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鄉俗十八怪,真是世界獨有

宜春民俗第一怪

方言成語張口就來

語不驚人誓不休,人人成語脫口秀

形象生動宜春話 ,千年文明不可丟

宜春鄉俗十八怪,真是世界獨有

宜春方言成語,宜春成語是中國地方語言的精華,形式固定 ,其意義和格式約定俗成,形象生動,簡短而精煉,含義深刻,發人深思,表現力強,群眾基礎好,使用頻率高,這在全國也極為罕見。他是地方民俗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宜春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宜春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無形畫影”,“作鼓弄勁”,“搞三和四”,“牙黃口臭”,“生嘴捏怪”等等等。。。。

作為宜春人,宜春話成語是不是張口就來了。

宜春民俗第二怪

花轎半聯肅字迎親來

宜春婚俗有點奇,花轎迎親貼肅字

相傳印肅驅邪氣,轎到郎家添一筆

自古耕讀傳美言 ,轎封半聯待下聯

多少奇聞與趣事,婚俗文化開新篇

宜春鄉俗十八怪,真是世界獨有

“肅”字迎親:起源於“印肅跟花轎”的傳說。相傳,從前慈化有個漂亮姑娘出嫁,一路吹吹打打路過慈化寺,普庵禪師印肅睜開慧眼,見轎中有兩個新娘,知有妖精作祟。於是悄悄跟隨花轎,轎到新郎家,掀開轎簾,眾人見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新娘,正不知所措時發現普庵禪師也隨轎而來,一齊求救。普庵說:“把左邊的新娘牽去拜堂。”接著手舉佛帚,口唸咒語:“一直乾坤大,橫擔日月長,南蛇轉北斗,右滅鬼神網,普庵來到此,萬煞盡歸藏。”假新娘就地一滾,嚎嚎怪叫,現出了九尾狐的原形。後來人們迎親是為了護轎鎮妖,就把普庵禪師印肅的名字貼在轎上。以防不測。這就是“肅”字迎親的由來。

宜春民俗第三怪

兩隻雞蛋麵下埋

鄉村禮節莫見怪,兩隻雞蛋麵底埋

三隻嘎嘎兩夾面,讓你吃了回家念

宜春待客的禮節少不了“煮碗立”所謂的“煮碗立”,就是飯前點心,“煮碗立”一般是麵條,好一點點的是放嘎嘎,兩紮嘎嘎一般是埋在下面,最高禮節是煮三個嘎嘎加精肉,紅棗,有點家境不太好的,也就煮麻餈。

記得小時候,客人來了就會煮嘎嘎面,嘎嘎都是藏在面的下面,(當然客人也不免會客套一番)

宜春民俗第四怪

春鑼聲聲送春來

銅鑼小鼓紅綢帶,送福送財送壽來

滿口都是吉祥話,雙手來把福門開

春鑼是宜春的一種民間說唱形式,曲子質樸無華,流暢順口,唱詞各式各樣,在立春前打春鑼幾個身上都會背個小鼓,鼓邊上掛個小鑼,邊敲邊唱小時候見得比較多,現在都好少了。

宜春民俗第五怪

十工三鬧鬧鬧來

二五八,一四七,三六九日去趕集

最是一年吃新鬧,購物會有看稀奇

我們宜春人把趕集叫做“當鬧”,基本上宜春袁州區各個鄉鎮都有,金瑞,洪塘,新田,三陽,柏木蘆村等鄉鎮最喜歡當鬧,基本都是逢陰曆三六九,二五八,一四七。逢十就休息。十天三鬧各個鄉鎮時間上都有所不同,其中慈化、南廟一年一鬧,最為壯觀。

每逢當鬧的時候,左鄰右舍都會叫:“去當鬧麼”!

宜春民俗第六怪

扎粉竟從餿臭來

莫說農家有點土,大米也能變珍珠

人間美味都嚐遍,只有扎粉香如故

宜春扎粉風味獨特,經過浸米、磨漿、濾幹、採漿等工序,做成一摞一摞乾的米粉,曬乾後的米粉捆紮成一紮扎,故稱扎粉。扎粉已經成了宜春小吃的一部分,家鄉人食之,好之,習之,那從滋滋的鍋裡冒出的香氣,不知讓多少飄泊異鄉的遊子心心念念。我想,回到宜春除了回家之外,最想的就是吃碗扎粉了。

宜春民俗第七怪

六月來把鄱官曬

六月初六鄱官日,家家戶戶曬東西

祈求一年收成好,三角小旗插田地

農曆6月初6,是宜春城鄉一帶留傳了不知多少年的“鄱官節”。然而,進入上世紀60年代後,這個節日逐漸被人們淡忘,直到近年來大家似乎才又想起了它:立“鄱官”,曬衣物和字畫等。

宜春民俗第八怪

粗獷民風情猶在

一方天空一方地,各地語言不統一

不尊孔子尊老子,女俚玉帖伢斯氣

在宜春,稱爸媽為“爺爺”“姆媽”;稱爺爺奶奶為“公公”“婆婆”稱呼公公婆婆為“家公”“家婆”。稱男孩女孩為“伢裡”“女俚”為了表示尊重還在稱謂上加上“老子”如“爺老子”(即爸爸),“叔老子”(即叔叔)等,不過可以稱“妹老子”,但不可稱“弟老子”,應該叫“老弟伢裡”,宜春話中的“老子”和普通話的“老子”不相同,和普通話中“老子”相同意義的是“爺”也就是“我”的意思。

宜春民俗第九怪

催驚退犯保安泰

民間方術非迷信,何懼驚魂擾不停

衣掩茶甌裝大米,神咒一念保太平

宜春鄉俗十八怪,真是世界獨有

我們最常見的催米,小孩受了驚嚇哭鬧不止,家裡的老人就會建議“催”一下,催米就是用一個小碗或者用一個小茶杯裡面盛滿米,用一塊白布包紮在上面,用這個杯子從小孩的頭上到腳擦一遍,並唸咒語,之後就把杯子放在小孩子的枕頭邊上,等小孩子睡醒了之後,把杯口朝上,小心去掉上面的布,仔細查看杯子裡面的米,把那些豎起來的米夾掉,同時口裡還要說一句“呸”。據說這樣一來小孩便不會再哭鬧了。

宜春民俗第十怪

鳥門貓眼狗洞開

宜春居民大不同,大門旁邊留狗洞

鳥立門兒地枋鼎,廳堂地下挖雞籠

宜春鄉俗十八怪,真是世界獨有

宜春歷史悠久,人文鼎盛,是文明昌盛之地,世家大族眾多,為宜春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價值很高的古村落,古民居。宜春民居建築的典型特徵有垛子牆,桐木牆,竹牆,土牆,照枋,挑梁,鳥玄門,貓眼,狗洞,地枋鼎,地下雞籠等。

宜春民俗十一怪

呸雀聲聲驅鬼怪

呸啾本是討厭鬼,心狠手毒莫惹起。

啐把口水喊“呸啾”,驅鬼祛邪除晦氣

宜春鄉俗十八怪,真是世界獨有

“呸雀”是宜春話常見的詞彙,“呸雀”是一個象聲詞,表示討厭,有驅趕的意思,常常被當做驅鬼的神咒,“呸雀”原本是宜春民間傳說中一個品行惡劣令人討厭的難糾纏的鬼怪,後來借指品行惡劣,令人生厭的人,宜春人夢見或遇到驚嚇或者遇到不吉利的事,都會情不自禁的將頭側過一邊脫口一聲“呸——雀——”。似乎這一聲能把所有的驚恐和不祥唾棄掉。

宜春民俗十二怪

羅布頭巾當腰帶

羅布手巾藍或白,農家漢子離不開

裹頭系要又擦汗,還可墊坐做兜袋

羅布手巾是我們宜春百姓常用的一種長條形棉質手巾,藍色或白色,勞動人民用來,遮陽,避雨,禦寒,擦汗,洗澡,墊坐,等等,非常的實用,以前可是我們農家漢子必備的生活用品

宜春民俗十三怪

兩個麻餈一麻袋

年來麻餈香繞樑,木槌石臼響咣咣

農家清品尋常味,民風悠悠遠流長

宜春有句民謠:麻餈客,一隻手抓八隻,二八一十六,脹的麻餈客哭。

過年打麻餈是一個宜春不成文的鄉規,似乎不打麻餈不像在過年,在宜春家裡人打麻餈的有專門“舂口”和用山茶樹或者其他雜木做的“麻餈槌裡”

我們宜春最常見的吃法有:煮一下拌豆粉(特香),煮,煎,炸,炒等。

宜春民俗十四怪

有呼必應是喊彩

婚喪壽慶上樑時,舞龍耍獅添喜氣

“伏吔”唱和來喊彩,抑揚頓挫似吟詩

宜春民間在耍龍燈,婚嫁,壽慶,建築,喬遷,安葬等喜慶時刻舉行儀式時,人民喜歡以喊彩的方式來舉行儀式,稱為喊彩,喊彩,既渲染吉慶氣氛,也表達祝頌願望,喊彩詞帶著濃濃的鄉土氣。

宜春民俗十五怪

七月燒衣等鬼來

七月十三鬼打人,紙錢衣包祭魂靈

酒肉如故香火盡,不見鬼神來領情

宜春的鬼節是七月初一到十五。七月初一到十二“燒新衣”是本年剛過世的親人燒的,七月十三到十五是“燒老衣”,七月初一開鬼門關,十五日關鬼門關,燒衣,就是燒紙衣、紙屋、紙箱、紙錢金銀錠等。

宜春民俗十六怪

涴茶一杯迎客來

一口茶盤長又方,椿豆五子茶裝甌

小小茶匙情意重,一杯涴茶禮義長

宜春民間敬茶叫“篩碗茶”。“涴茶”有專門用的長方形木質漆花“茶盤”,茶盤裡面依次排滿是個瓷器小“甌子”,每個“甌子”裡面配一把小巧的銅製“茶匙”,再放入“涴茶豆粒”,再衝入沸水,客人必須雙手接過“涴茶”,以示禮貌。

宜春民俗十七怪

只賺不賒賣泡菜

民間忌諱說不夠,比方舌頭稱賺頭。

入鄉隨俗尋常事,美好願景新上留。

宜春鄉俗十八怪,真是世界獨有

俗話說“入鄉隨俗”節慶喜日要“忌嘴”不能說一些不吉利的話,如:“死”“背時”等,比如正月初一忌說:“少”“冇”等,說舌頭不能說舌頭要說“賺頭”,因為宜春話“舌”同“賒”,忌說“芹菜”要說“泡菜”,因為宜春話“芹”與“沉”同音,船家大忌所以該稱“泡”。

宜春民俗十八怪

喜鵲喳喳禍就來

早叫是非夜叫財,中邊叫了禍又來。

喜鵲喳喳並非喜,凶多吉少不安泰。

宜春鄉俗十八怪,真是世界獨有

俗話說“喜雀報喜,烏鴉報喪”,這句俗語說明喜鵲為人所喜愛,但是宜春不少地方卻視喜鵲為不祥鳥,人們把喜鵲的“喳喳”聲視為兇禍降臨的預兆,每當早上有人聽到喜鵲聲,特別是在住屋旁邊的叫聲,會提心吊膽,擔心有什麼大禍來臨。只要聽到喜鵲的叫聲,都會大聲唸到:“呸雀。天火燒,地火燒,燒的你喳喳叫!”,並用石頭趕跑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