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的呼兰小城,人们在这里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萧红的呼兰小城,人们在这里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萧红,这个在东北乡长成的姑娘,敏感倔强。她的一生都在逃离,追求爱与自由,内心纯净如赤子,却历尽人世苍凉。

萧红的呼兰小城,人们在这里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萧红的呼兰小城,人们在这里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萧红

呼兰,中国东北部的一座小城。如果不是因为萧红,人们很有可能忽略它的存在。一百年前,哈尔滨已是颇有点现代大都会的气派,而呼兰仍然是闭塞守旧的。人们在这里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严冬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大地则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萧红《呼兰河传》

萧红的呼兰小城,人们在这里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萧红的呼兰小城,人们在这里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上世纪20年代的哈尔滨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在童年萧红的印象中,父亲是残酷人性的代名词。小学毕业后,她的父亲便不准她再上中学。萧红反抗,结果被父亲一个巴掌撂倒在地。

萧红的呼兰小城,人们在这里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童年时期的萧红

每当遭到父亲的欺辱,她就躲进祖父的屋里,面对着窗户,从黄昏坐到深夜。在萧红笔下,身材高大的祖父喜欢拿着手杖,嘴里含着旱烟管,笑盈盈的,他会把长满皱纹的手放在她肩上,轻声说:“快快长吧!长大就好了!”

只要说到祖父,萧红的笔触总是柔和温润的。

家里的后花园,是另一个世界。在这个小花园里,萧红跟着祖父铲地,拔草,栽花,下种。祖父教她读诗、识字,教她分辨谷子和狗尾草。玩累了,在祖父身边躺下,看又高又远的天空,看大团大团的白云。祖父给了她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那里边的人都是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萧红《呼兰河传》

东二道街上的大坑,像个无底洞,横亘在马路中央,经常陷住马车、穿着长袍短衫的人们。但旁观者也绝不出手,伫立在旁,看着马儿要站起来了,他们就喝彩,看过了热闹,又各自回家去了。

呼兰河,仿佛是个意象,任何现代文明的萌芽,都会日复一日地陷入旧时代的无底洞中。它经常夺去飞禽走兽、甚至孩子的生命。即便是能够从这里平安走过的人,小腿也不免打颤,回过头来打量,但终究也没能说什么。它让乡民们胆怯,想要控诉,可最终又安于现状。

卖豆芽菜的王寡妇,唯一的孩子掉到河里淹死了,虽然轰动一时,可是不久也平静了下来。不光是邻人、街坊把这回事忘了,疯了的王寡妇,隔三差五到庙台上去哭一场,但是一哭完,仍是回家去吃饭、睡觉、卖豆芽菜;粉坊里的人住着摇摇欲坠的房子,漏着粉条,还总唱着歌,从不想着哪一天房子会塌……

萧红的呼兰小城,人们在这里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主持人熊熊寻访呼兰河

萧红说:粉坊里的歌声,好像含着眼泪在笑似的。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这句话像是写给自己。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座闭塞的小城里,个人的苦难也好,他人的悲喜也罢,人人依旧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四季轮转,世代延续。

萧红的呼兰小城,人们在这里默默生存,默默死去

主持人熊熊与马俊江老师探寻呼兰河

今晚 21:25,深圳卫视《课间十分钟》第二季,走进萧红的呼兰小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