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公司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关系

日本学者浅田实在其专著《东印度公司——巨额资本之兴衰》中,详细描述了地理大发现后,推动欧洲商业革命的巨额资本,东印度公司的兴衰。从普通的商业贸易盈利公司转变为庞大的企业帝国,其中巨擘英国东印度公司,甚至成为英国海外殖民印度的开拓者,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对西欧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我们来说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关系。

东印度公司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关系

英荷两国东印度公司的斗争

一、荷兰东印度公司

提及东印度公司,人所耳熟能详的应数英国东印度公司,但实际上,最早称霸印度海域的,当是荷兰东印度公司。

15世纪末期,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幻想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开始了对印度的血腥殖民时代。从1498年,达·伽马抵达印度,到1515年第二代葡属印度殖民地总督阿方索去世,葡萄牙人摧毁了伊斯兰商人在印度洋的势力,并完成了对整个印度洋海域和亚洲海域的掌控。

当时,欧洲对胡椒与香料的强烈需求,催生出了庞大的商业市场。葡萄牙对印度洋海域和亚洲海域的垄断,导致胡椒价格暴涨,利润刺激下,荷兰、英国等新兴国家商人纷纷加入探索印度商路的行列。

荷兰、英国到达亚洲的时间前后差异不大,但由于英国早期的远航以掠夺抢劫为主,荷兰虽然在亚洲海域起步较晚,但活动重点致力于和平的商业贸易,胡椒交易领先于英国。

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很快崛起并抢占葡萄牙在两大海域的控制权。此后,荷兰东印度公司行之以“香料商业政策”,并设立“印度馆”,力图实现垄断专营。

东印度公司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关系

1595-1602年间,亚洲海域的荷兰贸易公司增长至14个,过度的竞争导致荷兰东印度公司面临破产危机,荷兰政治家奥尔登巴内菲尔特竭力促成于1602年3月统合起的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亚洲海域荷兰贸易公司增长至14个,过度竞争导致破产危机,政治家奥尔登巴内菲尔特促成于1602年3月统合起的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

但不多久,荷兰东印度公司陷入困境。国际上,荷兰、英国之间对胡椒的大力竞争,刺激了收购成本的上涨,外加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休战协议即将到期、受德国三十年战争影响而无力面对英国竞争。

严峻形势下,英荷两国于1619年开始交涉合并业务。

实际实施过程中,驻扎于班达群岛、马鲁古群岛等香料群岛的荷兰殖民地总督强烈抗议,开始以高压政策统治原住民,并于1623年蓄意策划了安汶岛事件,到1630年前后建立起了以香料群岛香料为主要产品的贸易垄断体制。

然而,垄断体制的建立也宣告了英荷两国交涉的失败,并推动了英荷战争的爆发。战争过后,荷兰商业帝国彻底巩固,迎来了黄金时代。

二、英国东印度公司

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00年12月31日得到了皇家特许状,但17世纪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处于单次航海时代,管理和运营方式落后,未能大规模发展,后期在海外建立以合资机制形式为主的商馆与船只,才为其后期发展为大型公司奠定了基础。

1623年的安汶岛事件后,英国东印度公司被迫撤离当地,转而与荷兰统治下,从事非法私营的当地商人展开交易。此时英国内部,“单次航海”与“合资”的企业制度及国王查理一世暴政支持柯登公司等私营贸易者,弱化了东印度公司的竞争力。

1624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长期斗争过后,克伦威尔1650年前后掌权,东印度公司此时重获皇家特许状,吞并柯登公司等私营贸易者,实力强化、公司体制不断完善,正式启动对荷兰的全面挑战。

东印度公司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关系

17世纪的欧洲,商业贸易与海盗行为及海战联系密切,1652-1674年间,英荷两国共爆发三次大战,将这一关系发展为了国家间的斗争。

荷兰在军事作战中落败,商业领域也趋于衰败,当时,英国输入欧洲的货品以印度棉织物、咖啡等为主,但为了阻止荷兰对胡椒的垄断,竞争之下,双方大量向欧洲倾销胡椒,供过于求,价格不断下跌。后随着西印度及中美洲种植园中更廉价的生姜流入欧洲,胡椒贸易萎靡。

受垄断胡椒的野心所支配的荷兰,虽欧洲战场落败,仍在原料产地驱逐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的失败导致英国胡椒进口量锐减,英国国内胡椒价格回升。但,18世纪后,荷兰虽仍垄断着香料与胡椒的经营权,胡椒称霸时代却早已宣告终结。荷兰东印度公司走进“粉饰世纪”,面临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东印度公司和殖民地暴动,逐渐走向衰落。

体系庞大的股份公司

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改组

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57年由克伦威尔完成改组,从“临时性企业”转变为永久性、安定化的法人股份公司,初步具备了现代化的企业雏形,经济增长率逐年稳步增长。从1660持续到1760的由大商人和海上贸易从业者所开启的“商业革命”时代,英国经济发展以海外贸易为支撑,人均年收入不断提高,且因东印度公司改组后的优良前景,成为英国人的股票投资首选。

这一时期,“股票交易”初起步,公开有组织的股票交易市场尚未形成,英国东印度公司大股东乔西亚·查尔德利用商人和掮客,操纵股票交易市场牟取巨额利润。

光荣革命后,旧王朝被推翻,旧东印度公司庇护者垮台,其对金融市场的长期专横控制,引发“东印度贸易英国公司”成立(1698年9月),旧公司失去特权,经营状况困难。

新、旧两大公司的并立导致严重的经济矛盾,威胁到英国贸易,故在1709年3月,两大公司合并为“联合东印度公司”。

联合东印度公司确立起了以董事会、股东大会、委员会、事务局为核心的现代化企业体系。

东印度公司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关系

1757年起,英国东印度公司由巨型商业公司逐渐转变为统治印度各地的权力机构,成为一个产生巨额利润的完全盈利的公司,但公司本身不承担销售业务,而是通过干预每年在伦敦举行的四次拍卖会,对进口商货进行拍卖。公司内部实权派董事的友人或熟人、外国商人及零售商参与竞购及再出口,既解决了印度货物供给缺乏稳定性的问题,也为公司提供了判断大众需求和消费倾向的有效途径。

二、股票恐慌

随联合东印度公司经济成果扩大,欧洲对大西洋等广大地区的黄金国幻想日益膨胀,公司林立、股票投机白热化。

1711年9月,出于对南美的热望,南海公司创立,企图建立起与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和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相抗衡的涉足两个行业的巨型公司。在获取政府多项巨大特权的前提下,南海计划启动,英人对南海公司的期待值不断拔高,通过收买大臣、议员,操纵股票价格的股价上涨现象出现,日益攀升的南海公司股价带动其他公司股价上涨,利润狂热下,大批量泡沫公司创建,大众对股票的信任产生了根本性动摇,大恐慌心理弥漫股票市场,上流社会大量人士破产,南海公司停业。

东印度公司是在本国产品滞销的局面下,以贸易通商为目的建立起来,贸易重心主要是向印度输送金银等金属并收购亚洲各地的珍奇物品。

东印度公司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关系

南海泡沫事件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东印度公司的经营状况,但南海恐慌所引发的国际信用危机对以出口白银等贵金属为贸易杠杆的东印度公司造成贵金属货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为应对此种困境,英国第一任首相,沃波尔实行关税改革,以进口消费品和奢侈品为主的东印度公司所进口的众多商品关税在改革中被提高。

高关税下,茶叶走私泛滥。东印度公司作为贸易商业公司因茶叶、咖啡、陶瓷等广泛进口迎来繁荣盛世,东印度公司股票成为投机性较弱的安全投资对象。但在当时的英国,保本赚钱的方式仍以土地为主,股票市场真正吸引的是外国投资家,东印度公司股票流出至少三分之一。

瓦解与遗产

1833年东印度公司贸易垄断权的废止,可视为自由贸易商人胜利的象征。

此时期,莱佛士建立“新加坡”,成为印度鸦片向中国倾销的基地。鸦片战争后,香港开放,进一步便利了鸦片贸易。而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侵略战争与高压统治,引起印度佣兵于1857年的大叛乱,后演变为席卷除南印度外的印度次大陆大面积国土的民族运动,叛乱虽被镇压,但1858年8月,《印度统治法》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权被剥夺。

1877年,“印度帝国”成立,英属印度形成,英国政府取代东印度公司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公司虽公司虽瓦解,东印度公司的遗产——在公司业务重点转移到殖民地的统治和经营的时期,那些活跃在“亚洲海域”的私营贸易商和自由贸易商们——仍以香港等地为基地活跃于世界商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