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防守滩头?还是防守内陆?日军防守岛屿时面临的终极难题

在二战的太平洋战场上爆发过无数夺岛战役,每一次战役都会成为攻守双方的噩梦,因为无论胜利者还是失败者,都会付出惨重的伤亡。尽管每次都是日军伤亡惨重,但是这并不能改变美军一样也损失惨重的情况。但是在众多夺岛战役里,作为守岛一方的日军,要如何防守岛屿呢?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正确的呢?

一、捍卫滩头

一个比较传统的防御方式就是防守滩头,依托坚固的工事在滩头迎击敌人,遏制敌人向岛屿纵深推进,并尝试将对方推下大海,挫败登陆企图。这种做法风险比较高,因为部队要直接面对登陆部队的火力准备。

在这种登陆战里,防守方往往要承受对方凶猛的炮火和空袭。往往防守方会在防线上死伤惨重,因为面对大口径舰炮的直接射击,再好的工事都可能被摧毁。当然,如果是准备充分的话,隐蔽的地堡和坑道是可以幸免于难,并投入作战的。

到底是防守滩头?还是防守内陆?日军防守岛屿时面临的终极难题

防守滩头的危险很大,但也有着巨大的利益,那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将对方的登陆部队阻截在滩头上。在二战时期,受限于技术的限制,登陆一方的士兵即便有LVT两栖履带车这种东西,在最后也必须翻出车来,徒步发动攻击。

这个时候他们就容易遭到防守方的火力屠杀,因为他们脆弱无比,很难做出有效的反击。同时因为登陆部队被卡在滩头上,迟迟不能建立登陆场,那就意味着攻击方无法快速的将物资和重型武器送上滩头。

这也意味着,一旦登陆部队被彻底遏制,战况拖延越久对登陆方越不利,他们就很可能遭至反冲击,并最终被赶下大海,那么这次登陆战基本也就宣告失败了。

到底是防守滩头?还是防守内陆?日军防守岛屿时面临的终极难题

典型例子就是在塔拉瓦战役,因为塔拉瓦环礁的贝蒂欧岛过于狭小,所以作为日军指挥官柴崎惠次海军少将就将防守重心放在了滩头

这个做法确实比较反常规,但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如果不能守住滩头,那么缺乏战略纵深的的日军注定会被美军击败。因此在他主持修建的五百多个半地下结构碉堡有相当数量都在北部海岸,因为这里十分开阔,适合美军展开登陆,所以他把部队放在了这里进行防守。

到底是防守滩头?还是防守内陆?日军防守岛屿时面临的终极难题

当然作为防守方的另一个优势,他可以此处海岸的浅海地带放置足够的障碍物,比如三角锥,切瑚堆等用来阻止对方的登陆,至少也可以减缓那些登陆艇和两栖履带登陆车的速度。

同时在防波堤和铁刺网也被铺设在了海岸上,这就等于登陆部队还要额外翻越这些东西。在这个过程里,登陆部队就会遭到那些碉堡的机枪火力,并且会被纵深地段的火炮阵地和前沿地段的野战炮覆盖,从而造成登陆部队的大面积死伤。

二、纵深防御

而刨除这一战术外,作为防守方还能全力确保内陆地段不失,通过放弃海滩等地收缩兵力,固守要冲之地,然后与敌军展开血拼。

这个的好处就是避免了将部队放到滩头上,从而躲开了对方的火力,最大限度的保存了有生力量。

如果事先对地形有过清楚的认识,那么守军往往还会构筑坚固的工事,比如山体工事,大范围的坑道,隐蔽的火力点等。

到底是防守滩头?还是防守内陆?日军防守岛屿时面临的终极难题

当然它有一定的缺点,那就是放弃滩头后,等于放对方登陆。尽管可以通过隐蔽火力点、火炮阵地等,通过预先设置的坐标,射界对滩头进行压制,但仍旧无法阻止攻击方向内陆推进。

当然,这也有一定的好处,那就是因为防守方的主力在内陆,所以攻击方在向内陆推进的过程中,会逐渐远离舰炮的支援范围,导致炮击支援的效果变差。

对于防守方而言,这就可以避免隐蔽的火力点和炮位被发现后,遭受到攻击方的战舰的炮击直接轰击了要塞。除非是攻击方的步兵抵近后,汇报坐标给战舰,否则防守方的火力点是不会被轻易拔除的。

到底是防守滩头?还是防守内陆?日军防守岛屿时面临的终极难题

另一方面,防守方身处自身既定的战场之内,占据了主场优势,因为是依托复杂的,宛若迷宫一般工事体系。所以防守方可以在劣势兵力下坚持的足够久,且不易遭到对方的分割,最大限度的保持了部队的有效运作。

这对于处在劣势兵力的防守方而言,十分重要,因为一旦被攻击方的优势兵力分割,就意味着灭亡。而这些迷宫一般的坑道和山体工事就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部队陷入被割裂的状态,迫使攻击方和防守方进行一种不对称的战斗,从而最大限度的杀伤敌人。

典型的例子是在硫磺岛,日本大将栗林忠道率领部队死守硫磺岛,在他抵达硫磺岛后,力排众议放弃了守卫海滩,转而让部队在折钵山和元山挖掘坑道和修建火力点。尽管其它军官对此表示怀疑,并认为栗林忠道不懂战术,只能纸上谈兵,但还是执行了他的命令。待到美军攻击硫磺岛时,作为防守方的日军,坚持了足足36天。

到底是防守滩头?还是防守内陆?日军防守岛屿时面临的终极难题

在美军登陆后没多久,美军就遭到了日军的炮击,因为没有立刻遭到攻击,所以美军大意的以为一切进展顺利,但实际上却已经被落入了对方的火力覆盖范围内。在日军开火的一瞬间,美军立刻被打的抬不起头来。

即便美军呼叫战舰以炮火还击,但也会因为日本的火炮躲藏在折钵山内部的炮位里,而无能为力。而进攻折钵山本身也属于一项自杀任务,士兵必须在复杂的坑道里与日军战斗,这让攻击行动本身变得危机重重。

最终,原定计划五天拿下的硫磺岛,变成了一场持续月余的血战。

三、滩头还是内陆?

对比两种防御方式,我们可以看出,这两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侧重于滩头防御意味着,守军不仅仅要抵挡住对方的进攻,更要在适时的时候,发动反冲击,将攻击方的登陆部队赶下大海。而内陆防御则侧重于防守和牵制,击退敌人不是主要的选项,如何拖住敌人才是关键。相对于如何击退敌人,他们所思考的是如何坚持的更久,这是两者的不同。

然后我们再从上述两场战例——塔拉瓦环礁战役和硫磺岛战役来寻找不同点和共同点。

到底是防守滩头?还是防守内陆?日军防守岛屿时面临的终极难题

在塔拉瓦战役中,日军防守的是塔拉瓦的主岛贝蒂欧岛,贝蒂欧岛在地貌上非常像是一只栖鸟,岛的长度为3.5公里,最宽处只有720米,结构非常狭长。

这无疑为守军的防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缺乏足够的纵深以供他们退守,他们唯一的选择是尽可能的在美军的登陆阶段就将其企图挫败。

因此,塔拉瓦战役的日军指挥官,柴崎惠次选择将防守重心放在了滩头,力求毕其功于一役,寄望于能够将美军从滩头上击退。而在这次战役里,美军也同样担心这件事,在登陆阶段,美军念念不忘的就是日军可能发起的反冲锋,尤其是战役第一天夜晚,这种担忧上升到了最高。

到底是防守滩头?还是防守内陆?日军防守岛屿时面临的终极难题

而在硫磺岛战役中,日军防守的硫磺岛较之贝蒂欧岛就要好不少,硫磺岛本身是一个火山岛,呈东北、西南走向,长8公里,北部最宽处为4公里,东南部最窄只有800米。

尽管算不上特别大的岛屿,但较之塔拉瓦岛的情况要好了不少,拥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同时因为拥有折钵山这样的山体存在,很容易让日军构筑起一个核心支撑点,并以折钵山为中心展开防御。

而折钵山本身的存在,也被日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要塞。这样一来以折钵山为中心展开的,就是一个巨大的杀戮地带,任何轻易靠近的人都会成为其牺牲品。

到底是防守滩头?还是防守内陆?日军防守岛屿时面临的终极难题

双方的共同点在于,其对手拥有压倒性的兵力和技术兵器优势。为了应对这种优势,这两地的日军都修筑了严密的工事。贝蒂欧岛有五百个半地下结构地堡和防空洞以及被加固的壕沟。

而硫磺岛上也是大兴土木,不仅要塞内部有多条通道、碉堡、地堡彼此相连。要塞内四通八达的通道,方便日军在战时可以重新占领碉堡和地堡。同样的设计,在贝蒂欧岛也是存在的。

到底是防守滩头?还是防守内陆?日军防守岛屿时面临的终极难题

而双方的不同点在于,相比于硫磺岛,贝蒂欧岛无论在岛屿面积,防御纵深和兵力上都远远低于前者。贝蒂欧岛的日本守军缺乏这样的岛屿面积所带来的防御纵深,也没有山地优势,所拥有的兵力也不足五千人。而硫磺岛的守军不仅拥有可供进行纵深防御的面积,更拥有山体工事。在兵力上,栗林忠道也要比柴崎惠次好一些,他手头的兵力更为充裕,拥有23000人。

到底是防守滩头?还是防守内陆?日军防守岛屿时面临的终极难题

因此在贝蒂欧岛,日军在地形和兵力都不利的情况下,所能选择的就只有死守滩头,力求将对方挡在滩头上,或是将对方击退。而在硫磺岛,日军虽然拥有纵深,但却陷入绝对劣势,这个时候,进行滩头防御本身就成了不切实际想法,唯有退守内陆,形成纵深防御才能坚持的更久。

结语

因此无论是防守海滩,还是退守内陆,都必须根据实际因素情况来考虑。绝大多数日本指挥官都只考虑死守滩头,但这样无疑就是贸然的将自己送到了美军的炮火之下。并没有能够做到和柴崎惠次和栗林忠道那样因地制宜的对防守做出规划,往往偏执于一面,所以就给了后人一种,日军守岛都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错觉。

参考文献:《太平洋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实》

《Across the Reef:The Marine Assault of Tarawa》

《最残酷的战斗——硫磺岛战役生还者讲述》

《美国海军陆战队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