畢業生並加以培養,是企業人才儲備的策略之一。

那如何判斷是否具備潛力?

這就要說到,求職的第一道門檻“硬標準”

什麼是“硬標準”?

比如說學歷。

學歷是比較公平的,付出努力考出高分,是通過高考的篩選。

而優異的成績是你的學習力、思考力和基礎知識掌握能力的體現,也是你具備潛力的證明之一。

更重要的是,名牌大學畢業就相當於校方幫助企業做過了面試,企業直接選擇該校學生就節省了部分精力。

但是,設置“硬標準”不是“人才歧視”。

而是當求職者過多,為了降低選人成本,提高效率的加速篩選機制。

那學歷低是否就意味毫無機會?

學歷不一定是甄選人才的最重要標準,但你千萬不要相信學歷不重要,因為學歷低意味著你要日後付出比他人更多時間和努力。

那該怎麼辦?

給你一個小建議,就是“曲線求職”

若當下不能進入心儀的企業,也不必懊悔。

大可選擇另一家同類公司,或是競爭對手,或是新起之秀。

然後,找到同類的崗位,從底層做起。

當然,這麼做不是我們得隴望蜀,而是向未來的目標搭一座橋樑。

這怎麼講?

身處“輕熟”期(指大學畢業3-5年左右)的同學們,擁有的主要資源是知識。

而同學們的優勢是學習速度快,知識掌握好,精力又旺盛。

所以發揮優勢,通過勤奮和努力,去榨乾你所能學習到的一切,才能儘快達成目標。

具體怎麼做?

簡單來說:

“加班嗎?不在話下。”

“工資不高嗎?只要能學到東西,也沒問題。”

那大家肯定會想,這不是擺明騙我們加班嗎?

不是的,畢竟勤奮是一條無法避開的路。

那些想走捷徑的人,最後都走了彎路。

這樣工作幾年後,我們再去心儀企業,至少對方會和你坐下來聊聊,不會因為硬標準將你攔在外面。

為什麼?

因為上一家公司已經幫他做過面試了,而你之前取得的業績,成長的能力就是最好的證明。

所以,不能證明自己具備潛力,就要去證明自己具備能力。

以上是我的一點建議,供同學們參考。

符合“硬標準”只是基礎條件,看完簡歷才決定是否要見一面。

而簡歷容易出現兩種問題:一種是沒有被HR看到,再者是HR看不進去。

那該怎麼辦?


2

想做好簡歷,要有同理心

從企業的角度講,招聘是要從效率和招到合適人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想把每個人都面試到,企業是無法承擔這個成本的。

所以,企業要去遵循一個效率標準,就必然會漏掉一些很好的人。

這是他們不得不承擔的損失,但我們要避免成為“篩選效率”的犧牲品。

所以,第一步不要讓簡歷石沉大海。

先說說我以往的經歷。

我的畢業求職簡歷,使用的是一種Letter紙,這種紙比A4略寬一點、略短一點。

我把它做成一本書脊裝訂的彩色精美小冊子。

為什麼這麼做?

因為我想一場招聘會下來,HR準備帶著幾百份簡歷回去時,他一定會發現,怎麼有一份簡歷寬那麼一點?

放在中間難受,就會拿出來放在最上面。

一看居然是彩色的,而且還不厚,就會翻開來看一看。

發現裡面更精美,就會饒有興趣地讀一讀,這樣我精心陳述的特長、資歷,就獲得了HR的注意。

而最後,我一共只投了兩份簡歷,得到了兩次面試機會。

當然,舉這個例子不是為證明我有多機智,而是希望你能舉一反三,畢竟簡歷能被看到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什麼呢?就是簡歷的書寫。

試問如果你是企業方HR,每天收到幾百份這樣的“人生簡史”,你會一一看完嗎?

所以,為了節省HR的心力,簡歷的書寫要具備同理心:

具體怎麼做,給你三點建議:

1.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

有同學開篇會說,我的簡歷在附件裡,但為了節省您的時間,我把要點以清單形式列在正文裡了,請過目。

這就是同理心,設身處地的為面試官考慮。

相比之下,若只把簡歷丟在ZIP文件裡,就需要反思一下了。

2.用經歷支撐能力。

在校期或實習期做過什麼,有什麼樣的成果,有哪些實質收穫,都用經歷清晰地描述出來。

因為能力是通過經歷事件和取得的成果來體現的。

3.充分的準備工作。

一定要對所投簡歷的企業充分研究,對適合度做充分的思考。

為什麼?因為花時間做了準備,說明你用了心思。

這是證明你有最起碼的誠意。

跨越了簡歷這一關,就進入篩選“軟條件”的環節。

關於面試有很多技巧,也確實可以幫到你。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你要有正確的職業認知。

為什麼這麼講?


3

正確認知,比面試技巧更重要

當一家企業很有選擇權時,它只有相對標準,那就是在可選範圍內招相對優秀的人。

那麼如何體現你的相對優秀?

就是從你的一言一行中透露出對職業的認知。

有很多人一到面試時就會問:薪資多少?要出差嗎?要加班嗎?

之所以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不只是以自我為中心,更是缺乏對職業本身的正確認知。

為什麼?

因為過分關注薪資待遇,會經常比較和計算它是否合心意,從而很自然的用錢去衡量工作事務的多少和難易。

這會導致“重心偏移”,最後也只會是事倍功半,內心又難以平衡。

事實上,薪資的多少,是承擔責任大小的體現。

薪資背後的真正邏輯是,承擔的責任越大,交付的價值越大,薪資待遇才會越高。

所以,薪資不是“問”來的,能承擔責任才是前提。

為了助力你面試,也為你職業生涯發展更好,關於職場的正確認知,這幾點你一定要知道。

1.合夥,是你與企業的唯一關係。

我們與企業簽下一紙協定,是合夥來幹一件雙方向往的事情。

我們在職位上產生的業績,就是最好的交付物。

你永遠不是在為老闆而工作,為什麼?

因為在你與公司的合夥關係裡,哪怕最後業績虧損,甚至公司關門倒閉,你都有薪水可領。

如果拿不到薪水,你還可以去起訴。

而老闆可能會賣房賣地,甚至是輸掉自己的全部身家。

所以,當你選擇了這家公司,就代表在公開市場上,做出了符合心意的選擇。

這意味你是在為你們共同的事業而努力。

2.能力,是以稀缺性最大為重點。

職位的價格,由應聘者的稀缺性來決定。

供給越稀缺,價格越昂貴,這是我們在大學經濟學課堂裡學到的樸素定理。

所以,想讓自己更值錢,就要儘量掌握一些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能力。

真正成為組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升職,是上級對你能力的追認。

當我們認為可以勝任更高一級崗位時,不要靠溝通向上級訴求,而要用行動來證明。

比如,在你還是級別5的時候,從全局思考提前去做些級別6的事情。

這樣,當級別6的職位空出來時,你才會是上級提拔的第一選擇。

所以,勝任是對自己的認可,升職來自上級的追認。

4.複雜,是看似簡單背後的真相。

還記得網上盛傳一個剛加入華為的新員工的故事嗎?

這位新同事,在工作中發現很多華為在戰略和管理上的問題,於是認真負責地給任正非寫了一封“萬言書”,談自己對於華為的看法和建議。

任正非很感動,然後,拒絕了他。

為什麼會這樣?

新員工有這樣的特點,經驗缺乏卻滿懷激情,能力不足卻自視甚高,俗稱:眼高手低。

公司是一臺精密的儀器,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你認為簡單的事情,背後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復雜。

而真正懂戰略的人,都不敢隨便指點江山,因為他們知道每個看似愚蠢的決定背後,都是無數複雜的妥協和平衡。

所以,別當高談闊論者,成功只屬於行動者。


最後的話

讓我們回顧一下,前面的內容。

一、無法跨越硬指標,可以“曲線求職”。

重要的是發揮優勢,榨乾你所學到的一切。

二、寫簡歷要有同理心,能被看到,能讀進去。

三、正確職場認知是面試的基礎:

1.合夥,是你與企業的唯一關係;

2.能力,是以稀缺性最大為重點;

3.升職,是上級對你能力的追認;

4.複雜,是看似簡單背後的真相。

借曾鳴老師一段話:

在未來公司裡面有兩種人,

一種是可有可無的人,

隨便在市場上就可以招到,可以替換。

還有一種是合夥人,他的能力是公司不可或缺的。

而我更想說未來的五年十年,你想把天賦帶到哪裡,在哪間寫字樓裡工作,又與什麼人一起歡呼流淚,決定權都在於你自己。

最後,由衷的祝賀你,歡迎來到真實的商業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