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霹靂嬌娃》,不性感了?

2000年,一部名為《霹靂嬌娃》的女性動作電影橫空出世,不僅讓的童星出身的德魯·巴里摩爾東山再起,讓卡梅隆·迪亞茲拓寬了戲路,更讓全世界的觀眾認識了華裔女星劉玉玲,還引領了一波女性動作片熱潮。

時隔近20年,索尼影業重啟《霹靂嬌娃》系列,首先敲定的就是導演伊麗莎白·班克斯。

這位以青春喜劇片出道、出演過《奔騰年代》《貓鼠遊戲》的金髮碧眼的美國麗人,在《飢餓遊戲》中的華麗轉型收到肯定後,更乾脆執起導筒,開啟了自己的導演生涯,其執導的《完美音調2》也確實獲得過不錯的成績。

或許班克斯確實給重啟的《霹靂嬌娃》帶來了更青春靚麗的基調,不過顯然索尼對重啟版的野心不止於此。

從他們定下的首位主演“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就可以看出,新版《霹靂嬌娃》瞄準的不僅是更年輕一代的受眾,更有意討好長期以來被好萊塢主流動作片忽視的觀眾群體。

男性審視下的性感天使

《霹靂嬌娃》在美國也算是一個長壽IP了,最早誕生於70年代,正是女權運動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向擅長於打造性感女性的角色的好萊塢老牌編劇伊凡·高夫及其搭檔本·羅伯茨,共同提出了這個故事最初的構想:

三位代號“天使”的美女,在洛杉磯一傢俬家偵探機構工作,她們在神秘老闆查理的指示下,通過代號“博斯利”的中間人的協調配合,去解決各種犯罪事件。

新版《霹雳娇娃》,不性感了?

這部差點被命名為《Alley Cat》的劇集,最終定名為《查理的天使》,於1976年首播。

在那樣一個由男性主角主導銀屏和銀幕和時代,這樣一部以女性為絕對主角的反傳統設定的影視作品,對於女權主義者,或者應該說,是對當時自身所處的社會地位、角色定位長期不滿的女性觀眾來說,無疑是很大的鼓舞。

果不其然,《查理的天使》前兩季的播出相當火爆,收視率始終保持在前十名,並且捧紅了主演之一的傑奎琳·史密斯。

但是,不僅是許多專業影評人指出,甚至是眾多女性觀眾都意識到:《查理的天使》內容粗俗、廉價,角色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在賣弄色相,與那些利用賣弄女性的性感來刺激眼球的低俗電視節目並無不同。

很快,隨著第三季播出後收視率大跌,最終,在勉強走完第五季後,已經完全與最初的期待背道而馳的《查理的天使》,於1981年停播。

有意思的是,儘管女主演換了好幾任,約翰·福賽斯卻始終是查理的聲音擔當,而僅僅只是聲音出演的他,儘管連拍攝現場都沒來過一次,卻成為了整部劇收入最高的演員。由此可見,當時男女演員的待遇差距懸殊。

劇集停播後,很多人都嘗試過重啟這一系列,在1999年甚至有推出過西班牙語版和德語版的翻拍,但都命不長久。

新版《霹雳娇娃》,不性感了?

2000年,哥倫比亞影業拿到版權,將《查理的天使》搬上大銀幕,三位主演中,無論是卡梅隆·迪亞茲的轉型,德魯·巴里摩爾的復活,還是打破了好萊塢種族次元壁的劉玉玲,都令這部《霹靂嬌娃》充滿了話題性。

而影片本身也打破了人們對劇集的負面印象,塑造了新世紀女特工們魅力、身手與頭腦俱備的正面形象。

火爆的動作場面和精妙的喜劇元素,也沖淡了原本以女性主演賣弄性感來博取眼球的傳統基調。

可以說,2000年的《霹靂嬌娃》,其突破性和開創性是不可否認的,從票房收穫上來看也確實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可惜的是,三年後的《霹靂嬌娃2》卻不僅沒有突破自我,更是又回到了靠賣弄性感來彌補邏輯單蠢的劇情和薄弱人物線的老路上,令這一本來備受關注的系列發展戛然而止。

屬於女孩們的天使

2015年,索尼影業宣佈要重啟《霹靂嬌娃》,最初並沒有獲得過多的

關注。畢竟,新版《霹靂嬌娃》不是翻拍,而是在前作基礎上衍生和拓展。

但是,隨著主創和主演的逐一敲定,隨著好萊塢新一波女性主義浪潮的崛起,新版《霹靂嬌娃》開始被投注以全新的審視目光。

老一輩的天使們自然早已成為傳奇,新一輩天使卻不再只是三個人,天使們就職的也不再是一家小小的偵探事務所,而是一個遍佈全球的集招募、培訓、任務接收指派於一體的大型獨立特工機構。

除了這明顯要做系列的野心設定,在新版《霹靂嬌娃》中,普世化的概念宣傳顯而易見:

每一個女孩都可能是天使,也都有可能成為天使。

新版《霹雳娇娃》,不性感了?

出演天使的三位演員,無論是“暮光女”克里斯汀·斯圖爾特,還是剛剛在《阿拉丁》裡飾演茉莉公主的娜奧米·斯科特,都可以算是新一代的符號偶像,大銀幕新人、英國女演員埃拉·巴林斯卡,則成為了新作中的動作擔當。

而既是導演又擔任主要角色的伊麗莎白·班克斯,確實不負期待為影片注入了爆棚的粉紅原力。

充滿時代氣息和青春活力的細節,洗腦上癮的配樂原聲,令本片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前作的影子。

可以說,從轉型式重啟和迎合新一代觀眾需求上來看,新版《霹靂嬌娃》無疑是合格了的。

然而可惜的是,影片中過於濃墨重彩的女性主義傾向,令這一轉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頗具爭議。

且不提貫穿全片的眾多宣傳片一般的教義化設計,對男性角色的閹割式、符號化處理,確實難免有醜化、扭曲男性形象的嫌疑。

雖然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也許可以看作是一種順應社會文化和時代潮流的改變,一種“公平”的還擊。但作為一部同IP的新作,這種傾倒式的價值扭轉,未免還是有些不妥。

畢竟,今天倡導女性主義,並非要將女權凌駕於男權之上,而是要追求適應時代發展、人類社會進步所需的性別平等,是強調公平和諧的性別平權運動。而非要像過去壓制性的男權至上一般,一定要令女性將男性踩在腳下才算是扯平。

從這一層面來說,新版《霹靂嬌娃》對當代觀眾,尤其是對年輕觀眾所輸出的價值觀,確實還是有些令人不適的。

當然,這並不能否定本片在轉型重啟上的這番嘗試的成功,也不能完全否定其努力融入的時代意義。

就像我們不能否認在當今社會,依然有許多地區需要旗幟鮮明的鼓勵和口號,去支持女性覺醒,去促進性別平權運動的發展。

或許這種粉紅原力,就像其片頭和片尾宣傳片一般的號召一樣,是我們這個時代依然處於弱勢的群體,所需要的一針強心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