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間萬首詩,陸游:感謝生活

誰是中國歷史上留詩最多的人?第一名是乾隆帝,但對於他的詩作後世褒貶不一。第二名是陸游,他卻是史上公認的傑出詩人。陸游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 《小飲梅花下作》),我們今天能看到的就有9000多首,證明其所言不虛。

陸游是個官五代。早在北宋初年,他的高祖就考取榜眼,做了不小的官。他的祖父陸佃是王安石的得意門生。父親陸宰則是大藏書家,後來又做了皇家圖書館的館長。要知道,當年書本還是稀缺物資,說家裡有書,不啻說家裡有礦。陸游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又天資聰慧,想不出類拔萃都難。然而他的人生並沒有因此而一帆風順,而是充滿了挫折和打擊。

陸游還在襁褓中時,女真人的鐵蹄席捲了半個中國,他的父母帶著他九死一生逃回了紹興老家。浙東的明山秀水讓驚魂甫定的陸宰有了歸屬感,他的後半生似乎再沒有政治抱負,卻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了穎秀異常的陸游身上。

六十年間萬首詩,陸游:感謝生活

一杯愁緒,幾年離索

陸游的母親是個厲害人,一手造成了他和唐琬的婚姻悲劇。可陸母為什麼要這麼做?可能也沒什麼特殊的卑劣動機,只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的“為你好”。因為唐婉太可愛、太機靈,讓陸游在溫柔鄉中喪失了進取心,而這是對家族利益的致命威脅。後人都為陸游惋惜,可陸母定是自鳴得意,因為她的苦心沒有被辜負,陸游在與唐琬仳離[pǐ lí]後沒幾年,就在鎖廳試中拔了頭籌。

然而好景不長,鎖廳試第一的陸游,卻在禮部試中爆冷落榜。有一個說法,是因為陸游在前試中搶了秦檜孫子秦壎的風頭,所以被秦檜強行除名;還有一個說法是他沒有通過“政審”,兩宋的政治氣候翻雲覆雨。當時人已經統一口徑把北宋滅亡的罪責推給王安石了,而陸游家長輩跟王安石有過那麼親密的關係,在政治上自然是不可信的。或許這兩個原因一暗一明兼而有之,總之,年介而立的陸游碰壁而歸,這一耽擱就是五年。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幸而秦檜只活立了六十五歲,他一死,陸游終於等來了解凍春風。又過了幾年,孝宗登基了,一改高宗的求和政策,躊躇滿志對金開戰。而陸游也以主戰派的面目登上了歷史舞臺。陸游一生中有兩次前線經歷,第一次是所謂“樓船夜雪瓜洲渡”。

隆興北伐那年(1163年),陸游正在鎮江當通判,這座城處在作為南宋統治根基的兩浙到江淮前線的孔道,空氣里正瀰漫著鐵與血的氣息。他在這裡遇上了赫赫有名的張浚,獻上激情四溢的攻守之計。而此時的張浚已經在符離集吃了大敗仗,只是很敷衍地誇了幾句勇氣可嘉,陸游的獻策並沒有激起一絲波瀾。不久,朝廷中主張求和的那派又佔了上風,陸游這種不安分的異見分子,自然是一貶再貶,直至完全被雪藏起來。

陸游人到中年,業已嚐盡了失敗的滋味。宋代人寫詩喜歡講道理,又善於自我安慰,陸游也不例外。他講過的最有名的兩個道理,一個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另一個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讀書示子聿》)。前一句就寫在他人生的這一個雪藏時期,另一句雖然寫在幾十年後,卻是他一生行徑的最好註解。

六十年間萬首詩,陸游:感謝生活

宋金又處在相持階段,陸游也被重新起用。他這第二次前線經歷是所謂“鐵馬秋風大散關”。

宋金雙方沒有人真心相信和平會永久持續下去,於是都在做備戰工作。乾道七年(1171年),陸游進了川陝宣撫王炎的幕府。草擬《平戎策》,做驅逐金人,收復中原的戰略部署,巡行在駱谷口、定軍山、仙人原等前方據點和戰略要塞。

與前輩主戰派相比,陸游並沒有中原記憶,他的桑梓之地也不在淪陷區,他對九州統一的企盼可以說出自純粹的愛國熱忱;與更晚一輩相比,他有過切切實實的軍旅經歷,所以《平戎策》決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躬行中得到的真知。

可是他再一次失望了。他看到的是“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關山月》)。王炎幕府解散,《平戎策》也被否決了。

此後的陸游雖然也大大小小當過不少官,可他所期盼的北伐一再遲延。人壽幾何?河清難待。到開禧年間再啟北伐議程,他已經是個衰翁,再不能“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觀大散關圖有感》)了。

六十年間萬首詩,陸游:感謝生活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陸游臨終時說:“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一個多甲子後,眼見南宋覆亡的另一個詩人說:“如今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林景熙《書陸放翁詩卷後》)現實已經將陸游的理想擊得粉碎,在“事功”這個層面上陸游遭遇了可悲的失敗。可當曾經的金戈鐵馬塵歸塵土歸土,陸游的近萬首詩卻頑強地流傳了下來,慰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當我們讀到那些動人的詩篇,仍能分明感覺,那個風發的少年、那個藹然的長者、那個被生活辜負了千百遍卻仍然熱愛生活的人,他仍然在我們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