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聲舅,給你一萬”,舅舅太壞,壞在用錯誤方式和孩子建立聯繫

要說和孩子最親的人,除了父母,大概就數舅舅了,咱們可是有無數的諺語來證明這一點的,例如外甥打燈籠--照舊(罩舅)。

舅舅和外甥們聚在一起,總是能鬧出無數的喜劇來。

這不,有一位舅舅,為了讓外甥們叫自己一聲“舅舅”,用起了“利誘”戰術。但明顯這位舅舅是十分偏心的。

這是家裡的大孩子,舅舅說道:“叫啊舅獎你一百”。

外甥女很乖巧地就叫了一聲“阿舅”,舅舅果然沒有食言,馬上就掏出一百塊錢遞給了外甥女,外甥女自然是喜逐顏開了。

“叫聲舅,給你一萬”,舅舅太壞,壞在用錯誤方式和孩子建立聯繫

接下來輪到家裡的二寶,還是同樣的套路,但是獎勵翻倍了:“叫啊舅獎你兩百”

還沒等舅舅說完,孩子立馬就甜甜的叫道“啊舅”,再次的,舅舅沒有食言,掏出兩百塊遞給了外甥女。

“叫聲舅,給你一萬”,舅舅太壞,壞在用錯誤方式和孩子建立聯繫

最後輪到家裡的小寶,不得不說這位舅舅太偏心了,前面兩個外甥女只給一百、兩百,到了外甥這裡,居然給一萬!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啊!

當然這麼小的孩子是不懂得分辨一萬塊有多少的,只是前面兩位姐姐有獎勵,他也就跟著照做了。

孩子大聲的叫道“舅~~~”,但是接下來...這位舅舅,你就不擔心正月沒過外甥就理髮麼?!

“叫聲舅,給你一萬”,舅舅太壞,壞在用錯誤方式和孩子建立聯繫

舅舅接下來的行為實在太惡劣了,拿起了麻將,獎了個“一萬”給外甥。

孩子明顯沒察覺到自己被套路了,拿到了“一萬”的他同樣覺得很開心,舅舅在旁邊笑得人仰馬翻。

“叫聲舅,給你一萬”,舅舅太壞,壞在用錯誤方式和孩子建立聯繫

關於舅舅的諺語,還有一個迷信的說法:正月剃頭--思舊(諧音:死舅),所以外甥們大都被要求在正月不要理髮,對舅舅不好,顯得不吉利。

這外甥要是以後長大看到這個視頻,不知道會不會趕在正月沒過就把頭髮給理了。

當然這是家庭裡面的一個逗孩子的小鬧劇,大人們利用了孩子的無知以及極其希望獲得認同的心理,偶爾這樣鬧一鬧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經常這樣做,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了。

1.物質獎勵,讓孩子學會講條件

這在家庭裡面的獎罰機制裡經常會看到,例如一些媽媽為了讓孩子做家務,對孩子許以做家務就給零用錢的獎勵;還有一些家長為了刺激孩子的學習慾望,對孩子許以考到某分數就獎勵某物的獎勵。

隨之,往後父母要求孩子做家務、認真學習的時候,孩子就會和家長講條件。

“叫聲舅,給你一萬”,舅舅太壞,壞在用錯誤方式和孩子建立聯繫

2.物質獎勵,讓孩子以物質為情感衡量基準

孩子一開始是沒有什麼衡量基準的,尤其是在3~6歲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強大的。關係的平衡不在於外在的衡量,而在於內在的情感。

3~6歲的孩子,他們沒有什麼外部評價體系,他們不在乎擁有太多的物質條件,也不會拿這些東西去衡量父母的價值。

就算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喜歡與別的孩子比較物質條件,那也一定是父母教給他們的。

“叫聲舅,給你一萬”,舅舅太壞,壞在用錯誤方式和孩子建立聯繫

3.物質獎勵,阻礙孩子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
物質獎勵的最大壞處,就是阻礙孩子獲得真實生活體驗所帶來的“獎勵”。

例如,我們為了讓孩子乖乖吃飯,就許諾孩子吃完飯就去買玩具,這樣一來,孩子對於飽腹所帶來的舒適感就會視若無睹,建立起吃飯=玩具的快樂獲取認知。

同樣的,用錢來誘惑孩子叫舅舅,讓孩子建立起了“舅舅=錢”的快樂認知,而不是兩者之間溫馨的親密關係所帶來的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