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李鬼”頻繁出沒,“李逵”需要反思什麼

APP“李鬼”頻繁出沒,“李逵”需要反思什麼

網上轉賬繳費、處理罰單、買火車票……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手機APP處理各種事務。記者調查發現,在手機應用市場中,一些通過相近名稱、類似圖標製作的高仿APP令人難辨真假,給不少用戶造成財產損失。濟南市民韓先生因下載一款名為“××銀行信用卡”的App,出現銀行卡被盜刷、莫名被貸款等情況。 (11月20日《中國青年報》)

目前,中國手機App已達449萬個,位居全球第一。同時,高仿APP也不少,有報告曾披露,僅虛假仿冒主流購物App的數量就接近4000個。除電商APP遭遇仿冒者外,銀行APP、公交APP、醫療APP等也被仿冒。可以說,由於高仿APP太多,讓人防不勝防。

高仿APP,有的通過廣告牟利;有的靠竊取信息牟利;有的直接騙取錢財。由於開發成本較低(5萬元即可開發一個),卻能通過多種方式獲利,所以,這種APP比較多,既給消費者帶來多種損失和危害,還破壞了APP市場秩序,並損害了正版APP品牌形象。

對此,消費者要提高警惕,下載、使用APP要格外謹慎。但僅靠消費者謹慎是不夠的,被山寨的APP、為高仿APP提供下載渠道的應用商品和搜索引擎,以及監管者,都應該從各自角度對高仿APP說“不”。但坦率地說,目前這三方都沒有很好地打擊假冒。

按說,“李鬼”APP出沒,直接損害了“李逵”APP的利益,後者應該及時站出來打假。但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打假者並不多,否則高仿APP不會數量龐大。顯然最容易識破“李鬼”的是“李逵”,如果“李逵”不積極維護自己的品牌權益,“李鬼”只會更多。

APP“李鬼”頻繁出沒,“李逵”需要反思什麼

雖然為為網曾狀告蘋果應用商店和山寨軟件設計者索賠1億元,淘寶網也曾對各大應用市場的山寨App進行清理,但從現實情況看,打假力度還不夠,比如最近仍有“淘寶特賣”APP。正版APP究竟如何來打假,應該成為每一個正版APP深入思考的問題。

“李鬼”APP橫行還在於應用商店等操作很不規範,因為這是假冒APP流向消費者的主要渠道。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制定的《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應用商店服務提供者對應用程序提供者進行真實性、安全性、合法性等審核。

《互聯網信息搜索服務管理規定》也規定:互聯網信息搜索服務提供者應當提供客觀、公正、權威的搜索結果,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但一些搜索引擎為了利益,仍為“李鬼”APP提供推廣、下載的機會。

對此,有關方面曾約談過某些搜索引擎。筆者以為,對於部分應用商店、搜索引擎縱容“李鬼”APP,不能只是約談,還應該開出罰單。因為應用商店等縱容“李鬼”APP並不是因為審核上有漏洞,而是為了收取佣金。只有違法成本大於所得才可能有效。

當然,消費者也應該成為打擊“李鬼”APP的一員。個人一旦因此遭遇信息洩露、財產損失,消費者既要向高仿APP開發者索賠,還應該追究應用商店、搜索引擎的連帶責任,因為後兩者沒有按照規定履行審核等責任。當更多受害者維權,也是一種震懾。

APP“李鬼”頻繁出沒,“李逵”需要反思什麼

◎ 為正義“說話”,為公平“代言”,若喜歡本頭條號評論文章,請您訂閱並批評指正,謝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