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不聽父母說教的孩子,適當採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種教育方法並不受大眾的認可,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孩子接受過棍棒教育,現在依然生活的很好,而且考上了名牌大學。

“棍棒教育”也有好處,總是使用說教反倒讓孩子無視家長的威嚴,變得愈發無法無天。

發小和我同歲,他有個開明的父母,從小不會因為任何事情打他。而我做錯了就捱打,小時候我常常羨慕他。他小時候頭腦就靈活,有很多不同的歪想法。

平時不聽父母說教的孩子,適當採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我們去商店買東西。那時候零花錢少,買不了很流行的玩具陀螺,他就動了歪心思,想要偷一個。

“我們偷拿出去吧?”

“不行,我媽知道了會打死我的。”

他嘲笑我膽小,但不論怎麼說我都沒有同意。

後來他果真偷出來了一個,並且向我炫耀。

但那只是一個開始,在初中時他因盜竊被拘留了。

可偷東西已成惡習,時至今日也沒改掉。

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就像樹苗一樣,如果不及時修剪那些多餘的枝葉,就會讓他長成一棵歪樹。成長中孩子犯了錯誤也需要適當進行懲罰,否則他就會被那些不痛不癢的說教耽誤,變成一個目無尊長、不懂規則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過:“人在成長過程中,他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打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法,目的是讓他知錯。孩子“該打就要打”,但打之前我們也要分清原因。關鍵時刻“該出手時就出手”也是家長的一種職責。

▶▶在教育中,父母要分清什麼情況下“該打”

★有意的偷竊行為

在這裡我們需要區分的是,有意識的偷竊行為要和孩子物權意識模糊區分開來。年紀較小的孩子並不能區分“我的東西”與“別人的東西” 有什麼差別。

平時不聽父母說教的孩子,適當採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

這種情況下,孩子會因為物權意識模糊出現正大光明的“偷拿”行為。這種情況下,家長只需要告訴孩子“偷拿”是錯誤的,以後不應該這樣做。並不需要對他們嚴厲的批評,防止傷害孩子的心靈。

而那些已經具有物權意識的孩子,而且家長經過詢問可以判斷出他是故意偷竊,此時就應該對偷竊行為進行懲罰。懲罰過後也要制定出嚴格的規則,約束孩子的行為。不要縱容他任何一次偷竊,否則孩子就會像我的發小一樣,形成盜竊的習慣毀了孩子的一生。

當然,在教育過程中,家長也應該根據孩子的性格以及平時的表現來選擇教育方法。有些孩子通過父母說要就可以糾正,那就不需要動粗。相反,平時不願意聽父母說教的孩子,適當採取“棍棒教育” 效果可能會更好。

★不服管教,經常做很危險的事情

我們生活中處處存在著危險,家長應該平時普及好安全教育知識,比如,不能隨便玩火、不可以把手伸進插座裡等等

。告訴他哪些事情不該做,制定嚴格的規則約束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有所違背,家長就需按照之前說好的規定對孩子進行懲罰。

平時不聽父母說教的孩子,適當採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

此時打孩子是為了讓他明白,不該做這些事情。通過“打” 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打過之後要讓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以後不敢這樣做。

★無視長輩,經常撒潑胡鬧

現在家家戶戶基本都一個孩子,所有的長輩把寵愛都集中在一人身上,必然會讓孩子目無尊長。

我們媒體報道能夠了解到不少,七八歲孩子打罵父母、兒子當街暴打八旬老母親等各種醜聞。這些就是小時候沒有教給孩子尊重長輩的後果,長輩在孩子心中沒有威嚴才導致了這樣局面。

孩子經常被家長溺愛,就容易提出一些超出家長能力的需求。可家長拒絕孩子的需求之後,他就會採取各種方式脅迫家長妥協。

比如:我小時候就曾用過這種方法,因為想要一個玩具飛機,所以在大街上撒潑打滾。我以為 這樣做我媽就會妥協,但沒想到的是我鬧了一上午,她就在旁邊靜靜的看了我一上午,然後回家把我揍了一頓。她明確的告訴我:“你再胡鬧,我也不會給你買,因為太貴了。”後來我知道這招沒用,還容易捱打,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一樣的行為。

平時不聽父母說教的孩子,適當採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

這兩種情況下,合理採用“棍棒教育”是很有效的。一是讓孩子知道尊重長輩的重要性,二是讓孩子懂規矩。“該打就得打”可以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能夠鎮住他,讓他不敢造次。

我們今天並不是提倡棍棒教育,而是希望各位家長能夠理解,李玫瑾教授說的“該打就得打”的真正含義。從小捱過打和從來沒有捱過打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區別,家長看完才明白打孩子也應該有技巧。

▶▶小時候捱過打與從沒有經歷批評的孩子,成年後有什麼區別?

✔捱過打的孩子逆商更高

逆商就是一個人在經歷挫折時所產生的反應,是一種克服困難、擺脫困境的能力。逆商高的孩子未來抗壓能力更強,他們遇到困難之後會竭盡所能的去克服。不會被挫折打倒,更容易從逆境中生存下來。現在很多孩子在說教中長大,如果突然被打內心就會難以接受。甚至有的還會出現很極端的行為,也會因為偶爾的不如意變得自暴自棄。

而那些從小打過的孩子,內心承受能力就會更強一些。也許成年之後生活中有過一些困難,他也可以咬牙走過來。所以說“捱打” 對孩子也是一種歷練,能夠讓他們心理更強大。

✔捱過打的孩子會對父母有敬畏心

不痛不癢的說教,讓孩子覺得犯錯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犯錯之後自己聽一聽父母的大道理,假裝認錯就可以了事。慢慢的孩子會明白父母的套路,根本達不到教育目的。

平時不聽父母說教的孩子,適當採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

捱打之後,孩子就明白犯錯了就要受懲罰。從而他會更加敬畏父母,不會輕易犯錯。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遵守和父母約定好的規矩,因為有敬畏心,所以不容易犯錯。他們畏懼的是犯錯之後受到懲罰,所以不會輕易破壞規則。

✔捱打的孩子更孝順

現在很多成人都有童年被打的回憶,而想起那段時光,其實並不覺得心裡有陰影。而且不少人都感謝父母曾經嚴厲的約束過自己,也能體諒父母的用心良苦。長大之後反而會更孝順。

那些從來沒有被打過的孩子,可能會錯失很多被教育的好時機,內心沒有規則、不懂感恩,未來也不會孝順父母。

適當打孩子有不少好處,可各位家長經常會曲解李玫瑾教授的意思。錯誤的使用了打孩子的方法,沒有起到教育效果,反而容易傷害到孩子。

▶▶“打孩子”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打孩子之前要告訴他原因

打孩子之前應該讓他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了、為什麼捱打,不要平白無故的直接打孩子。家長應該明白打孩子的最終目的,在捱打之前要幫他分析道理。

平時不聽父母說教的孩子,適當採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

讓他明白之所以打他是因為他觸犯規則,並不是父母不愛他,所以才打他。打孩子時不應該帶有個人情緒,憤怒的時候可以讓自己平靜下來之後,再進行懲罰。很多家長在生活中不明白這一點,所以常常容易讓孩子誤解。

✔要用固定的戒尺打孩子

打孩子的工具要固定,不要因為氣急了,隨手拿起身邊的拖鞋就打他。這一點是打孩子的誤區,各位家長應該避免。讓他知道“打”是一種懲罰,也是自己犯錯後需要承擔後果。每個人犯錯之後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是自己逃脫不了的一件事。

✔以身作則,維護規則

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有監管的義務。所以當孩子犯錯之後,家長也應該自我反省,接受相應的懲罰。告訴孩子規則並不是為他一個人設定的,大人也應該為自己的否行為負責。發揮榜樣的作用讓孩子明白自己需要遵守規則,父母的言傳身教遠遠比說教更有效。

平時不聽父母說教的孩子,適當採取“棍棒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

不少家長曲解了“打孩子”的意思,所以在孩子捱打之後會仇恨父母,影響親子關係。打孩子要學會正確的方法,如果講道理的方法可行就不必使用棍棒教育,家長應該結合實際多衡量教育方法。

今日話題:你在生活中打過孩子嗎?你怎麼看待打孩子這種行為?歡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