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高中生,下过岗、蹬过三轮,38岁复旦特招读博,44岁入职高校

考研,一直是无数上进学子的人生梦想。然而,现实总是无比的残酷。全国高校每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仅八十万左右,而作为顶尖人才的博士研究生,每年的招收人数更是少之又少,不到十万人。所以,无论是录取到哪所高校就读,只要能考上研究生的都凤毛麟角,尤其是考上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顶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那更是顶尖人才中的顶尖所在。

当然,读研究生除了我们熟知的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这一条路之外,还有推免生,也就是俗称为“保送”,很多博士生也是由“保送”而来。这里为大家分享的这名博士生,他既没有参加全国研招考试,又不是高校推免的“保送生”,却取得了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就读资格,而且顺利毕业。他,叫蔡伟。

他是高中生,下过岗、蹬过三轮,38岁复旦特招读博,44岁入职高校

可能很多友友很是疑惑,既没参加研招考试,又不是推免生,怎么就能读复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呢?这还得从蔡伟的复杂经历说起。出生于辽宁锦州的蔡伟读书的成绩并不怎么样,因为高中阶段学科成绩严重偏科,无缘大学继续深造。只有高中文化的他就到胶管厂里谋得了一份生计,后来因为企业不景气,工作才几年时间就被迫下岗、摆摊谋生。

但是,蔡伟喜欢读书,酷爱古籍。即使是下岗失业、摆难为生,也依然保持着阅读古文字书籍的习惯。人生有些时候就是这样奇妙,一个小小的习惯,就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在下岗之初,蔡伟绝对想不到,就因为他爱读古文字有关的书籍,后来会成为顶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还当起了高校的正式工作人员。

他是高中生,下过岗、蹬过三轮,38岁复旦特招读博,44岁入职高校

在蔡伟下岗后的第三年,复旦大学博导、中国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在《文物》上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摆地摊的蔡伟读了裘教授的这篇文章,并且通过书信告知裘教授“佐子”应读为“嗟子”,亦即“嗟”,是叹词。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民间的落魄高中生的来信,竟然引起了古文字学泰斗的重视和认同,并且裘教授再次发文称蔡伟“其言甚为有理”。就因为这样一次“解释”,让只有高中文化的蔡伟与中国古文字学泰斗而结缘。

他是高中生,下过岗、蹬过三轮,38岁复旦特招读博,44岁入职高校

在尔后的生活中,蔡伟也在国学网上时不时发表一些文献类文章,严谨而富有见地,深得裘教授的欣赏,并鼓励其考研。蔡伟认为自己的英语基础太差,担心考不上。后来蔡伟的妻子生病了,为了挣到更多的钱,蔡伟蹬起了三轮车,没有时间继续读书和研究古文字学。

惜才的裘教授认为蔡伟就此放弃古文字这门学问甚是可惜,于是在裘教授的力举之下,只有高中文化的蔡伟在2009年4月参加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生特招考试,经与会专家和校招生领导小组决定,时年已经38岁的蔡伟被特招为复旦大学2009年度拟录取博士研究生,成为裘锡圭教授的弟子。

他是高中生,下过岗、蹬过三轮,38岁复旦特招读博,44岁入职高校

用坊间的话说,考博容易读博难。考上博士研究生还相对比较容易,想要顺利获得博士学位,却是难上加难。的确,现实就是如此,挖挖机的弟弟读博士也延迟了半年才获得了博士学位。这样的顺利毕业,还是建立在由本专业的硕士考上博士研究生的基础之上的。

试想,一个只有高中文化、已近不惑之年的中年男子,在复旦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里读博,将要遭遇什么样的辛苦和努力付出啊。无论是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能力,还是专业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都是读博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知识结构性问题。简单地说,蔡伟需要在读博期间,完成本科、硕士的全部学业,相当于本硕博连读。

他是高中生,下过岗、蹬过三轮,38岁复旦特招读博,44岁入职高校

尽管知识结构上存在明显“短板”,尽管年龄已经不小了,但蔡伟格外珍视这次难得的读博机会,通过自己刻苦的学习、顽强的拼搏,历时6年时间,终于在2015年底博士研究生毕业,并顺利入职贵州安顺学院,成为该学院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

就这样,蔡伟这名九十年代初期的高中生、企业下岗职工,因为酷爱古文字书籍,因为善于刻苦钻研,而被特招为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教授,经过长达六年时间的勤学苦修,终成资格的名校博士,并入职高校,谱写出一曲当代落魄高中生的完美逆袭之歌。

他是高中生,下过岗、蹬过三轮,38岁复旦特招读博,44岁入职高校

从蔡伟完美逆袭的成长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基于兴趣爱好而学习的奋进者,看到了一位学界泰斗识才的慧眼和惜才的真心,看到了复旦大学贵为顶尖高校的开明开放姿态。有了这些,即使我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又有什么理由不学习、不努力、不奋争呢?

蔡伟的完美逆袭,正如裘锡圭教授赞赏的那样:不计功利,刻苦潜修!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不计功利,刻苦潜修”的人。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联系速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