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鱼类低温应激的常见病害,防治还需综合措施

鱼类是变温动物,水温是影响鱼类代谢过程的最重要外界因素之一。在严寒的冬季,寒潮发生时,温度急剧降低,鱼类受到温度降低的刺激会发生低温应激。温度急剧降低,使鱼体的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从而严重抑制机体免疫功能,诱发疾病。

尤其对于不耐寒的养殖品种更易受寒潮的影响,如罗非鱼、鲮鱼、对虾等, 情况更为严重。

三大鱼类低温应激的常见病害,防治还需综合措施

鱼类应激:指鱼类受到各种有害作用的刺激(自然环境、生物因子、人为因素、鱼类个体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低温应激的常见病害

1、赤皮病。低温刺激下,细胞膜的稳定性变差,易引发体表出血。

病因:由荧光假单胞菌感染引起。

流行季节:全年,低温季节易发。

病症:主要症状为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鳞片松动脱落,尤以鱼体两侧和腹部明显;鳞片脱落处或鳍条腐烂处常有水霉寄生,病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游,不久即死去。

三大鱼类低温应激的常见病害,防治还需综合措施

2、水霉病。低温条件下鱼体免疫力低下,受伤后易感染水霉。

病因:鱼类真菌感染。

流行季节: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生长,在养殖地区均有流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

病症:水霉通常被认为是条件件致病菌,它对水产养殖动物没有选择性,凡是鱼类体表受伤、或感染某种其它病原、或饲养管理不当导致鱼体本身免疫力低下时均可感染。

通常是指我们常说的“长毛”,其实是养殖品种感染了真菌以后,水体中的悬浮物(浮游植物,泥沙等)吸附在真菌表面而形成的类似毛状物。

三大鱼类低温应激的常见病害,防治还需综合措施

3、竖鳞病。竖鳞病的发生亦与体表受伤有关。

病因:与鱼体受伤、池水污浊及鱼体抗病力降低有关,细菌感染引起。

流行季节:冬春季节极易流行的一种疾病。

病症: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严重时呼吸困难,对外界失去反应,浮于水面。疾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严重时全身鳞片竖起,鳞囊内积有渗出液,用手指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有时伴有鳍基部充血,鳍膜间有半透明液体,顺着与鳍条平行的方向稍用力压之,液体及喷射出来;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病鱼贫血,鳃、肝、脾、肾的颜色均变淡,鳃盖内表面充血。皮肤、鳃、肝、脾、肾、肠组织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

三大鱼类低温应激的常见病害,防治还需综合措施

低温季节疾病防控措施

1、稳定水质、改善环境

秋季昼夜温差变大,池塘进入养殖后期,水质变坏,水中生物耗氧量上升,鱼类生长受到抑制,此时需加强池塘水质管理,改善养殖水体环境。

建议:

(1)定期(每周)加注新鲜水;

(2)适时调水解毒,防止水体老化、有毒有害物质沉积;

(3)抓住晴好天气,多给池塘水体补充有益菌培养有益微生物,调节水质,防止水体氨氮、亚硝酸盐升高;

(4)增加水体溶氧,快速升高水体溶氧,还可调节水质,既能解决养殖中后期池塘底热问题,也能促进鱼吃料。

2、科学投喂、保障营养

秋季是池塘投喂量最多的季节,此时一定要严格遵循四定原则(定时、定位、定质、定量)进行投喂,结合不同天气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三大鱼类低温应激的常见病害,防治还需综合措施

3、防重于治,减少病害

由于秋季鱼类大量摄食,极易引起消化类疾病的发生,继发感染细菌病或寄生虫病。此时我们应该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外消内服”的疾病防治措施。

建议:

(1)大量加入外源水体后,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水体进行消毒,减少病害传播;

(2)适时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制剂减轻鱼类肝脏负担,促进消化,防止肝胆综合症的发生,防治肠炎、烂鳃、出血病等疾病的发生;

(3)适时在饲料中添加免疫调节剂,提高鱼类体质,增强抵抗力。

4、降低密度、避免鱼体受伤

入秋后,部分养殖鱼类已达到商品规格,在市场价格比较合理的情况下,可即时起捕部分存鱼,可以调整池塘养殖密度,减小缺氧、疾病发生几率;同时,池塘起捕后,切记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处理,加快拉网所致的伤口愈合,防止疾病传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