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油田油气科研成效启示“终极追问”点亮创新智慧

开发数十年,仍能打出高产井;产量规模不大,却屡获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奖;在手煤层气资源品质一般,却做到行业最优。华北油田近年来取得的这些成绩,与科技人员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息息相关。

面对“产量递减加剧、投资成本紧张、后备优质资源不足”难题,如何逆势而进、激活创新实践?华北油田科研人员认为,对科研层面基础问题的追问与理解,是点亮创新智慧的重要动因。

哪里能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指南针”,能发现问题,也就找到了创新的线索和方向

10月下旬,由华北油田科研人员提出的“煤层气储层改造提高产能关键技术研究”方法,获得2019年“河北省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

创新的方式方法,就如一把钥匙,很快就能打开技术难题的锁头。但也应看到,再多的钥匙,如果找不到正确“锁孔”,再多的研究也是无济于事。这个“锁孔”,对科研人员来说,就是向研究对象提出“正确的问题”。

华北油田在国内煤层气领域取得技术进步,也是源于对问题的发现与研究。

像国内其他煤层气企业一样,华北油田初期也是引进国外井筒及排采技术,在沁水樊庄区域取得成功。但是在复制到其他区域时就“水土不服”。

单井产量低、产能不到位,是资源品质不行,还是开发理念有偏差?在国内行业下行的时候,华北油田的科研人员没有草草做出“不行”的结论,而是深入思考,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

依据煤层气地质和煤矿地质的重大区别,他们在煤层气“成藏理论、开发评价、工程设计、排采控制”等方面创新四大理论认识,并据此形成“资源评价、可控水平井、疏导改造”等6项创新技术,解决了煤层气“理论认识不清、工程适应性差、单井产量低”等行业共性难题。

依据新的思路,沁水高煤阶低产区新井气量比常规压裂改造提高100%,单方气操作成本下降20%;推广到大城凸起深层中煤阶区域后,单井最高日产1.1万立方米。

问题的方向,就是创新的方向。如果没有瞄准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华北油田也就不会有煤层气业务的崭新局面。

怎么去创新?

改变是创新的“催化剂”,打破惯性思维,更有利于发现创新的突破点

习惯可以让生产顺风顺水、更有效率,但惯性思维也会让人做事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在开发领域,华北油田以往习惯于围绕单一油藏或层系滚动找油,虽屡有收获,但随着辐射效应渐渐消退,这种“零打碎敲”的找油方式成效越来越差。

面对石油老区复杂的地质情况,迫切需要新的找油思路打开新局面。

在岔河集这个华北油田最大的砂岩油田,30多年的开发,让这个高峰期年产量近80万吨的油田逐渐减至10余万吨。以前百试百灵的滚动评价增储方式,陷入“无井位可选”的尴尬境地。

面对困境,地质科研人员打破以往围绕“区块行政单元划分”或“单个出油点”的显微镜式思考问题方式,立足整个油田进行望远镜式的整体审视,重新开展以整个区带为研究对象的再评价工作。

通过全区统一分层、系统沉积相研究、重制测井解释图版,转变了一系列传统认识,发现了新的储量空白区和有潜力层系。以新认识为基础,打成上百口新井,油田年产量重上30万吨。

一样的空间,可能有不一样的展布;一样的地层,可能有不一样的解释;一样的井位,可能有不一样的潜力。岔河集油田的创新实践,让华北油田在富油凹陷老油区,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增储上产领域,推动了整个油田的整体再评价工作。

华北油田“十三五”以来,先后在蠡县斜坡等7个富油气区带进行整体再评价,辅之以“油藏单元分析法”精细研究,累计新增探明储量上亿吨。其中,在以往被视为“低潜力区”的束鹿斜坡带,创新构建“潜山内幕”和“第三系地层超覆油藏”模式,连续打成50多口开发井,新建产能10余万吨。

创新,也是一种突破。敢于打破旧框框,换个角度看问题,也许就能发现创新的突破点,走进不一样的新天地。

创新靠啥成?

工具是创新的“孵化器”,依靠技术进步,更易于激发创新的“蝶变”效应

依靠工具、丰富手段,在远古时代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在当今社会对油气科研工作同样重要。

华北二连乌兰花含油凹陷,初期钻探成功率偏低、找到油层较薄。2015年后,华北油田下大力气开展“整体连片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攻关。储层预测技术的进步以及更加清晰的地震资料,帮助科研人员厘清了油藏界面形态,坚定了勘探信心。截至目前,这一区域已打出多口工业油流井,形成5000万吨级储量区。

新的油藏模式能否构建成功,井筒技术往往发挥“一箭定乾坤”的作用。

牛东1井是华北油田设计的一口风险探井,尽管经过多轮论证,认为目的层有潜力;但由于深达6000多米,施工卡钻、异常高压、高温破坏等都影响井筒的正常钻进,进而对新构建的油气成藏模式提出挑战。面对风险,华北油田科研人员创新使用了一系列先进适用工具及技术组合,化解了超深钻探、油气水识别、高温录井、高温酸化等数十个难题,打出了我国第一个地温超过200摄氏度的潜山油气藏。

创新难,难在每一步都可能有失误,每一次失误都可能与成功失之交臂;然而,恰当的工具手段,却能有效避免失误,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华北油田科研人员用好新的适用工具和技术,才解决了成功路上的一个个难题,确保了创新实践的精彩“蝶变”,也最终促成了油田连续数年的储量高峰增长。

心态咋摆正?

定力是创新的“压舱石”,做到锲而不舍,才能行稳致远创新的“航船”

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面对反复的科研失败、多年一事无成,如果输不起、等不起,创新的实践就可能中途而废。

在2016年打出日产40万立方米天然气、71立方米原油的安探1X井后,截至今年10月份,华北油田在冀中廊固凹陷河西务潜山带杨税务区域,连续打出多口高产油气井。这一成就,也是地质人员持之以恒、多年攻关的结果。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地质人员就在河西务潜山带,发现3个小规模潜山油气藏,但一直未取得实质性突破。随后20多年间,从主攻北部深潜山,到转向西部剥蚀区,多轮次勘探效果依然不理想。

一次次失利,并没有让地质人员放弃努力。他们坚定认为,河西务潜山带是油气主要运移指向区,具备形成规模富集油气藏的良好地质条件。2013年后,通过反复实践与研究,选取北部的杨税务潜山作为风险勘探目标,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果没有失败后不慌张、不放弃的定力,就不可能有廊固凹陷深潜山勘探的成功。

不惧失败,并不意味着蛮干与冒进。学会汲取教训,才能日日精进、久久为功。

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冀中大王庄油田,初期最高年产突破36万吨;但随着构造圈闭钻探殆尽和滚动开发成效变弱,油田产量步入下降通道。

对这个一般人都认为没啥油水可捞的老油区,地质人员没有放弃,而是汲取前人经验教训,思考老井失利原因。

从2011年开始,针对“地层认识不清、油源机理不清、油藏类型变化”等问题,他们解剖已开发油藏,借鉴岩性油藏找油经验,细化区带统层对比,连续8年在被视为圈闭不发育的盲区、不利区以及非主力含油层系,发现富集油藏并新建产能26万吨。

创新要有能力,更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定力。保持住良好的心态,科研航船将会更接近成功的彼岸。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