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的“瀘溪教育答卷”(二)讓每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愛上學

湘西瀘溪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近年來,該縣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有關精神,探索了一條貧困地區深化教育改革,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並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的好路子。《湖南教育》《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都曾做了專題報道,主題是“鄉村教育振興的縣域探索”。報道提出,瀘溪回答了中國鄉村教育的出路問題,找到了破解鄉村教育困境的答案,值得全國貧困縣參考、借鑑。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批示“瀘溪經驗很好,要推廣。” 11月中旬,華聲在線記者走進瀘溪深入採訪,將從貧困縣辦“好教育”、教育均衡發展、鄉村教師成香餑餑、教育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進行系列報道,全方位解讀脫貧攻堅的“瀘溪教育答卷”、“瀘溪教育經驗”,今天推出系列報道之二。

華聲在線記者 鄧桂明 通訊員 李常 瀘溪報道

瀘溪縣有一個獨特的現象。

全縣範圍內,到外地上學擇校的學生幾乎為零(上大學除外),而來瀘溪縣就讀的外縣籍學生達到了2075人。

瀘溪教育的魅力在哪裡?有這樣一組數據:該縣義務教育各項指標持續領先全州;2016年以來,全縣共有2928名學子考入本科院校,本科上線率、本科上線萬人比連續14年位居湘西州第一。2018年,全縣以優秀等級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有評估專家感嘆:“這裡已經不是基本均衡,而是達到了優質均衡!”

也就是說,瀘溪每個階段的教育都做得不錯,讓每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愛上學。

辦好教育“神經末梢”,讓孩子們安全上學

距離瀘溪縣城60多公里的登雲寨村,位於瀘溪最高峰巴斗山上,有“瀘溪西伯利亞”之稱,是典型的高寒山區。

從縣城出發,彎彎繞繞,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盤旋山路,記者來到了瀘溪最“高”的教學點——登雲寨教學點。

車子開到山頂後,爬上一段高高的石梯臺階,便到了學校所在地,這天天空晴朗、蔚藍無雲,鮮豔的五星紅旗飄揚在操場上空,教室裡傳來了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

今年53歲的楊文清老師,從教34年,已經在這裡守了快十年了,上班路上,她騎壞過三輛摩托車。這學期,她帶領學前班14人、一年級3人、二年級4人,共22名學生。學校“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操場、辦公室、學生活動室、閱覽室等配備齊全。

自打她來了,周圍4、5個村寨的老鄉就再也沒有把孩子送下山過。對一年級孩子狠抓拼音、抓識字量,對二年級的孩子抓預習、培養數學自主讀題能力,她總是喜歡就地取材,把自然、生活知識融入課堂。“這個詞怎麼讀啊?”記者看到,她指著“激動”說,“今天學校來了很多客人,我們心情怎麼樣啊?”“激動!”學生們異口同聲答道。

脱贫攻坚的“泸溪教育答卷”(二)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爱上学

楊文清老師在上課。

“來和我們一起踢足球不?”“你能給我們上節課嗎?”“你們是城裡來的嗎?”下了課,孩子有的踢球,有的嬉鬧,有的跟我們搭訕,宛若生活在雲端的精靈,陽光、自信、活潑、可愛。

脱贫攻坚的“泸溪教育答卷”(二)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爱上学

孩子們踢球。

和許多山區縣一樣,瀘溪地廣人稀,學生人數在100以下的村小有130所,其中只有一名教師的“一人校”有54所,登雲寨小學正是其中之一。

2001年來,許多地方曾經一度大規模撤併鄉村學校、教學點,但在瀘溪,卻並沒有強行撤併一所村小,只是隨其自然消失,這是為什麼?

“村小是教育的‘神經末梢’,數量多,佔了全縣學校總數的74%,辦好它們,是為了保障極少數孩子的就學權益,讓他們安全上學。”瀘溪縣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譚子好表示,瀘溪是典型的山區縣,交通不便,如果撤併了偏遠學校,孩子們就得走很久的路到更遠的中心學校上學,山路崎嶇,極易發生安全事故。

不僅不撤併,瀘溪還出臺了《瀘溪縣村小(教學點)建設與管理制度》。此制度包含“升降國旗”“作息要求”“教育教學常規"“衛生管理”“安全管理"“教師管理”“校產管理”“學校建設基本配置標準”等共8項18條,這就是瀘溪有名的“村小18條”。

“目標有兩個。”譚子好說,一是硬件提質,建設美麗村小;二是規範管理,打造精品村小。

“一對一幫扶”,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瀘溪縣第三中學,簡稱三中,從前,又被稱作是“散中”。為啥?顧名思義,教學質量下滑,學校即將被解散。

三中位於興隆場鎮,地理位置特殊,這個學校辦不好,附近幾萬名老百姓都受影響。

2016年4月,縣裡徹底改組了學校領導班子,讓縣城最好初中白沙中學與三中進行“結對幫扶”。當年8月,白沙中學副校長李永生被派到三中擔任駐點校長,李永生帶著滿滿一大袋子的“白沙寶典”出發了。臨行前,白沙中學校長李玲打趣地說:“你把咱們白沙的家底子都要搬空啦,一點都不留私啊。”

三中校長李國榮介紹,“嫁接”白沙經驗,縮小城鄉差距,兩校在多個方面進行了紮實、深入地互動:每個學期都會制定幫扶方案,每個月至少開展一次幫扶活動,包括跟班學習、教師業務培訓、高效課堂展示、教師互訪、兩校聯考等。同時,還在辦學條件以及資源上進行幫扶,例如體育器材添置、校園綠化建設,無償贈送複習資料,共享教學教研資料。

脱贫攻坚的“泸溪教育答卷”(二)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爱上学

白沙中學名師工作室送教三中與師生合影。

“一對一幫扶讓白沙和三中緊密連成了‘利益共同體’。”教體局基教股股長謝永良說:“三中的考核評分,直接影響白沙中學的考評分數,幫扶期五年,權重比逐年上漲,最後佔到50%。”

如今,三中已經一躍成為了瀘溪農村初中學校的領頭羊。學生也慢慢回來了,2017年以來,在外務工子女先後有40多個學生轉回,2019年就讀人數突破470人,預計明年在校人數將達到540人。今年興隆場片區204個小學畢業生,有194個留了下來。

譚子好介紹,瀘溪全面開展“結對幫扶”支教活動,按照“以強帶弱、深度融合、全面幫扶、共同發展”的思路,把義務教育階段的各級各類學校按照三類進行了科學結對設計,結成了125對幫扶學校,以五年為一週期,從“管理、教師、資源、文化、學生”等五個方面入手,實行工作目標同步、領導責任同步、工作職責同步、考核獎罰同步,編織了一張覆蓋城區學校、鄉鎮中心校、村小的教育扶貧網,將城區優質的學校資源“嫁接”到鄉村學校,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現在,在瀘溪的鄉鎮,基本很少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往城裡擠,“出村不出鄉”,已經實現。

城區校有特色,“一校一品”各自精彩

瀘溪教育好,最直觀地體現在高考成績上:2019年,縣一中2名學生圓夢清華,4名學生考上飛行員,本科升學率達64.3%;縣二中本科升學率為37.5%;縣五中本科升學率為28.3%;就連縣職業中專學校,也有15%的學生升入本科。

這麼小的一個縣,為什麼能辦好3所普通高中、1所職業中專學校?

副縣長尚遠道告訴記者,這與縣裡制定的發展戰略分不開:縣一中走文化教育之路,縣二中走“文化+體育”特色發展之路,縣五中走藝體特色發展之路,縣職業中專學校走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之路。改變千校一面的競爭局面,讓“一校一品”各成品牌。

拿瀘溪縣五中來說。2006年恢復高中辦學時,縣裡經過深入思考和調研後,考慮到湘西的孩子能唱會跳,才藝出眾,決定讓五中走藝體特色的路子。

起步時很艱難,連專業教室都沒有。現在,縣五中新建了藝術大樓、體育場,成了湘西遠近聞名的藝體名校。每年高考二本上線學生70多人,其中60多人是藝體生。招生也十分火爆,2019年報考藝體班的有500多名,其中還有不少外縣學生。

脱贫攻坚的“泸溪教育答卷”(二)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爱上学

瀘溪五中大力發展專業特長教學,實現了“低進高出”的教學目標。圖為該校體育教學課堂。

“不僅如此,我們還帶動了整個縣的藝術學科發展。”瀘溪縣五中校長李建軍說,2017年,學校成立了姜海軍名師工作室,定期在全縣開展音樂教師培訓、講座、送教活動,先後培訓全縣音樂教師1000餘人次。

走進思源實驗學校,讓記者驚訝的是,該校竟然開設了67個社團,包括繪畫、科技創新、二胡、笛子、葫蘆絲、古箏、揚琴、打擊樂、嗩吶、電子琴、辰河高腔、踏虎鑿花等。共開設45個綜合實踐班,在每週二、週四下午實行特色課“走班”,全部免費。這在省城學校也很罕見。

脱贫攻坚的“泸溪教育答卷”(二)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爱上学

環境寬鬆的思源實驗學校“玩吧”就在教室旁邊。

白沙小學的陶藝和足球教學、浦市小學的大課間“鼓舞”、武溪小學的苗族跳香舞、明德小學的課間武術體操……這一所所特色鮮明、質量優良的學校,是素質教育的生動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