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最後的謀略較量,韓國助秦國修“鄭國渠”

秦國強勢崛起的背後,是戰爭帶來的滿目瘡痍

進入到戰國時代的秦國,長久被中原霸主魏國壓制,直到秦孝公啟用商鞅變法,開創秦國依法治國的基礎,秦國迅速向中央集權制轉型,戰爭潛力短時間被釋放,取得河西大捷,獨霸關中平原。

秦惠文王修正律法,使新法更符合秦國體制,採用張儀連橫之術,蠶食臨近諸侯國領土,趁機滅亡巴蜀,使蜀地成為秦國繼續攻略楚國的糧倉,秦國領土迅速拓展,人口也得以快速提升。

可惜,秦武王‘舉鼎而亡’,造成秦國數年動亂,土地被楚國、魏國、韓國所侵佔,經濟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直到趙武靈王擁立嬴稷為王,即著名的秦昭襄王,秦國才逐步恢復穩定。

秦昭襄王時期在羋太后的輔佐下,對內重塑律法,確立秦國權威;滅亡義渠國,吸納優質騎兵;對外興兵,奪回失去的領土。

尤其是名將白起指揮的伊闕之戰,全殲韓魏二十四萬精銳;伐楚之戰,打得楚頃襄王不敢與秦國為敵;長平之戰,使趙國精銳盡失再無抵擋秦國之力。

百年間的征戰,秦國領土快速膨脹,但負面的影響是,僅秦昭襄王在位時期,長平之戰便有二十萬傷亡,之後的邯鄲之戰,秦國精銳三十萬傷亡,加上其他戰役總傷亡近七十萬,而秦國的總人口數在六百萬左右,使傷亡波及秦國所有家庭。

戰國最後的謀略較量,韓國助秦國修“鄭國渠”

秦國滅亡巴蜀使國力倍增

何況秦軍士兵,前線糧食需要自行補給,耕種缺少勞動力,難有好的收成,使秦國變法數十年的積累全部耗盡,百姓從舊有的富足,重新跌落至飢餓線掙扎,整個秦國社會的慘烈,遠超東方六國的想象。

但六國的狀態也很糟糕,五國伐齊使齊國與燕國同時從巔峰跌落;趙國長平之戰精銳盡失已是強弩之末;韓國與魏國擁眾數十萬,卻四戰之地自保尚且艱難;楚國雖連遭重創但實力尚存,奈何卻沒有英主力挽狂瀾;在如此的局面下,秦國幸運的獲得喘息之機。

秦莊襄王在位期間,任務便是彌合戰爭給秦國社會帶來的創傷,僅以局部戰爭威懾列國,迫使其繼續向秦國輸送土地和財富。

商人出身的呂不韋對秦國狀況頗為擔憂,秦國長時間停止重兵征伐六國,遲早會引起諸侯國的疑心,如何能免去非議,為秦國贏得恢復的時間,令呂不韋心急如焚。

秦王政元年,即公元前246年,秦國新君即位,韓國送來水利專家,提議修建溝通涇水與洛水的灌溉設施,即著名的“鄭國渠”,秦國經過緊急磋商,竟然應允了這項工程浩大,令韓國引以為傲的工程,因為這是秦王朝期盼的機遇。

戰國最後的謀略較量,韓國助秦國修“鄭國渠”

溝通涇水與洛水的鄭國渠

韓國修建“鄭國渠”的陰謀早已被識破,秦國只是將計就計

韓國的認知裡,秦國尚處於荒蠻落後的狀態,以修建水渠為名,消耗秦國的民力和財政基礎,這樣鄰近的韓國就能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但顯然韓國的如意算盤打錯了。

首先,秦國對水利的認知,完全不遜於東方六國。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李冰被秦莊襄王任命為蜀郡太守,於岷江流域修建諸多水利工程,著名的都江堰便是其中之一,還有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多個水利項目,使得蜀地農耕條件大為改善,成就“天府之國”的美名。

而呂不韋召集門客所編撰《呂氏春秋》,也包含水利治農的思想,因此可以斷定,其門客之中必有水利人才,畢竟鄭國不可能獨立完成整個工程的監管,需要全面的體系配合才能做到,而秦國具備這樣的人才儲備,才敢接下這關乎國運的工程。

鄭國只能作為總設計師,以其高明治水經驗引領施工進度,但必然也要受到秦政府的層層把控,想要從水利施工專業性,增加水渠的修建難度,除非韓國安插更多的間諜,否則根本不可能實現。

戰國最後的謀略較量,韓國助秦國修“鄭國渠”

秦國相國呂不韋像

其次,鄭國渠的施工難度,並沒有達到拖累秦國的程度。

開山鑿石修建的鄭國渠,難度確實大得驚人,史籍認可為十萬民夫常年勞作,加之所帶來的糧食消耗,對秦國確實是不小的負擔。

但從《周禮·地官司徒·遂人/土均》“以頒職作事,以令貢賦,以令師田,以起政役”,民眾有為國家從事的無償勞動的義務。

而秦國律法更是將其嚴格規範,這種“徭役”屬全民性質,也就是包含老弱婦孺和大量的囚徒,並沒有過多的牽涉秦國精壯人口。

因此秦國數百萬人口,長期替換輪作保持十萬的規模,不僅不會造成過重的負擔,反而會加快勞作的效率。

佐證《史記》記載,修建鄭國渠的同時,秦國連年對東方六國用兵,雖然規模並不是很大,但是沒有影響到工程進度,說明韓國設想以鄭國渠,拖累疲敝秦國的策略再次落空,秦國以高傲的姿態,快速從戰爭創傷中煥發出生機。

戰國最後的謀略較量,韓國助秦國修“鄭國渠”

涇陽鄭國渠遺址

另外,國仇家恨導致韓國陰謀落敗,鄭國選擇幫助秦國完成水渠修建

雖然列國人才流動很頻繁,但水渠修建之初,應該就有過對鄭國身份的質疑,鄭國很可能代指其背後的國家。

鄭國是春秋時期的強國,早期曾稱霸中原,在晉楚的夾擊中衰落,並最終被韓國所滅亡,以國為姓是當時通行的方式,基於國仇家恨能夠令秦國更容易信服。

修建的中途,秦國已經發現鄭國的身份,但在鄭國的請求下,秦王嬴政應允其繼續施工,這是因為鄭國從始至終,並未對工程作出破壞的影響,反而是盡心盡力,使工程的進度超過預期,這固然與鄭國對職業操守的堅持,但秦國的強大也令鄭國敬仰。

作為亡國之民,飽受戰亂之苦,鄭國代表那個時代大多數百姓的期盼,能夠早日的結束戰亂,鄭國在秦國的所見所聞,應該都令他感受到,秦國註定結束這戰亂時代,因此他的懇切獲得秦王嬴政的信任,由其最終完成這項利在千秋的工程。

戰國最後的謀略較量,韓國助秦國修“鄭國渠”

函谷關復原

韓國自作聰明,助秦國恢復元氣,完成統一“鄭國渠”居功至偉

鄭國渠之名爭議已久,因為普遍認為秦始皇與李斯,重新劃定“天下三十六郡”,旨在消除周代諸侯國的影響,貫徹秦王朝的絕對權威。

但同時秦始皇又保留無足輕重的衛國,因此早已滅國,又民眾四散的鄭國,秦始皇是否又能容得下呢?

至少從正史的《史記》,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鄭國渠之名,按照太史公的記載,是經由秦國中央政府准許而命名的。

只是如此浩大又造福後代的工程,為何相隔十五年才予命名,以秦始皇與李斯的智慧又有著怎樣的考量,因為史料的缺乏已不得而知。

但毋庸置疑的是,秦國從秦莊襄王開始,至始皇帝橫掃列國,鄭國渠工程很好的掩蓋了秦國的虛弱,併為關中平原的開發做出巨大的貢獻,韓國不思振作,反倒是妄圖以計謀削弱秦國,殊不知被秦國遷著鼻子,成為秦國的盾牌,幫助秦國度過最艱難的時刻。

戰國最後的謀略較量,韓國助秦國修“鄭國渠”

秦滅六國形勢圖

公認秦始皇橫掃六國的開始,便是鄭國渠完工的公元前236年,但鹽鹼地想要耕種至高產的程度,以現代化的技術也需要數年,而在古代艱苦的條件下更難實現,因此鄭國渠在統一初期,並沒能為秦國帶來豐厚的糧食儲備。

但是在漫長的戰爭進程中,鄭國渠連通的冶水、清水、濁水、石川水等,既為關中平原組成密集的灌溉系統,起到灌水、肥田、改良鹽鹼地的作用,也組成最有效的洩洪疏浚通道,“無凶年”是保障關中沃野的基礎,減輕了後勤保障的壓力,使前線將士能夠奮勇爭先,而無後顧之憂。

隨著秦王朝完成統一大業,尤其是當東方六國的宗室親貴,盡數被遷往咸陽之後,人口的壓力帶來糧食的危機,而此時鄭國渠所灌溉的區域,面積遼闊出產豐厚,無需調用蜀郡或中原的補給,便能夠供養百萬人口,為咸陽修築宏偉阿房宮,與充滿傳奇的始皇陵。

《史記·河渠書》載“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彊”。

戰國最後的謀略較量,韓國助秦國修“鄭國渠”

秦始皇劃分三十六郡

韓國漏算體制上的差異,註定在這場國運較量中失敗

韓國採用舊的分封制度,而秦國則是中央集權制度,兩者的差異在於,秦國能夠更加有效的調度,全國的勞力和物資,不需要秦政府消耗更多的庫存。

韓國採用宗親委任模式,而秦國早就是軍功定爵位,給予貧苦階級上升的通道,能人異士層出不窮,使其能夠參與到國家的建設,保持國家旺盛的精力。

因此十年修渠,秦國也就得到十年的積蓄,同時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都為秦始皇掃蕩列國,完成華夏大一統作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周禮》《史記》《水經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