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職時間共計達到2887日,超過了100多年前曾3次擔任首相的桂太郎(2886日),成為日本憲政史上任職天數最多的首相 。
安倍第一次擔任首相是2006年9月,一年後因健康原因辭職。2012年12月再度勝選擔任首相,並連續兩次連任至今。他的2887日,是兩次擔任首相天數的總和。
安倍本屆任期到2021年9月,不出意外,他將突破佐藤榮作連續擔任首相2797天的記錄。
安倍“長命”,有深層政治原因
真說起來,安倍最初擔任首相時,輿論並不怎麼看好他。當時有的認為他過於保守強硬,所謂“美麗的國家”的理念過於狹隘,過於民族主義;有的認為他個人能力有限,曾有美國外交官私下說安倍“並不聰明”。
但在日本這個政府更迭頻繁的國家,不被看好的安倍為何能成為最長命首相?原因有三:
一,反對黨民主黨“自我崩潰”,安倍和自民黨沒有來自反對黨的壓力。
日本民主黨經歷多次分分合合,曾一度有模有樣,在2010年至2012年曾執政。
但一來運氣不佳,這幾年日本經濟還沒有走出2008年金融危機陰影;二來民主黨能力有限,2011年3月的大地震中出現核洩漏等事故,民主黨應對不力,民望走低。在外交上由於過於疏遠美國,也得不到什麼支持。
所以民主黨很快失去執政權。隨後因為黨內缺乏權威,民主黨再次走向分裂,前兩年與其他小黨合併組成民進黨。
這對自民黨和安倍沒什麼威脅。
二,政治生態變化,導致自民黨內也沒有安倍的挑戰者。
自民黨在日本長期執政,黨內分為很多派別,以往首相遇到的挑戰往往來自該黨內部不同派別。
但這一情況今年也發生改變。自民黨內有實力挑戰安倍的,如菅義偉和麻生太郎和安倍思想比較一致,基本都樂於做安倍的跟隨者,而不是拉攏其他議員反對安倍,從他手中奪權。
有分析認為,這種缺乏挑戰者的深層次原因在於政治生態變化。長期以來,日本政治中存在“政治家-官僚-商人”鐵三角關係。但近年來,日本政治權力不斷集中,以往勢力強大的官僚體系實力受損,代表他們利益的派別也不如以前有實力,相比之下,首相官邸權力增加。
三,安倍第二次執政後,改變第一次執政時期強調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做法,專注於經濟,這也緩解了政治鬥爭,保持政權穩定。
雖然“長命”,但遺產不容樂觀
安倍長時間執政做出了什麼貢獻?日本媒體對此的評價比較一致,認為成績尚可,但不出色。
《朝日新聞》20的一篇分析稱,第二次執政以來的7年,安倍推進被稱為“安倍經濟學” 經濟政策,大力促進金融緩和;兩次提高消費稅;也實施“工作方式改革”等勞動法制;外交上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構築了良好關係。
《日本經濟新聞》也說,安倍執政期間,帶來政治穩定;兩次提高消費稅,解決財政問題,公司收入得到提高,勞動力市場表現不錯;在外交上,安倍也能和美國保持良好關係。
但除此以外,安倍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比如如何應對少子化、擺脫通縮等問題上乏善可陳。就是在安倍自己非常看重的“戰後總清算”和修憲問題,也沒有任何進展。
共同社18日的一篇報道就指出,安倍雖然追平“長命紀錄”,但“未見政治遺產”。
的確,縱觀日本開始實現憲政(1885年)以來的長命首相,不少人都有足以讓後世記住的政治遺產。
比如剛被安倍超越執政時長的桂太郎,在1901至1906年的任期內,日本加入世界列強,不斷擴張,對後來的歷史影響深遠。
執政時間第三長的佐藤榮作,在1964年至1972年擔任首相期間,簽署《日韓基本條約》,促使兩國關係正常化,並著力於和美國交涉,讓美國把沖繩交還給日本;
執政時間第四長的是伊藤博文是日本第一任首相,他為日本憲政制度確立作出很大貢獻;在日本發展道路已經後來的擴張有很大影響。
執政時間第五長的是二戰後長期擔任首相的吉田茂,他為日本恢復作出很大貢獻,任內簽署《日美安保條約》,構建了戰後日本的框架。
與這些人相比,安倍身為最長命的首相,在政治遺產方面卻比較貧乏。安倍自己大概也意識到這個問題,表示自己任期還有近兩年,強調將致力於“擺脫通縮、挑戰少子老齡化、對戰後外交總清算、之後還有修憲。以挑戰者的心態創建令和新時代。”
不過 ,從目前形勢看,安倍要想在兩年內建立自己的政治遺產,南都很大。
比如在他非常重視的修憲面臨,持反對意見的議員很多,在兩年內幾乎不可能有突破;
在經濟上,“安倍經濟學”功力也發揮得差不多了。
在外交上,安倍和俄羅斯的領土談判、和朝鮮的關於綁架日本人的談判,都沒有取得成就,也難以取得突破;
至於少子化,安倍似乎也沒有良策。
也就是說,安倍也許真的會成為一個沒有留下什麼政治遺產的長命首相。
閱讀更多 錢克錦專欄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