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比你年紀還大的老電影(一):《偷自行車的人》

談到老電影,繞不開一個詞:新現實主義電影。

這是老電影中古老的流派。

對於這類作品有一句標誌性口號:將攝影機扛到街上去!

兩部比你年紀還大的老電影(一):《偷自行車的人》

它的特點就是紀實手法,題材內容非常具有社會性;其主張實地考察人的日常生活,不要虛構情節,不要表演規範,甚至不要明星,只表現普通人的生活;而且基本外景拍攝。

今天帶來的這部《偷自行車的人》,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且是1949年的奧斯卡榮譽獎。

兩部比你年紀還大的老電影(一):《偷自行車的人》

如果你對20世紀中葉的意大利風光感興趣,這是你不可不選的經典,它會讓你在震驚和震驚中度過。

電影的故事簡單:主人公里奇得到一份需要自行車的工作。可他的自行車早就被他當了,他卻謊稱有自行車。他的妻子從床上抽出他的嫁妝六件床單,典當了錢買了一輛自行車。第二天裡奇得到了這份工作。

兩部比你年紀還大的老電影(一):《偷自行車的人》

導演的這個影片名,讓你始終將心思放在自行車上。以至於他和妻子回家途中,妻子去向巫師還願,在樓下等的不耐煩的裡奇去樓上催促,觀眾比主人公更擔心那輛自行車。不得不說導演玩的一手好套路。

兩部比你年紀還大的老電影(一):《偷自行車的人》

不過也不出所料,第二天自行車還是被偷了――工作第一天。

兩部比你年紀還大的老電影(一):《偷自行車的人》

他和兒子兩人在城市地毯式的尋找,可是城市人這麼多,這麼亂,連警察也幫不了忙。在追一個可能知道線索的老頭又追丟了,失望透頂的裡奇情急之下掌摑了兒子一下。他也感到很愧疚。

後來以為自己的兒子溺水了,明白是虛驚一場之後的他似乎釋懷了,帶著兒子去餐廳吃披薩餅。

餐廳裡還有一些富家子弟在就餐,他的兒子目光一直在看著他們吃的美食,裡奇卻告訴他,這需要每月掙一百萬里拉才能享受。

兩部比你年紀還大的老電影(一):《偷自行車的人》

慶幸導演這時沒有在貧富差距上做文章,否則我們又要感慨半天。

之後裡奇發現了偷車賊,甚至追到了妓院裡,又追到偷車賊的家,可是一群袒護者圍了上來,由於沒有證據,警察也沒有辦法,裡奇還是灰溜溜的離開了。

兩部比你年紀還大的老電影(一):《偷自行車的人》

最引人深思的是影片的最後,沒有忍住誘惑的裡奇選擇去偷另一輛自行車。被抓了,車主可憐他,沒讓他去警署。全劇終。

兩部比你年紀還大的老電影(一):《偷自行車的人》

可是,貧窮還是與偷竊合二為一了,多麼現實,也多麼讓人難受到不得不去思考。

大衛·湯森曾評價道:“這部影片看得越多,越覺得這個男人的角色十分乏味,越覺得德·西卡拍攝的城市影像成熟而富有詩意。”

兩部比你年紀還大的老電影(一):《偷自行車的人》

確實,影片的鏡頭切換,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完整的城市,如果你稍加留意,你會在那個城市風貌中看到很多現代城市的影子。

兩部比你年紀還大的老電影(一):《偷自行車的人》

主人公是完完全全階級的,貧窮的,普通的形象,導演也沒有將他明星化。這部電影的價值,是他展現了平凡,思考了人性,當然,是當時那個貧窮環境下的人性。

不過這部影片非常簡潔,非常真實,我寫這部影片,也無非是想讓你看看,那時候的城市有怎樣的魅力。如果可以,我希望你瞭解一部不屬於你這個時代的電影。

黑白電影,真的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