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吴国3万兵力为何差点灭了楚国?

寂寞ai


吴楚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吴楚六十年战争中最关键的战役,也是吴国称霸中原的先声。两国交恶的原因很简单,楚国北上中原受组,遂东出略地,威胁了吴国的生存空间。说起来,吴国之所以敢和楚国掰腕子,还是受到晋国的支持。平王东迁后,虽有齐桓公九匡诸侯但其霸业很短。如此,晋国便扛起了领袖群雄的责任。实际上,晋楚争霸也是贯穿春秋历史的主线,二者势力的此消彼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交情况。先是城濮之战,晋国联秦抗楚。而后秦晋崤之战交恶,楚国西联秦国,东北联齐国。随后,晋国为瓦解楚国同盟,布置了规模更加宏大的外交策略:西联戎狄疲敝秦国,东征齐国迫使其臣服,采纳魏绛和戎之策稳定本土,派申公巫臣教导吴国学习中原战阵之法。

申公巫臣,本楚国名门望族,因争夺美女夏姬而与楚国反目。叛逃晋国后,为替族人报仇,他提出了联吴抗楚之策,并请缨主动前往吴国教授中原射法、御法和车战阵法。申公巫臣的指导直接命中了楚军的弱点。此后,吴楚攻守逆转,楚国先后丢失东部战略要地州来(凤台),居巢(巢湖)和钟离(凤阳)。吴国已然接近楚国郢都的外围屏障——大别山。

吴国想要西征楚国,循两条路线最为便捷:一为陆路,既楚国核心之地与淮西之间的战略要塞义阳三关;二为长江水路。但相对而言,长江烟波浩渺,且吴国若发兵攻楚则属于逆流作战,况且长江两岸还未开发,吴军也不能另派陆军与之配合。更重要的是,即使吴国水军顺利突破楚国防线,但最终的决战还需要陆战完成。实际上,依照楚国当时的国防布置,其主力部队多驻守在南阳盆地的方城地区防备晋军,从义阳三关突破楚国防线的可能性极大。定策之后,吴国还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必须防备吴国空师远征之时,楚国动员其他国家趁虚而入。故而,吴军于公元前512年攻破钟吾和徐国,消除了淮河以北的威胁;公元前510年南下讨伐越国,不料战事不利,吴王只好命伍子胥增修了姑苏城,并将国民迁徙于内,借以防备越国袭击。

完成了第一步,吴国还需要完成第二步,进行长时间的战略骚扰,借机拔除楚国在大别山以北的外围据点,同时寻找盟友。公元508年,楚国大将囊瓦终于难以忍受吴国长期的骚扰,遂率军东征吴国。不料,囊瓦轻敌冒进,落入吴军埋伏,楚军或死或逃,折损惨重。此战后,楚国大别山以东再无楚国属城。激动之余,吴王紧急召见孙武问其是否可以发动攻郢之战。孙武回复道,“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唐国位于今随州市和枣阳市一带,蔡国位于今新蔡。可以说,吴国若得到唐蔡的支持,那么吴国就可以避开楚军的正面,从其侧后迂回插入其核心之地江汉平原。恰好,唐蔡二国久受楚国欺凌,早欲报仇。两相联络,联盟随即制定。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以孙武为主将,伍员、伯嚭为副将,出兵三万攻楚。吴军乘船自淮河西进,过州来后,旋即于淮汭登陆。在唐蔡军队的引导下,吴军迅速通过楚国北部的要塞大隧(九里关)、直辕(武胜关)、冥扼(平靖关)。楚将令尹囊瓦、司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率楚军于汉水之侧布置防线,与吴军夹水对阵。考虑到楚国乃国力雄厚之大国,适合打持久战。于是,沈尹戌建议统帅囊瓦率主力牵制吴军,由自己北上收集楚国方城一线的重兵疾驰淮汭,将吴军遗留的船只尽数摧毁,然后再堵塞义阳三关,使吴军前后受敌。囊瓦听闻此计甚好,当即表示赞同。

沈尹戌走后,武城大夫黑和史皇都认为若依沈尹戌所言,则功劳统归沈尹戌所有。为独得战功,囊瓦改变既定战略,率主力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吴军士气高昂,三次击败楚军,将囊瓦诱导至柏举一带。经过仔细观察,夫概建议阖庐将毫无斗志的囊瓦军做为突破点。同年11月,夫概率所部5000士卒径自攻击囊瓦军,囊瓦军一触即溃,主力随之瓦解。楚军战败后,残部纷纷向西溃退,其主将或死或逃。吴军趁势掩杀,再趁楚军半渡汉水之际袭击楚军,楚军主力全军覆没。此时,沈尹戌已经按照约定摧毁了吴军的战船已经通过三关隘口,欲回救楚军。虽然沈尹戌凭借新锐之卒暂时取胜,但吴军已掌握战场主动权,沈尹戌奋战之下终于败亡。楚昭王听闻楚军战败,忙乘船逃往随国,吴军顺利攻破楚国郢都。


二胖历史观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子常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回师防御本土。当吴军与蔡军会合后,另一小国唐国也主动加入吴蔡两军行列。于是,吴、蔡、唐三国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溯淮水继续西进。进抵淮汭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问孙武:“吴军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答道:“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敌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吴军优势难以发挥,而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就这样,孙武挑选3千5百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数日,挺进到汉水东岸,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



准时阅读


总体来讲,楚国几乎给战国时期所有的军事将领打了一则广告,说你想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人吗?你想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家吗?那就过来打我的手都把我手都拿下来,那你就是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

楚国的首都有哪几个人?拿下来过分别是三个人,第一个孙武,第二个白起,第三个王翦,这三个人哪一个不是被称为最墙的军事家孙武创立了《孙子兵法》并且帮助吴国3万大军拿下了楚国的首都,白起则是屠杀军人100多万,彻底帮秦国奠定了统一天下最有力的基础,至于说王翦他是秦始皇手下最重要的将军,王翦父子拿下了五个国家,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最大的功臣。

在这其中第一个拿下楚国首都的是孙武,也就是《孙子兵法》的作者,这位仁兄可以说用一种极其夸张的方式,汪祝吴国拿下了楚国的首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被人家称为兵圣。

当然这其中孙武为什么能够拿下楚国的首都?原因有很多吴国的众志成城,楚国的消极怠战,以及敌我双方之间实力的不熟悉,吴国却能够对楚国知根知底,(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等等一系列的原因都有战争是一个集合体,所有原因最后汇聚成为战争的胜利和失败。

但是你如果说楚国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那还真的有楚国这个国家,其实因为这个原因失败的不只一次两次,可以说楚国每一次失败跟这个原因有很大的关系,那就是楚国内部的分派,导致楚国军队作战最先解决的不是外部问题,而是内部问题,先要把内部的意见给统一了,军队给统一了才能够作战,否则那样打仗七个人在前面打仗,三个人在后面拖后腿。

最新楚国失败,那是在晋文公那个历史时期,那个时候楚国想要争霸中原,结果当时晋文公还在试,然后率领军队过去作战退避三舍,并且分了三军以后,晋文公击败了楚国的军队,有人曾经推测是当时楚国的大将因为权力过重,然后受到了手底下人的猜忌,率领的军队并不是楚国全部的大军,而是只有楚国。两个地区的大军,所以楚国最后在这场战斗里面失败了。

这个时候白起率领几万大军去进攻楚国首都的时候,楚国坐拥几十万的大军,就是没有一个敢出城迎战,埋起的军队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去堵塞河流,然后挖开堤岸,一把大水淹了楚国的首都。

至于说在这之后的王翦,李信率领军队进攻楚国的时候,楚国的将军项燕踹你自己的足斌,把这20万秦军给击败了,但是后来王翦率领60万大军前来进攻的时候,楚国的大将向燕率领60万大军前来迎战,竟然选择跟对方对峙在这之后甚至荒唐的想要撤兵,这是因为楚国的大将项燕这一回军队里面的成分太过于复杂,他根本就不敢放开手脚和秦国人决一死战。

当然,吴国这一次进攻楚国也聚到了相同的问题,楚国的军队虽然多大成分太过于复杂,在这其中太细分明,谁强谁弱一清二楚,专门挑准楚国军队的弱点,薄弱的部位集中一个点猛揍,楚国的军队立刻就溃败。

有的时候楚国的军队也确实如此,很多应该赢得的战役,最后却愣生生打成了失败,楚国虽然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但情况并不允许。毕竟贵族的制度,家族的制度已经深入人心,在这之后项羽的所作所为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漩涡鸣人yy


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要想取胜,直接正面强攻自然是不可取的。吴国的打法有点像毛主席提出的游击战。将三万人分成三队人马,先派一队人骚扰,等楚国全军出击,便立即撤退。等楚军返回便派出第二队人前去骚扰。就这样三队人马轮流前去骚扰,而楚国则由于频繁出兵来应付吴国的骚扰,人马劳顿战斗力大大下降,国内的财力物力也有很大的消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