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红 鲲鹏展翅 航空强国梦

为了探求MH370航班踪迹的相关可能性,记者有机会见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国产大运——运-20的总设计师——唐长红。在与唐总师的交流当中,记者深深感受到这位献身祖国航空事业30余年的“中国造飞机领军人”心中怀有强烈的航空强国梦想。

唐长红 鲲鹏展翅 航空强国梦

一冲天得圆中华崛起梦

“承载中华崛起梦,凝聚志士壮国心。二千日,瘦了多少身?情无尽。”——这是唐长红在运-20首飞日写下的一首诗中的几句。2013年1月26日,这是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后来,诸多媒体是这样写的:2013年1月26日“大运”成功首飞,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次重大突破,中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型运输机,是中国战略空军建设的一座里程碑。

一提起运-20首飞时的情景,唐长红仍然激动不已。他不断地用“完美”来形容运-20的首飞过程。他十分清楚地记得首飞那一幕:“50米宽、100多吨的庞然大物,飘然而起,声不大,很轻盈。”一小时后,飞机落下,万人欢呼流泪。他激动地抓过纸笔疾书:背负青天,振双翼,飘然腾飞。看大地,一片欢腾,万人落泪。承载中华崛起梦,凝聚志士壮国心。

唐长红透露,运-20从全面投入研制到首飞成功,历时五年。从第一架原型机首飞到第二架原型机首飞,不到一年。它的研制和试飞过程中创造了多个纪录,诸如试飞频次多、留空时间多达四五个小时、完成任务多等等。

唐长红告诉我们,大型军用运输机的装备数量、技术水平、运载效能,是衡量一国是否具备战略空军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型运输机的研制,从某种角度上可以度量一个国家重型装备、大型装备的研制能力。运-20属于大型军用运输机中的战略运输机,还具有战术运输机的功能。

“运-20的研制需求是与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相适应的。”唐长红说,大型飞机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装备,自主研发大型飞机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实现国防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运-20未来将主要用于装备运输、物资运输、空投空降、应急救援、抗震救灾等方面。

唐长红 鲲鹏展翅 航空强国梦

献青春凝聚志士壮国心

如果人生是一次战机的远征,那么1959年出生的唐长红真正起飞是在40岁出头担当“新飞豹”型号总设计师并上任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当时,老领导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干的都是关乎国家利益的大事,关键是带好一个团队,体现大家能力,这是最重要的。”

基于在“新飞豹”等多项重点型号飞机研制中的出色表现,国家确定由唐长红带领团队研制“大运”。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欧盟具有研制大飞机的能力,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则相当薄弱。国家的需求就是战斗的冲锋号!这种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从此,唐长红心中有了一个浓厚的情结:做不好就是千古罪人。

他非常清醒,飞机研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成千上万人的心血,加之周期紧、任务重等特点,尤其考验团队的耐心、韧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能不能把这个团队有效凝聚起来,首先取决于自己能否熬更多的夜、付出更多的精力、牺牲更多的东西。

有天夜里,唐长红走出办公室透气,正好遇到院宣传部的干事。“唐总,照张相吧,就取昼夜奋战的大楼作背景。”他回头一望,整栋大楼没有一个窗户黑着,辉煌灯火在夜空中格外璀璨。他忽然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沉重,此时,他想起一位副总说过:“你的灯光是全院的信号,再累也不能灭,如果大家知道你生病或者大家在忙而你不在,都会影响士气,所以,你得为飞机撑着。”后来,这张照片一直被他反扣在办公桌抽屉里,珍藏,但不忍看。

“作为总设计师,我最大的压力是能不能凝聚大家的智慧,使这个团队具有为国家创造未来的能力——不但完成国家今天交给的任务,而且为10年、20年后的需要储备足够的技术。”

唐长红 鲲鹏展翅 航空强国梦

待来日鲲鹏群舞长空

“一代装备,一代人才。一个型号的研制过程就是人才培养、技术进步的过程。”唐长红说:“作为领头人,要鼓励大家学习,带动团队追求技术进步。”唐长红的形象长年累月固化了:外表随意,唯双眉展如机翼;研究前瞻,给出的课题往往是国际最新的东西;涉猎广泛,时常讨论非本专业问题,能从厚厚的书籍中一下子翻到需要处,令同事惊讶莫名;常在饭桌上想起公式,情急之下便展开餐巾纸推导,一张又一张,连成长长一串;喜欢夜间到各办公室讨论问题,滔滔不绝,精力过人……

“唐总,你是决策人,签署顶层技术报告就行了,那么多专业、层级,事必躬亲怎么受得了?”副总设计师王斌团提醒。“我也知道,那样省力但很官僚,放心不下;这样很累,但心里踏实,还能让设计员感到他的工作重要。”唐长红回答。

多年来,唐长红亲手指导、培养了数十名博士、硕士;在工作中、学习讨论中受到教益的技术人员不计其数。正是这支梯队合理、不断追求卓越的技术队伍,让一架架战机奋飞长空。

唐长红 鲲鹏展翅 航空强国梦

情无尽只为航空强国梦

在付出数不清的心血和汗水之后,唐长红的科技人生成绩单上,是多项重点型号的总设计师,是中航工业最年轻的院士,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2013年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等诸多荣誉的获得者,试想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能拿出这样沉甸甸、金灿灿的成果?然而,让他更难释怀的却是为此留下的多重不了之情,乃至深深的遗憾。

对朝夕相处、并肩战斗而结下深厚情谊的同事,他觉得有太多的欠情和遗憾。

韩霄,副总设计师,小唐长红9岁。2010年深秋,正值“大运”研制最紧张之时,发现肝癌。“我可能跟你干不了活了。”他对唐长红说。唐长红去家里看他,他脑子里想的全是飞机。唐长红本来想制造些轻松,此刻内心却酸楚得不能接话:“我们这种工作对大家的压力,都变成了习以为常的承受……”

不久,韩霄病逝。唐长红悲痛难忍,奋笔而挽:英杰离恨,痛失好友,抛洒冰泪催秋寒;苍天惜才,夺我良将,构结云宫入九霄。“做工程有节点要求,那种持续的压力,日以继夜地工作,牺牲大家的生活,因此觉得非常对不起大家,心底非常感激,可能说出来的更多是批评、要求。”唐长红说。

还有对亲人,特别是2013年去世的妈妈,他深怀歉疚,引为至痛。

妈妈是对儿子影响最大的人。他终生都记得那温暖的一幕:高考,妈妈送他,塞给他两个鸡蛋,有人说考试不能吃鸡蛋。妈妈说:“考100分是国家的孩子,考两个零蛋是我的孩子。”

妈妈的话影响他一辈子。很小的时候,他出去干活,妈妈从不要别人照顾儿子,而是问:“娃能给你们帮上忙不?”参加工作了,单位有人来家里,妈妈还是这句话。再后来,他当领导了,妈妈还这样问,人家说,你儿子当领导了,是叫别人干啥。他回家后,妈妈问:“你叫别人干啥,你能帮上忙不?”他不解,妈妈说:“我怕你自己不会干了。”再后来,他有白发了,妈妈说:“你年纪不小了,还能给年轻人帮上忙不?”

“妈妈始终让我记着,一个人活着,要有能够被别人利用的价值。”因为给国家帮的忙越来越大,他越来越难得回老家去看妈妈。多年来,老家亲朋邻里已经习惯,无论有多么大的事,他不回去大家也不会觉得奇怪。妈妈最后一次生病,仍然坚持不准告诉儿子。后来,等唐长红接到电话时,老人已走向90岁生命的终点。这给他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我是个不孝的儿子,有能力了没时间……”

和许多设计师一样,唐长红甚至把战机看得比生命重要。每次看到自己亲手设计的战机,一种亲切之感从心底升起,让他甘愿为之付出一生,因为战机的成功就是他人生价值的所在。“如果国家搞更大的飞机,哪怕是给别人端茶递水我都心甘情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