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藝,還是裝文藝,乾隆詩歌水平大揭底

說道乾隆的詩歌,大家並不陌生,乾隆皇帝的詩作之多,實在令人歎為觀止,《全唐詩》三百年二千二百餘位詩人所作詩歌總和約四萬八千首,而今天僅乾隆皇帝個人詩集《御製樂善堂全集》收錄的詩歌就有四萬三千餘首。

故宮博物院前年還發現了兩箱乾隆皇帝的詩稿,約兩萬八千首,其中有一少部分並未收入《樂善堂全集》,乾隆皇帝幾乎以一人之力勝過全唐詩人。

那麼乾隆皇帝的詩歌水平如何,詩歌的內容又是什麼?今天我們就全面的來了解一下: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藝,還是裝文藝,乾隆詩歌水平大揭底

乾隆戎裝圖

一、乾隆的“詩癖”:七字聊當注起居

乾隆詩作之多,一方面是他寫詩之勤,他將詩作看成是生平的歷史記錄,正如其詩中所孕“拈吟終日不涉景,七字聊當注起居”,幾乎每日都有詩作。

加之乾隆皇帝長壽,其在位六十年,終年八十九歲,故而詩作數量十分龐大。乾隆傳世詩歌數量之所以如此龐大,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其高壽,即因高壽而高產。

另一方面,乾隆皇帝的很多詩,並不是他親自撰寫,而是由臣下捉刀代筆的。他對此也直言不諱,在其詩集自序中言:

“蓋是集乃朕夙昔稽古典學所心得,實不忍棄置,自今以後雖有所著作或出詞臣之手,真歷各半”

這些詩作由詞臣或代錄潤色,或填補缺句,有時甚至代為創作,但署名皆為乾隆;正因為如此,後世對乾隆的詩歌創作多有詬病,而關於乾隆詩歌創作的段子也在影視作品和網絡中廣為流傳。

如《還珠格格》中乾隆賞雪時突然詩興大發,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就突然卡殼了,這時紫薇便前來解圍,補了一句“飛入梅花都不見”。

同樣的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藝,還是裝文藝,乾隆詩歌水平大揭底

電視劇《還珠格格》中的乾隆

情景,在《宰相劉羅鍋》裡換成了劉羅鍋,在網絡盛傳的熱議中,換成了乾隆時期著名的大詩人沈德潛,並且言之鑿鑿地說還被收入了小學課文。

無數網友也對此津津樂道,將其視為乾隆皇帝裝“文藝裝逼”失敗的段子。但這首《詠雪》詩根本就不是乾隆作品,《樂善堂全集》中並沒有收錄,其實這首詩的原型明代就已經出現,並且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作

明代詩話《堯山堂外紀》雲:“高廟……《詠雪》詩云: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空中不見打羅聲,萬里江山都是面。

朱元璋的文化程度不高,寫出這樣的詩十分正常,而乾隆皇帝從小飽讀詩書,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功底十分深厚,其所創作的詩歌也並非網絡傳說中的那麼不堪。

乾隆皇帝寫詩之快,速度令人咂舌。如他乘船遊昆明湖,“舟行十里詩八首,卻未曾消四刻時”,不到一個鐘頭就寫了八首詩。又如他遊香山,五天之內就“得詩凡六十七首”,平均每天十餘首。

這一特點在大臣眼中也看得尤為清楚,奉命編選《四庫全書》的大臣在乾隆詩集的提要中寫道:

自古吟詠之富,未有過於我皇上者。蓋自撫臨六幕,宰制萬幾,勤民蒞政之餘,紫殿凝神,別無嗜好,惟以觀書乙夜,悅性怕情。四十八年之中,卷帙如是之浩博。

和神亦曾對乾隆極盡奉承:

皇上幾餘吟詠,分章疊韻,精義紛輪,立成頃刻,真如萬斛泉源,隨地湧出。昔人擊缽催詩,誇為神速,何曾有日詠十餘,韻至十疊者。

雖說諸臣對乾隆的頌語多出於奉迎之意,但也能側面反映出乾隆皇帝的作詩速度之快,激情之高。

正因為對詩歌創作的熱情,乾隆皇帝還將詩歌重新納入了科舉中,成為了千萬士子的必修功課,有清一代詩歌這一文學體裁也因此大為興盛。

上至天潢貴胄、王公大臣,下至販夫走卒、僧道歌姬,不同階層的人士都不約而同地將詩歌融入進了自己的生活,視詩為人生逆旅的精神表達,對詩歌地創作投入了極大的熱情。

著名學者錢仲聯先生就認為清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繼唐、宋以後的第三座豐碑,“開出了超明越元,抗衡唐、宋的新局面”,清代詩歌這一繁榮的局面,其實正是乾隆皇帝的“詩癖”所催生與推動的。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藝,還是裝文藝,乾隆詩歌水平大揭底

乾隆皇帝晚年像

二、乾隆詩歌的內容:包羅萬象

乾隆詩歌的數量極多,內容涉及面也十分廣泛,從朝廷的文治武功到個人的生活情趣,從“小民朝夕之需”到“大君宵旰之念”,應有盡有,從詩歌的內容主旨上,可以分為以下五大類:

第一,勤政恤民之作。這一類容的詩在乾隆的詩集中所佔比重最大,幾乎無卷不有。乾隆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基於“民為邦本”的思想,寫下了很多的恤民詩。如《見鋤禾者》:

亞壟新苗草半封,三耘豈憚汗流胸。庭羅玉食誠多愧,終歲辛勤只老農。

乾隆深知農為衣食本源,所以他十分關心民間疾苦,因此面對農民在田間辛苦勞作之時他才會心生愧疚。 與此相類的《耘田者》:

老農炙背耘田苗,汗溼田土如流膏。廣庭揮扇擾嫌署,彼何為兮獨不苦?

此詩直言不諱地表露了對不辭辛苦的老農的恤念之情,同時對自己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進行了反省,而自激自勵之意義也盡在不言中了。

昏聵的君王是不會如此觀察問題的,只有孔孟之道的虔誠信徙是不會這般反省的。

對於士卒,乾隆也不時想到他們的疾苦,如《夜雨》:

乍聞雷陣殷高天,項刻秋霖到枕邊。點滴寒更不成寐,沾途士卒更堪憐。

總之乾隆皇帝的重農、恤民,源於他的“仁政”思想。他在《觀獲》詩中明白琳出“益信為政者,仁民最先著”。

可見孔孟之道對他的薰染是如此之深,他不僅堅信不疑,而且堅持不懈。正因為如此,乾隆的重農、恤民是發諸內心的,並不是出於統治的需要玩弄的騙術,上面列舉的幾首詩便是個明證。

第二,騎射講武之作。在我國曆史上,乾隆皇帝不僅有文治,而且有武功。他作為一個滿族皇帝,尤其注重騎射。

他在《大閱》詩中,稱“承平詎敢忘戎事,經國應知有大䣭。可見他把講武視作經國之大道。不僅如此說,而且也是如此做的。

他不僅經常檢閱部伍,而且自己還不斷演練騎射,如在《率侍衛等習射殿庭》詩中寫道:

我朝弧矢服天下,太平詎敢忘戎焉?籲吸草臣聽予言、克念爾祖勤勞者。

他格遵祖訓,以講武為大經,安不忘危,並教誨臣下,雖太平盛世也不能輕忽騎射的傳統,要發揚光大之。

乾隆一生在邊疆地區發動了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其中有的是平定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叛亂,緬甸之役、安南之役;有的是擊退外部的入侵,如廓爾喀之役,有的是鎮壓農民起義,如鎮壓臺灣林爽文起義。乾隆對於這十大武功倍加欣賞,晚年他甚至以此為號自稱“十全老人”。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藝,還是裝文藝,乾隆詩歌水平大揭底

乾隆校閱八旗圖

對這些戰役,他寫下了許多詩歌,有的可以作史詩來讀,如《西師底定伊犁捷音至詩以述事》:

乘時命將定條枝,天佑人歸捷報馳。無戰有徵安絕域,壺裝革食迎王師。

兩朝締構敢雲繼,百世寧綏有所思。好雨優霆土宇拓,敬心那為慰心移。

這首詩作於乾隆二十年(1755),概述了第一次平定準噶爾部的經過。這年乾隆派兵兩路出征準噶爾,幾乎兵不血刃便收復了伊犁。詩中便寫的是清軍平定叛亂的經過。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藝,還是裝文藝,乾隆詩歌水平大揭底

第三,歌詠昇平之作。在中國歷史上將康熙與乾隆統治時期稱為“康乾盛世”,是清朝國力的巔峰時期,對此局面,乾隆欣然自得,常與諸臣酬唱往復,吟詩歌詠昇平盛世,吹噓自己的文治武功。如《密雲道中望長安》:

秦時圃碟漢時關,總為天騎寧御難。此日長城為範囿,三秋巡狩數經還。

清代疆域遠至漠北,乾隆時西北又展邊拓土設置“新疆”,周邊少數民族部落紛紛內附,萬里長城早已不象秦、漢時那樣是防禦的工事,而成了狩獵練兵的苑囿了。乾隆藉此吹噓自己的武功遠邁秦、漢。

清代對蒙古採取聯姻懷柔的政策,乾隆皇帝對蒙古仍一如既往採取聯姻懷柔政策,蒙古各部對朝廷也更加忠心耿耿,對清朝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這在乾隆的詩歌中也有反映,如《過蒙古諸部》:

巖華峰葉雜丹黃,塞上那知道路長。霜滿寒林山柿冷,煙生兔帳酪酥香。

伊歌度曲聞駝背,羽箭翻弓射雁行。諸部賢王順首望,隨行爭羨羽林部。

詩中所描繪的蒙古諸部首領爭相“隨行爭羨羽林郎”,以警衛乾隆皇帝為願、為榮,真實地再現了蒙古各部與朝廷的密切關係,也是蒙古部落與朝廷融洽關係的真實寫照。

在土爾扈特部從伏爾加河流域,跋涉萬里迴歸祖國的時侯,乾隆不僅親撰碑文而且還吟詩明志,在《伊犁將軍奏土爾息特汗握巴錫率全部歸順詩以志事》詩中寫道:

土爾扈特部,昔汗阿玉奇。今來涯巴錫,明背俄羅斯。向化非招致,頒恩應博施。

舍楞逃復返,彼亦合無辭。衛拉昔相忌,攜拏往海濱。終焉懷故土,遂爾棄殊倫。

弗受將為盜,俾安皆我民。從今蒙古類,無一不王臣。

詩中所記述的土爾扈特迴歸,是清代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乾隆以此來歌詠自己治理下的清王朝,海清河晏,德化感召使得土爾扈特迴歸。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藝,還是裝文藝,乾隆詩歌水平大揭底

第四,說理詠史之作。乾隆皇帝博覽群書,學識淵博,他的詩篇有的蘊含哲理,有的評論古人,警策時出,頗有教育意義。如《夜靜觀書》:

看書如看山,其境日日殊。

隨境不會心,多聞不如無。

語言樸素,所發的議論更質直。乾隆的詠史詩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不為定論所囿,敢於自下斷言,有的甚至與定論大相徑庭。如《王昭君》:

姜紅飛碧春風老,琵琶袍出長安道。長安北去達王庭,四弦彈破知音少。

君王不是憐妾面,未畫時應賜一見。君王不是憐妾身,猶勝獨閉漢宮春。

四弦嘈嘈,弦絕聲高;絕弦續續,馬上音調。

青山綠水皆聽取,生女應須辭父母。此日穹廬號閼氏,不愈老作巫山女。

這首詩獨出心裁,別開生面。古往今來吟詠王昭君之詩連篇累犢,但多為責君王不明、斤奸臣邪惡、憐弱女遠行。可是寫昭君樂意遠嫁漠北者則無。

然而乾隆一反前人,在他看來昭君遠嫁漠北是很正常的,“生女應須辭父母”,而能成為閼氏,當是可喜可賀之事,這是無須哀憐的,乾隆的這種觀念,與其少數民族的出生有著很大關係,他自然不能理解漢地女性遠離父母親人,嫁與外邦的種種愁苦。

又如《李夫人》:

夜風吹開琅瑪鎖,繡房燈暗蘭膏火。分明記得擁食時,是耶非耶帳中坐。

翩翩珊珊來何遲?死憐更比生憐痴!金雞鳴鳴月如練,相見何如不相見!

這首詩對漢武帝招魂一事予以了諷刺,李夫人之死不能說與漢武帝毫無關係,可是在其死後漢武帝卻戀戀不捨,甚至請方士招魂以慰死離之痛。對此千百年來人們無不引為佳話。

可是,乾隆皇帝的結論卻是“死憐更比生憐痴”,“相見何如不相見”,責備漢武帝不能在李夫人生前更好地憐愛她,卻在她死後於出招魂這樣的傻事。

此外,乾隆還寫下了一些評論古代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等的詩作,也多中肯綮,自有心得。如其在《書法中最喜黃庭堅筆意因而有作》對山谷及之前一些大書法家進行了品評:

羲之稱書聖,諸體無不有。齊梁作者無,李唐推顏柳……惟愛魯直史。調鏡無安排,瀟灑絕塵垢”。

又如《讀杜子美集》,對杜甫給予了崇高的評價:“之子誠忠愛,遺編足探尋。憂懷匡社櫻,逸志託山林”。

又如《讀貞觀政要》,對漢文帝、唐太宗進行了評說,一方面頌揚他們“漢文唐太宗,高山予仰跌”,一方面又批評了他們 “漢帝質無泰,唐皇文有餘”。

乾隆皇帝之所以敢對漢文帝與唐太宗輕發議論,主要還是因為其帝王的身份使然,在乾隆眼中,自己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第五,記錄生活之詩。乾隆雖貴為帝王,但也有自己的私生活。乾隆詩中所表現出私生活的星星點點,因是出自己手,當然可信最高,他人沒有代筆捉刀的可能性。

清代統治者歷來強調神道設教,十分推崇薩滿教,但乾隆內心深處卻不信,如《神弦曲》:

鼕鼕鼓,婆婆舞,紙錢飄風神欲下。神不能言巫代語:“推牛釗豚汝莫後,疾病梢除還福汝”。石馬汗流神已回,老亞腹飽配顏開。今日西村病者死,明朝更向東村來。

詩中把老巫借神行騙的醜態刻畫得窮形盡相,在篤信薩滿神教的清代,也只有貴為皇帝的乾隆敢冒天下大不違的風險直抒胸臆。

此外,乾隆皇帝的悼亡詩,也寫得很悽婉,是真情的流露。如《慧賢皇貴妃輓詩疊舊作春懷詩韻》:

昔謝惠連不得同於時而有秋懷之作。去年三春無雨,憂懷隨鬱,因題壽懷詩。今歲三白兆於冬,萬物熙於春,宜其愉悅舒適矢。而傷逝之感不能釋於情,迭韶志懷典以自訟。

牛女歲一會,詎雲隔天漢。崦嵫雖下春,扶桑復明旦。人生赴壑蛇,去勢誰能絆。

永帷王衍言,言笑憶姜晏。更慮漢武事,空貽後人案。雙雙樑上燕,隊隊灘頭雁。

時或失乳巢,亦或別沙岸。況曾賦抱禂,嘗經陪曲宴。憂農予悒鬱,強慰予之畔。

頻進徐妃鹹,未怨班姬扇。廿年如一日,誰料沉痾臶。囑我為君難,不作徒背面。

悼淑勵不傷,虧盈月規半。排徊虛堂襟,小星三五爛。有愧莊史達,匪學陳王嘆。

乾隆皇帝懷著悽清惆悵的情調,悼念慧賢皇貴妃,逐一回憶皇貴妃對自己的感情安慰和政事贊襄,無論受寵或失意,始終不變初衷,二十年如一日。

而臨危之時還殷切囑咐乾隆皇帝要勤於政事,諄諄告訴他:“為君難”。乾隆皇帝身邊雖不乏妃繽,“小星三五爛”,但失去賢妃的痛楚是對以撫平的,損失是無力挽回的。

乾隆寫了這首輓詩之後,意猶未盡,接著又寫下了一首《無題》詩:

散遣閒愁點筆時,無端觸緒轉增悲。歌詩擬改杜詩句,生別終肚元別離。

乾隆的悼亡詩,也是透視他的私生活的一個窗口。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藝,還是裝文藝,乾隆詩歌水平大揭底

乾隆陵墓

三、乾隆詩歌的藝術成就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藝,還是裝文藝,乾隆詩歌水平大揭底

乾隆皇帝的詩歌不僅數量在我國詩史上首屈一指,在藝術成就上也自有其獨到之處。乾隆轉益多師,兼收幷蓄,而又能自成一家。

詩章則融洽三百篇溫柔敦厚之旨,博採歷代之英華而機抒自出”(乾隆二十三年《協辦大學士蔣溥等十一人奏文》)。

“詩之風格,按以古人成法,無毫釐分寸之不合”(雍政十一年允祿《樂善堂文鈔序》)。

這些當時人的評論雖有迎合乾隆之意,但也比較符合乾隆詩歌的實際。乾隆詩歌的藝術成就,約之有以下幾點:

第一,題材廣泛。乾隆的詩歌題材範圍之廣,在我國詩人中,可以說是比較罕見的。他的詩的題材主要是有關國計民生的,他“不肖為風雲月露之詞”,“尋常題詠,亦必因文見道。”

尤其可貴的是,對在乾隆朝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乾隆以詩歌的形式把它記載下來,而細節的描繪維妙維肖,足可以補史書記載之不足。誠如乾隆自己在《御製初集詩小序》書所云:

“幾務之暇,無他可娛,往往作為詩古文賦,文賦不數十篇,詩則託興寄情,朝吟夕諷。其間天時農事之宜,在朝將祀之典以及時巡所至,山川名勝、風土淳漓,罔不形諸詠歌,紀其梗概……而較睛量雨、憫農疾苦之作為多。觀其詩可以知憂勞而驗今昔”。

第二,形象生動。乾隆的詩寫景更盡其似,狀人栩栩如生。如《帝京歲暮八詠擬樂府並序》,簡直就是一組風俗畫:將臘八粥、祭灶、立天燈、貼門神、饋歲、供天地、炬歲、守歲等風俗習慣寫得繪聲繪色。又如《灌麥》:

大麥五寸長,小麥三寸半。地幹苗欲枯,離披隴畝畔。

猶幸灌溉便,近傍河之岸。清晨課童僕,轆護轉雙腕。

初看土溼溼,漸覺流漫漫。須臾苗盡起,生意良可玩。

爾僕聽我言,莫怨體流汗。不見萬項田,農夫遍澆灌。

這首詩深深得力描寫的細膩:大麥小麥的長短,灌水前後麥苗的形態,幹早土地經水澆灌的情狀,均寫得層次分明;而對人的心理描寫也達於細微,主人與僕人的形象因之而躍然紙上。再如《過蒙古諸部落》這一組七首詩刻畫人物極其傳神:

小兒五歲會騎駝,乳餅為糧樂則那。忽落輕莎翻得意,挪偷學父舞天魔。

抓住駝背上掉下來的小孩的天真、活潑而又挑皮的可愛舉動.細緻描摹,使令蒙古小孩活活現的形象歷歷如在目前。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藝,還是裝文藝,乾隆詩歌水平大揭底

故宮藏乾隆書法作品

第三、善用迭字、對仗。乾隆皇帝漢語功底極為深厚,在詩中出色地使用迭字和對仗,增添了詩的語言關。迭字的運用已臻化境,傳達感情十分成功。

如“漏聲丁丁催落日,鼓聲鼕鼕喚月出”(《剪燭詞》)、“離離紫陌花、苗再暮春天”(《暮雨西廠騎射》)“溶溶出御溝,曲曲繞龍樓”(《春水》)等等。

迭字的運用不僅只重聲而且注重形,有的還形成對仗,顯得工巧自然而又傳神。對仗是詩藝中最普通而又最難工的了。乾隆善用對仗,不僅巧妙而且無斧鑿之痕。

如“風度鐘聲來嶺外,烏御果實落階前”(《靜明園即景》)、“顧予作後多乾惕,知爾維城亦苦辛”(《吾弟和親王誕辰詩以壽之》)、“風流播令花為縣,調鏡蘇翁雨作亭”(《戲擬春思四首》)。

乾隆的善用迭字、對仗不僅從前人詩中學得而且也有家學淵源,他繼承了父親與詩善用迭字、對仗的特殊手法,而且還影響了子侄輩。經他的宏揚,善用迭字、對仗已成為清代宗室詩人的一個獨擅其長的表現方法了。


總體來講,乾隆皇帝閱歷豐富,知識廣博,其詩數量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政治色彩強,生活氣息濃。乾隆皇帝詩歌的藝術水平雖說無法與李白、杜甫、蘇軾等一流詩人匹敵,但也絕非網絡傳言那麼不堪,作為一個傑出的帝王詩人,文學史上應有他相應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