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全國23位 提升幅度全國第一!

  11月20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創新驅動戰略做為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確立的三大戰略之一,在各項政策扶持下,寧夏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全國第27位躍升至第23位,提升幅度全國第一、排名位次歷史最高。

寧夏區域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全國23位  提升幅度全國第一!

  在科技創新方面,寧夏與北京、上海、江蘇等8省市,中科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等8院校簽署合作協議,建立了“8+8”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初步形成了企業主體和區內外企業、高校、院所廣泛參與、協同創新的局面。建立了寧夏碳基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國(寧夏)奶業研究院、貝銀(銀川)軸承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建成10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寧夏分中心、5個離岸孵化器和飛地科研成果育成平臺,特別是中國工程院在寧夏建設了西北首家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地方研究院,銀川市與蘇州工業園區共建蘇銀產業園、與北京中關村共建銀川中關村創新中心,成為匯聚全國創新資源、支撐寧夏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企業引才引智主體作用得到激發,16批院士專家為寧夏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全職和柔性引進38個科技創新團隊,吸引了一大批區外科技人才參寧夏科技創新活動,研製出中國標準動車組鋁合金枕梁將替代進口,超大口徑高端蝶閥打破了國外壟斷,200KVA大阻抗變壓器在復興號CR300上使用,清醒麻醉狀態下精準腦腫瘤切除術達到國際一流,引進小雜糧滲水地膜精量穴播種植技術示範推廣成效顯著。

  2017年以來,寧夏組織實施重大重點項目300多項,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瓶頸,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示範項目打破了國際技術壟斷,煤炭間接液化高溫漿態床費託合成裝置“神寧爐”獲得中國專利金獎;具備研製全球最大的600公斤級藍寶石晶體的能力。累計培育小麥、水稻、枸杞、馬鈴薯等新品種26個,首次開發了優質高產奶牛早期選育技術、肉羊多性狀基因聚合分子選育技術和灘羊種質基因鑑定技術。

  在工業經濟創新方面,強力推進開發區整合優化和創新發展,工業園區已經成為工業經濟創新發展的重要引擎。目前,全區33個工業園區整合為22個(不含蘇銀工業園),其中國家級5家,入園規上企業佔全區規上工業企業的71.7%,總產值佔比72.9%。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獲得工信部綠色示範園區,成功申報一批智能工廠、綠色工廠。中高端數碼機床、高端軸承、工業機器人、高端鑄造、配電裝置、單晶硅、多晶硅、硅片、電池及其組件等一批優質產品,深受市場青睞。寧東能源化工基地躋身全國化工園區30強,排名全國第六。建成了全球單套裝置規模最大的400萬噸煤炭間接液化項目,該項目單套規模全球最大,技術及裝備國產化率達到98.5%。完成97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對標工作,工業技術改造投資連續兩年超過15%,一批傳統企業生產效率提高30%以上,產品研發週期縮短40%左右,運行成本降低30%以上。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製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泰和芳綸及氨綸、國能煤制油、共享鑄造3D打印走在全國前列,維爾鑄造中國標準動車組鋁合金枕梁打破了相關技術依賴進口的局面,天地奔牛智能控制高效刮板輸送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圍繞民營經濟提質增效,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企業910家,其中示範企業380家、標杆企業77家、隱形冠軍7家。

  在深化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方面,研究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黨委聯繫服務專家工作的實施意見》和《高層次人才優厚待遇實施辦法》,建立各級領導“一對一”直接聯繫服務專家制度,著力解決好人才社保醫療、創業扶持、職稱評審、配偶安置、子女就學等“後顧之憂”,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大力開展“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主題教育,引導更多人才紮根西部、奉獻寧夏、建功立業。(記者 胡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