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法医》:聚焦“生死”故事背后的现实冷暖

“那你当时为什么不直接尸检?”听明川(聂远饰)说完为什么会想到给溺毙的单亲妈妈覃红做开颅尸检后,罗笔芯(宋轶饰)又问。

明川看着罗笔芯的眼睛,沉默了几秒,然后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开颅是要剃头的,覃红也是一个非常爱漂亮的女人,我不觉得人死了以后,就可以变成随意处理的标本。”

《心灵法医》:聚焦“生死”故事背后的现实冷暖

这段对话出自爱奇艺“治愈系法医剧”《心灵法医》第二集,罗笔芯是鹏海市新任刑警队队长,明川是警队法医,远近闻名的“听尸者”。

有趣的是,罗笔芯出任队长的目的在彻查明川,身为法医的明川不仅喜欢和尸体对话,还关心着一些与法医“无关”的事情——死者的遗愿,生者的遗憾。而《心灵法医》与以往法医剧也不同,它窥探的不单单是案件的真相,更多的是在“法”与“情”之间的现实冷暖。

打破“无血腥不验尸”

补齐题材专业“短板”

所谓隔行如隔山,再加上法医又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职业,很多工作细节不为外人所知。于是乎,受国外经典法医剧的影响,血腥重口的尸检查场面和高冷毒舌的法医人设逐渐成了国产法医剧的习惯性做法,效仿者连绵不断。

《心灵法医》脱颖而出的魅力点之一,就是放弃了追随模仿。该剧根据法医朱明川小说《听尸》改编,由龚朝晖执导,戴莹、董俊担任总制片人,总编剧姜杨,心灵剧场编剧王籽间、侯庆超,讲述了破案无数的“听尸者”法医明川,因意外卷入“杀人医生”案被刑警队长罗笔芯怀疑,笔芯在彻查明川的过程中与其共同侦破多起离奇案件的故事。

《心灵法医》:聚焦“生死”故事背后的现实冷暖

与其他专业至上、态度高冷的法医不同,面对静默的尸体,明川不是只会用冰冷的器具剖开,然后细致地拆解出寻找凶手的蛛丝马迹。他更希望能用与尸体对话的温柔方式,给逝者以关怀,并成为一个倒推出逝者生前故事的讲述者,把他们生前的心路历程以及性格、喜好、情感、困窘等完整的剖析展现,进而抚慰生者。

另一方面,《心灵法医》对国产法医剧“职业不专业”的老问题也做了纠正。据悉,剧集开拍前,聂远等演员们都曾前往法医工作一线,感受法医的真实工作状态;拍摄过程中,剧方邀请了资深法医专家、一级警监张惠芹教授,法医顾问张波教授全程护航,以保证剧里和法医职业相关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心灵法医》:聚焦“生死”故事背后的现实冷暖

就目前剧集来看,《心灵法医》虽对其他法医剧里的高能尸检场面进行了弱化,但依旧输出了大量的专业法医学知识,如“皮肤金属化”、淡水溺亡海水溺亡区别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创新性对部分尸体现象以及嫌疑人的一些面部特征、表情特征、说谎时的表情语气变化,做了适当标注。如此一来,观众就可以跟着这些线索与主角们一起探明真相,获得更真实、更沉浸的观剧体验。

高密度话题融合

多角度辐射大众人群

题材和尺度上的优势是悬疑类型尤其是法医题材能在几年内迅速崛起的原因,但近两年,在经历众多高品质悬疑网剧的狂轰滥炸后,观众不仅对故事剧情的起承转合、逻辑和推理的严密性、职业专业性,以及演员的呈现力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愈发注重“共情”。

正因如此,人性解剖型悬疑剧、女性用户友好型悬疑剧、现实问题聚焦型悬疑剧等竞相登场,只是,常与死亡打交道的法医基本都为陪衬。

《心灵法医》的特别之处不仅在把“共情”拓展到了法医题材上,更借助高密度的社会话题,案件参与者和经历者的多笔墨描绘,让每个案件在谜团解开后,依旧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和价值。

《心灵法医》:聚焦“生死”故事背后的现实冷暖

因“生育”问题而遭遇丈夫偏见与欺凌的妻子,为抚育儿子昼夜连轴工作的单亲妈妈,给男友顶罪却被男友贬低一文不值的痴爱女人,用生命给女儿疼爱和守护的出狱父亲……通过描摹这些形象鲜明且具备较大现实辐射面的人物,《心灵法医》让每个案件都具备了强烈的情感内涵和社会关照,也将婚姻道德、亲子关系、过劳、偶像失格等一个个社会热点具化抛出。

因此,这部剧不仅为观众打造了一面“观己”的镜子,也能带动大家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探讨和反思。

例如“淡水海尸案”播出后,由过劳而意外溺亡的单亲妈妈覃红引发的“物质满足和陪伴孩子成长哪个更重要?”,“单亲家庭该如何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童年?”等探讨层出不穷,而“杀妻案”和“辐射案”中涉及到的婚姻道德、父母爱孩子的正确方式等社会话题,以及再婚家庭该如何相处的问题,同样引发了一阵不小的讨论。

《心灵法医》:聚焦“生死”故事背后的现实冷暖

现实底色搭配温暖善意

展现“观心”+“愈心”双重美感

案件是法医剧的外在皮囊,《心灵法医》以真实打底为观众展现了好看的皮囊,又在此基础上加入触及心灵和融入灵魂的内核,把镜头对准了每一个观众的内心。

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天衣无缝,却有太多为爱犯下的错。《心灵法医》中的罪案大多都改编自真实案例,也都映射了现实生活中某一群体的遭遇,虽然剧集中的故事已成定局,但现实中的故事却还在进行。

借助与逝者对话的独特切入视角,《心灵法医》探究着每个案件背后的人性、人心和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进而将“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关注”的理念传递给大众,为现实生活中那些同样困顿的心灵和相似的爱恨情仇排解、治愈。

“我们做剧本的时候就想到了罪案背后的故事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案件”,《心灵法医》导演龚朝晖如是说。

为了更加全面地展现罪案背后的故事和案件发生的原因,《心灵法医》还创新性地为每个案件拍摄了“心灵剧场”,以此细化还原凶手或者死者真正的心理活动,说明为什么凶手要这么做,进而完成逝者和解、生者慰藉,并避免他人效仿或重蹈覆辙。

另一方面,《心灵剧场》也在通过案件当事人以及与其亲人间的诉说、倾听、争吵、感悟等,进一步探讨人性与罪恶、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让观众得以更真实、深刻地领悟每个案件背后的现实意义,更有效的传递温暖治愈的价值观。

《心灵法医》:聚焦“生死”故事背后的现实冷暖

探案的最终目的不是揭露真相,而是用生的价值警醒世人;故事的结局不是不可挽回的遗憾,而是深入心灵的温暖治愈。《心灵法医》的走热,关键就在对人性的关怀与正向价值观的传播使剧集充满了温情治愈的气质,给予人们坚定前行的勇气,也为国产法医剧的发展创造了新“亮点”。

——“谁会关心,我也曾热烈而灿烂的活着。”

——“在我眼中,你仍然是鲜活的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