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所學校

在貧困縣,能夠保障所有孩子上學已是不錯的成績,但是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瀘溪縣,不僅僅是城鎮孩子有學上、上好學,就連鄉村孩子也同樣能做到。近日,記者瞭解到一組數據,過去考入瀘溪一中的學生,有80%是城鎮中學畢業生,而現在,鄉村學生佔了50%;全縣藝體獲獎人數,鄉村學生同樣佔據了半壁江山。 “這裡已經不是基本均衡,而是達到了優質均衡!”有評估專家曾感嘆。

那麼,瀘溪教育到底有何魅力?

一個人的學校

教育神經末梢的堅守

11月15日上午10點半,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盤旋山路,記者來到了距離瀘溪縣城60多公里的登雲寨村,該村位於瀘溪最高峰巴斗山上,是典型的高寒山區。在這裡有一所只有一位老師的教學點——登雲寨教學點。這學期,登雲寨教學點有學前班14人、一年級3人、二年級4人。

“我們的教學質量並不比山下的中心校差哦!”53歲的楊文清是登雲寨教學點唯一的老師,她對自己的教學質量很有信心,“今年,我們中心校的期末學生表彰大會,我們教學點受表彰學生佔到1/3。”楊文清告訴記者,她在這裡已經守了快10年了,自打她來了,周圍四五個村子的老鄉就再也沒有把孩子送下山過。

其實,在瀘溪,像登雲寨教學點這類的學校並非個例。瀘溪地廣人稀,146所鄉村小學,學生人數在100人以下的有130所,其中只有一名教師的“一人校”有54所。教體局局長譚子好告訴記者,為了解決音、體、美教師不足的問題,瀘溪建立了鄉鎮音體美教師“無校籍制度”,對村小的音體美教學實行走教制。

“對村小的質量要求,與中心校沒有區別,質量檢測與老師們的薪酬、評優等都全部掛鉤。”譚子好說,村小的質量上來了,才是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的重點。

一對一的幫扶

推動教育的均衡發展

在鄉村,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好的成績,一般都會選擇進入城裡學校上學,而在瀘溪的鄉鎮,基本很少有學生往城裡擠,“出村不出鄉”,已經實現。

從前,位於興隆場鎮的瀘溪縣第三中學因教學質量下滑,學校即將被解散,被老百姓稱作是“散中”。2016年4月,副縣長尚遠道與譚子好等進駐三中,聽課、談話、調研,進行了整整三天。之後,三中班子被徹底改組,讓縣城最好初中白沙中學與三中進行“結對幫扶”,並選派白沙中學副校長李永生為這所鄉村學校的駐點校長。

“一對一幫扶讓白沙和三中緊密連成了‘利益共同體’,”教體局基教股股長謝永良說,“三中的考核評分,直接影響白沙中學的考評分數,幫扶期五年,權重比逐年上漲,最後佔到50%。”如今,三中已經一躍成為了瀘溪農村初中學校的領頭羊。

“瀘溪全面開展了‘結對幫扶’支教活動,按照‘以強帶弱、深度融合、全面幫扶、共同發展’的思路,把義務教育階段的各級各類學校按照三類進行了科學結對設計,結成了125對幫扶學校,以五年為一週期,從‘管理、教師、資源、文化、學生’等五個方面入手,實行工作目標同步、領導責任同步、工作職責同步、考核獎罰同步,編織了一張覆蓋城區學校、鄉鎮中心校、村小的教育扶貧網。”譚子好說。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楊斯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