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亿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不是我冷漠,是你不懂社交分寸

一亿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不是我冷漠,是你不懂社交分寸

最近有一档叫做《仅三天可见》的节目频上热搜,出于好奇,我慕名去看了几期。
在宣传片中,主策划人姜思达将这档节目定义为“明星社交实验”,通过三天的“相处与跟随”,得出一个未知的结果。

第一期嘉宾是主持人谢娜。在相处了12小时后,谢娜对姜思达说,你以前发朋友圈好多话我都看不懂,随后,她又说,你能不能拿出来给我看一句,然后你给我解释一下成么?

一亿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不是我冷漠,是你不懂社交分寸

姜思达停顿了几秒,说:行。

这时,弹幕飘过一句:娜姐这话问得特别像我姑妈。

曾有人说,不要把最真实的情绪和最隐蔽的秘密放在有认识的人的社交媒体上,因为人们太会对号入座、自作多情了,而解释起来又真的太麻烦了。

十年前还热衷于人人网等熟人社交的人们,如今却越来越习惯社交隐蔽,越隐蔽,越舒服。

一亿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不是我冷漠,是你不懂社交分寸

打开手机微信,划拉一下好友列表,一个个点开,十个里面有八个是仅三天可见。

就连加个好友,点进主页,你也几乎看不到动态,如果三天内没发朋友圈,那我就只能看到一条可怜的横线。

一亿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不是我冷漠,是你不懂社交分寸

微信创始人、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小龙曾在年度演讲里说起过这样一个数据:

微信设置里有个比较隐蔽的开关——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通常这种隐蔽设置很少人会用,因为大部分人都很懒。

但竟有超过一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

从发了再删,到干脆全锁起来,我们越来越喜欢把自己“藏起来”,界限感分明之下其实是高敏感式的交往和当众孤独式的存在状态。

一亿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不是我冷漠,是你不懂社交分寸

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的人们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有人可能觉得过去的自己黑历史太多、有人不希望他人过多地介入自己的生活、有人只是想自己看起来更有神秘感……

总之,这个功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自我防卫机制。

但不论是哪一种理由,都向我们暗示着社交分寸感的拿捏至关重要。

一亿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不是我冷漠,是你不懂社交分寸

我有一个朋友,她曾经非常喜欢在朋友圈分享生活,但从某一天开始,她也加入了三天可见的大军。

后来我们有空见了一面,我便问她怎么突然改了习惯。

她说了一件事给我听。大致就是,她因为工作原因加了一个并不相熟的人,结果那个人第二天跑来和她说,我昨晚把你朋友圈翻完了,你生活可真丰富啊。

并且之后还会时不时来问她关于朋友圈里的事。朋友说,几百条朋友圈,天知道他一条一条认真翻了多久,但我觉得毛骨悚然,可我不能删了他,因为他是工作伙伴。

一亿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不是我冷漠,是你不懂社交分寸

以前度假可以随便发朋友圈,但现在要考虑朋友圈里的同事,他们可能还在加班;

以前看到好玩的段子可以随便发朋友圈,但现在要考虑到朋友圈里的客户,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合作对象不够稳重。

朋友圈不仅成了有所顾忌的演示场,也成了窥探他人生活、初识他人性格的“宝地”。
著名主持人大左曾在节目中说,自己会把一些动态在发出去几天后设置成“仅自己可见”,尤其是加了新朋友的时候,因为我需要向他们展示一个最体面的我。

一亿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不是我冷漠,是你不懂社交分寸

为什么会那么多人喜欢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心理学家曾解读“这是由于弱关系带来的心理负担”。每个人的朋友圈都在经历不断扩容的过程,除了父母朋友,同事、领导、客户等都是朋友圈的一部分。

当弱关系越来越多时,发朋友圈就需要考虑各层面的关系,三天可见也许能给自己找回一点安全屏障。

所以,别说“仅三天可见”的人矫情,也别更千方百计地想靠近他人的生活,社交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过分亲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