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会上感受农业黑科技:蔬菜墙上种 鱼儿“打太极”

博览会上感受农业黑科技——

蔬菜墙上种 鱼儿“打太极”

南报网讯 20日,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进入第二天,数千市民来到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感受农业新技术的震撼。

展馆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商各显神通,搭 建出极具创意的展台,种在墙上的蔬菜、养在循环槽内的鱼、会采摘水果的机器人……这些农业黑科技在扮靓本届展会的同时,更是让观者大开眼界。

一亩水面能养40万斤鱼

在展会现场的江苏馆,一个边长1米,高度约0.8米的透明养鱼槽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观望,和装置本身相比,大家更感兴趣的是贴在鱼槽底部的宣传标语:“一亩水面内养40万斤鱼,鱼粪移除率达90%,什么模式这么牛?!”

记者看到,大的养鱼槽内置四个方形带圆角的小槽,每个小槽内都养了几条红色的金鱼,鱼儿在里面游得很欢。装置发明人、扬州五湖四荡水产科技有限有限公司总经理相炳坤说:“这个模型是按照实物等比例缩小打造的,功能完全一样。”

他介绍,每一个方形养殖槽的边长为12米,4个养殖槽构成一组,相当于1亩水面。正常情况下,每一组可以养草鱼40万斤,养鲈鱼也有20万斤,产量是普通养殖的3-5倍。该装置最大的特点是利用旋流集污等技术,把90%的鱼粪抽到岸上的真空罐体,发酵成有机肥,同时,被净化后的水再流入池塘,形成循环,完全做到零排放。那么,这样的装置需要多少钱?相炳坤表示,一组售价接近40万元,但由于产量高,养殖户1年的收益,就能收回成本。

和传统的长条形养鱼槽相比,循环槽养鱼还能提升鱼肉的品质,相炳坤说,“鱼儿在传统槽中生长,相当于跑马拉松;在环槽中生长,相当于打太极,缓慢生长的鱼肉口感更好。”

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的副教授,相炳坤在家乡农村创业,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了生产力。

墙上种菜产量提升20倍

白色的木头墙上打满小孔,里面插满一根根绿叶蔬菜。展会的广东馆内,“鱼菜共生联合气雾栽培”的模型,格外引人关注。

“鱼菜共生”项目是罗伟特、梁立锋、谭慧敏三位香港“90后”大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获得了今年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三等奖。罗伟特介绍,将蔬菜的根悬吊在空气中,通过气雾向根部喷淋水分。这些水其实就是养鱼的水,利用处理系统分解鱼粪中的营养物质,再添加一些有机肥料,确保蔬菜有足够的氧分。同时,经过蔬菜吸收净化的水体又返回鱼池,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绿色农业。

原本,罗伟特和他的团队是在香港创业,还拿到了1100万元天使投资,但在香港很难找到合适的农地,于是他们来到了广东江门。罗伟特介绍,经过3年半的数据积累,目前已经进入试生产阶段。

相对于国外传统的“鱼菜共生”技术,罗伟特他们研发的新技术可以让蔬菜年产量提升20倍,生产成本降低83%。“我们公司的名称叫天菜,我希望大家能天天吃上健康菜。”罗伟特说。

机器人采摘24小时无休

当前,农业机械化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应用十分普遍,但要想更深层次地解决“机器换人”的问题,就要把人工智能嫁接到农业机械中。

在展会上海馆,记者看到,一台采摘机器人正在工作,从盆栽的苹果树上不停摘下苹果。这台机器人是上海点甜农业研发的,公司市场部负责人盛彦广介绍,该机器人是基于自动驾驶的平台,加入3D视觉识别系统、AI自学习系统,只要提前设定好程序,就可以实现自动采摘。

由于是第一代产品,目前机器人的采摘效率并不高,只有人工采摘速度的70%。盛彦广说,如果给机器人加入更多的机械臂,就能极大提升效率,同时,机器人可以24小时工作,这是人工无法相比的。

开发这样一个机器人,点甜农业把成本控制在100万以内,而国外的同类产品,造价要近千万。盛彦广表示,“从经济价值来说,研发这样一款机器人并不划算。”

目前,点甜农业在上海金山区成立了一家农场,专门从事农业智能化机械的研发与试验。目前,已经研发出锄草、施肥、开沟、收割等智能化机械,安全不需要工人操作。“农业装备正从机械化跨越到智能化,未来的前景一定十分广阔。”盛彦广说。

南报网记者 李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