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艺,还是装文艺,乾隆诗歌水平大揭底

说道乾隆的诗歌,大家并不陌生,乾隆皇帝的诗作之多,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全唐诗》三百年二千二百余位诗人所作诗歌总和约四万八千首,而今天仅乾隆皇帝个人诗集《御制乐善堂全集》收录的诗歌就有四万三千余首。

故宫博物院前年还发现了两箱乾隆皇帝的诗稿,约两万八千首,其中有一少部分并未收入《乐善堂全集》,乾隆皇帝几乎以一人之力胜过全唐诗人。

那么乾隆皇帝的诗歌水平如何,诗歌的内容又是什么?今天我们就全面的来了解一下: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艺,还是装文艺,乾隆诗歌水平大揭底

乾隆戎装图

一、乾隆的“诗癖”:七字聊当注起居

乾隆诗作之多,一方面是他写诗之勤,他将诗作看成是生平的历史记录,正如其诗中所孕“拈吟终日不涉景,七字聊当注起居”,几乎每日都有诗作。

加之乾隆皇帝长寿,其在位六十年,终年八十九岁,故而诗作数量十分庞大。乾隆传世诗歌数量之所以如此庞大,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其高寿,即因高寿而高产。

另一方面,乾隆皇帝的很多诗,并不是他亲自撰写,而是由臣下捉刀代笔的。他对此也直言不讳,在其诗集自序中言:

“盖是集乃朕夙昔稽古典学所心得,实不忍弃置,自今以后虽有所著作或出词臣之手,真歷各半”

这些诗作由词臣或代录润色,或填补缺句,有时甚至代为创作,但署名皆为乾隆;正因为如此,后世对乾隆的诗歌创作多有诟病,而关于乾隆诗歌创作的段子也在影视作品和网络中广为流传。

如《还珠格格》中乾隆赏雪时突然诗兴大发,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就突然卡壳了,这时紫薇便前来解围,补了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

同样的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艺,还是装文艺,乾隆诗歌水平大揭底

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乾隆

情景,在《宰相刘罗锅》里换成了刘罗锅,在网络盛传的热议中,换成了乾隆时期著名的大诗人沈德潜,并且言之凿凿地说还被收入了小学课文。

无数网友也对此津津乐道,将其视为乾隆皇帝装“文艺装逼”失败的段子。但这首《咏雪》诗根本就不是乾隆作品,《乐善堂全集》中并没有收录,其实这首诗的原型明代就已经出现,并且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作

明代诗话《尧山堂外纪》云:“高庙……《咏雪》诗云: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空中不见打罗声,万里江山都是面。

朱元璋的文化程度不高,写出这样的诗十分正常,而乾隆皇帝从小饱读诗书,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功底十分深厚,其所创作的诗歌也并非网络传说中的那么不堪。

乾隆皇帝写诗之快,速度令人咂舌。如他乘船游昆明湖,“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不到一个钟头就写了八首诗。又如他游香山,五天之内就“得诗凡六十七首”,平均每天十余首。

这一特点在大臣眼中也看得尤为清楚,奉命编选《四库全书》的大臣在乾隆诗集的提要中写道:

自古吟咏之富,未有过于我皇上者。盖自抚临六幕,宰制万几,勤民莅政之余,紫殿凝神,别无嗜好,惟以观书乙夜,悦性怕情。四十八年之中,卷帙如是之浩博。

和神亦曾对乾隆极尽奉承:

皇上几余吟咏,分章叠韵,精义纷轮,立成顷刻,真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昔人击钵催诗,夸为神速,何曾有日咏十余,韵至十叠者。

虽说诸臣对乾隆的颂语多出于奉迎之意,但也能侧面反映出乾隆皇帝的作诗速度之快,激情之高。

正因为对诗歌创作的热情,乾隆皇帝还将诗歌重新纳入了科举中,成为了千万士子的必修功课,有清一代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也因此大为兴盛。

上至天潢贵胄、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僧道歌姬,不同阶层的人士都不约而同地将诗歌融入进了自己的生活,视诗为人生逆旅的精神表达,对诗歌地创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

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就认为清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继唐、宋以后的第三座丰碑,“开出了超明越元,抗衡唐、宋的新局面”,清代诗歌这一繁荣的局面,其实正是乾隆皇帝的“诗癖”所催生与推动的。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艺,还是装文艺,乾隆诗歌水平大揭底

乾隆皇帝晚年像

二、乾隆诗歌的内容:包罗万象

乾隆诗歌的数量极多,内容涉及面也十分广泛,从朝廷的文治武功到个人的生活情趣,从“小民朝夕之需”到“大君宵旰之念”,应有尽有,从诗歌的内容主旨上,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

第一,勤政恤民之作。这一类容的诗在乾隆的诗集中所占比重最大,几乎无卷不有。乾隆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基于“民为邦本”的思想,写下了很多的恤民诗。如《见锄禾者》:

亚垄新苗草半封,三耘岂惮汗流胸。庭罗玉食诚多愧,终岁辛勤只老农。

乾隆深知农为衣食本源,所以他十分关心民间疾苦,因此面对农民在田间辛苦劳作之时他才会心生愧疚。 与此相类的《耘田者》:

老农炙背耘田苗,汗湿田土如流膏。广庭挥扇扰嫌署,彼何为兮独不苦?

此诗直言不讳地表露了对不辞辛苦的老农的恤念之情,同时对自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进行了反省,而自激自励之意义也尽在不言中了。

昏聩的君王是不会如此观察问题的,只有孔孟之道的虔诚信徙是不会这般反省的。

对于士卒,乾隆也不时想到他们的疾苦,如《夜雨》:

乍闻雷阵殷高天,项刻秋霖到枕边。点滴寒更不成寐,沾途士卒更堪怜。

总之乾隆皇帝的重农、恤民,源于他的“仁政”思想。他在《观获》诗中明白琳出“益信为政者,仁民最先著”。

可见孔孟之道对他的薰染是如此之深,他不仅坚信不疑,而且坚持不懈。正因为如此,乾隆的重农、恤民是发诸内心的,并不是出于统治的需要玩弄的骗术,上面列举的几首诗便是个明证。

第二,骑射讲武之作。在我国历史上,乾隆皇帝不仅有文治,而且有武功。他作为一个满族皇帝,尤其注重骑射。

他在《大阅》诗中,称“承平讵敢忘戎事,经国应知有大䣭。可见他把讲武视作经国之大道。不仅如此说,而且也是如此做的。

他不仅经常检阅部伍,而且自己还不断演练骑射,如在《率侍卫等习射殿庭》诗中写道:

我朝弧矢服天下,太平讵敢忘戎焉?吁吸草臣听予言、克念尔祖勤劳者。

他格遵祖训,以讲武为大经,安不忘危,并教诲臣下,虽太平盛世也不能轻忽骑射的传统,要发扬光大之。

乾隆一生在边疆地区发动了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有的是平定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叛乱,缅甸之役、安南之役;有的是击退外部的入侵,如廓尔喀之役,有的是镇压农民起义,如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对于这十大武功倍加欣赏,晚年他甚至以此为号自称“十全老人”。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艺,还是装文艺,乾隆诗歌水平大揭底

乾隆校阅八旗图

对这些战役,他写下了许多诗歌,有的可以作史诗来读,如《西师底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事》:

乘时命将定条枝,天佑人归捷报驰。无战有征安绝域,壶装革食迎王师。

两朝缔构敢云继,百世宁绥有所思。好雨优霆土宇拓,敬心那为慰心移。

这首诗作于乾隆二十年(1755),概述了第一次平定准噶尔部的经过。这年乾隆派兵两路出征准噶尔,几乎兵不血刃便收复了伊犁。诗中便写的是清军平定叛乱的经过。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艺,还是装文艺,乾隆诗歌水平大揭底

第三,歌咏升平之作。在中国历史上将康熙与乾隆统治时期称为“康乾盛世”,是清朝国力的巅峰时期,对此局面,乾隆欣然自得,常与诸臣酬唱往复,吟诗歌咏升平盛世,吹嘘自己的文治武功。如《密云道中望长安》:

秦时圃碟汉时关,总为天骑宁御难。此日长城为范囿,三秋巡狩数经还。

清代疆域远至漠北,乾隆时西北又展边拓土设置“新疆”,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内附,万里长城早已不象秦、汉时那样是防御的工事,而成了狩猎练兵的苑囿了。乾隆借此吹嘘自己的武功远迈秦、汉。

清代对蒙古采取联姻怀柔的政策,乾隆皇帝对蒙古仍一如既往采取联姻怀柔政策,蒙古各部对朝廷也更加忠心耿耿,对清朝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在乾隆的诗歌中也有反映,如《过蒙古诸部》:

岩华峰叶杂丹黄,塞上那知道路长。霜满寒林山柿冷,烟生兔帐酪酥香。

伊歌度曲闻驼背,羽箭翻弓射雁行。诸部贤王顺首望,随行争羡羽林部。

诗中所描绘的蒙古诸部首领争相“随行争羡羽林郎”,以警卫乾隆皇帝为愿、为荣,真实地再现了蒙古各部与朝廷的密切关系,也是蒙古部落与朝廷融洽关系的真实写照。

在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流域,跋涉万里回归祖国的时侯,乾隆不仅亲撰碑文而且还吟诗明志,在《伊犁将军奏土尔息特汗握巴锡率全部归顺诗以志事》诗中写道:

土尔扈特部,昔汗阿玉奇。今来涯巴锡,明背俄罗斯。向化非招致,颁恩应博施。

舍楞逃复返,彼亦合无辞。卫拉昔相忌,携拏往海滨。终焉怀故土,遂尔弃殊伦。

弗受将为盗,俾安皆我民。从今蒙古类,无一不王臣。

诗中所记述的土尔扈特回归,是清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乾隆以此来歌咏自己治理下的清王朝,海清河晏,德化感召使得土尔扈特回归。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艺,还是装文艺,乾隆诗歌水平大揭底

第四,说理咏史之作。乾隆皇帝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他的诗篇有的蕴含哲理,有的评论古人,警策时出,颇有教育意义。如《夜静观书》:

看书如看山,其境日日殊。

随境不会心,多闻不如无。

语言朴素,所发的议论更质直。乾隆的咏史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为定论所囿,敢于自下断言,有的甚至与定论大相径庭。如《王昭君》:

姜红飞碧春风老,琵琶袍出长安道。长安北去达王庭,四弦弹破知音少。

君王不是怜妾面,未画时应赐一见。君王不是怜妾身,犹胜独闭汉宫春。

四弦嘈嘈,弦绝声高;绝弦续续,马上音调。

青山绿水皆听取,生女应须辞父母。此日穹庐号阏氏,不愈老作巫山女。

这首诗独出心裁,别开生面。古往今来吟咏王昭君之诗连篇累犊,但多为责君王不明、斤奸臣邪恶、怜弱女远行。可是写昭君乐意远嫁漠北者则无。

然而乾隆一反前人,在他看来昭君远嫁漠北是很正常的,“生女应须辞父母”,而能成为阏氏,当是可喜可贺之事,这是无须哀怜的,乾隆的这种观念,与其少数民族的出生有着很大关系,他自然不能理解汉地女性远离父母亲人,嫁与外邦的种种愁苦。

又如《李夫人》:

夜风吹开琅玛锁,绣房灯暗兰膏火。分明记得拥食时,是耶非耶帐中坐。

翩翩珊珊来何迟?死怜更比生怜痴!金鸡鸣鸣月如练,相见何如不相见!

这首诗对汉武帝招魂一事予以了讽刺,李夫人之死不能说与汉武帝毫无关系,可是在其死后汉武帝却恋恋不舍,甚至请方士招魂以慰死离之痛。对此千百年来人们无不引为佳话。

可是,乾隆皇帝的结论却是“死怜更比生怜痴”,“相见何如不相见”,责备汉武帝不能在李夫人生前更好地怜爱她,却在她死后于出招魂这样的傻事。

此外,乾隆还写下了一些评论古代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等的诗作,也多中肯綮,自有心得。如其在《书法中最喜黄庭坚笔意因而有作》对山谷及之前一些大书法家进行了品评:

羲之称书圣,诸体无不有。齐梁作者无,李唐推颜柳……惟爱鲁直史。调镜无安排,潇洒绝尘垢”。

又如《读杜子美集》,对杜甫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之子诚忠爱,遗编足探寻。忧怀匡社樱,逸志托山林”。

又如《读贞观政要》,对汉文帝、唐太宗进行了评说,一方面颂扬他们“汉文唐太宗,高山予仰跌”,一方面又批评了他们 “汉帝质无泰,唐皇文有余”。

乾隆皇帝之所以敢对汉文帝与唐太宗轻发议论,主要还是因为其帝王的身份使然,在乾隆眼中,自己才是真正的千古一帝。

第五,记录生活之诗。乾隆虽贵为帝王,但也有自己的私生活。乾隆诗中所表现出私生活的星星点点,因是出自己手,当然可信最高,他人没有代笔捉刀的可能性。

清代统治者历来强调神道设教,十分推崇萨满教,但乾隆内心深处却不信,如《神弦曲》:

冬冬鼓,婆婆舞,纸钱飘风神欲下。神不能言巫代语:“推牛钊豚汝莫后,疾病梢除还福汝”。石马汗流神已回,老亚腹饱配颜开。今日西村病者死,明朝更向东村来。

诗中把老巫借神行骗的丑态刻画得穷形尽相,在笃信萨满神教的清代,也只有贵为皇帝的乾隆敢冒天下大不违的风险直抒胸臆。

此外,乾隆皇帝的悼亡诗,也写得很凄婉,是真情的流露。如《慧贤皇贵妃挽诗叠旧作春怀诗韵》:

昔谢惠连不得同于时而有秋怀之作。去年三春无雨,忧怀随郁,因题寿怀诗。今岁三白兆于冬,万物熙于春,宜其愉悦舒适矢。而伤逝之感不能释于情,迭韶志怀典以自讼。

牛女岁一会,讵云隔天汉。崦嵫虽下春,扶桑复明旦。人生赴壑蛇,去势谁能绊。

永帷王衍言,言笑忆姜晏。更虑汉武事,空贻后人案。双双梁上燕,队队滩头雁。

时或失乳巢,亦或别沙岸。况曾赋抱禂,尝经陪曲宴。忧农予悒郁,强慰予之畔。

频进徐妃咸,未怨班姬扇。廿年如一日,谁料沉疴臶。嘱我为君难,不作徒背面。

悼淑励不伤,亏盈月规半。排徊虚堂襟,小星三五烂。有愧庄史达,匪学陈王叹。

乾隆皇帝怀着凄清惆怅的情调,悼念慧贤皇贵妃,逐一回忆皇贵妃对自己的感情安慰和政事赞襄,无论受宠或失意,始终不变初衷,二十年如一日。

而临危之时还殷切嘱咐乾隆皇帝要勤于政事,谆谆告诉他:“为君难”。乾隆皇帝身边虽不乏妃缤,“小星三五烂”,但失去贤妃的痛楚是对以抚平的,损失是无力挽回的。

乾隆写了这首挽诗之后,意犹未尽,接着又写下了一首《无题》诗:

散遣闲愁点笔时,无端触绪转增悲。歌诗拟改杜诗句,生别终肚元别离。

乾隆的悼亡诗,也是透视他的私生活的一个窗口。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艺,还是装文艺,乾隆诗歌水平大揭底

乾隆陵墓

三、乾隆诗歌的艺术成就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艺,还是装文艺,乾隆诗歌水平大揭底

乾隆皇帝的诗歌不仅数量在我国诗史上首屈一指,在艺术成就上也自有其独到之处。乾隆转益多师,兼收并蓄,而又能自成一家。

诗章则融洽三百篇温柔敦厚之旨,博采历代之英华而机抒自出”(乾隆二十三年《协办大学士蒋溥等十一人奏文》)。

“诗之风格,按以古人成法,无毫厘分寸之不合”(雍政十一年允禄《乐善堂文钞序》)。

这些当时人的评论虽有迎合乾隆之意,但也比较符合乾隆诗歌的实际。乾隆诗歌的艺术成就,约之有以下几点:

第一,题材广泛。乾隆的诗歌题材范围之广,在我国诗人中,可以说是比较罕见的。他的诗的题材主要是有关国计民生的,他“不肖为风云月露之词”,“寻常题咏,亦必因文见道。”

尤其可贵的是,对在乾隆朝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乾隆以诗歌的形式把它记载下来,而细节的描绘维妙维肖,足可以补史书记载之不足。诚如乾隆自己在《御制初集诗小序》书所云:

“几务之暇,无他可娱,往往作为诗古文赋,文赋不数十篇,诗则托兴寄情,朝吟夕讽。其间天时农事之宜,在朝将祀之典以及时巡所至,山川名胜、风土淳漓,罔不形诸咏歌,纪其梗概……而较睛量雨、悯农疾苦之作为多。观其诗可以知忧劳而验今昔”。

第二,形象生动。乾隆的诗写景更尽其似,状人栩栩如生。如《帝京岁暮八咏拟乐府并序》,简直就是一组风俗画:将腊八粥、祭灶、立天灯、贴门神、馈岁、供天地、炬岁、守岁等风俗习惯写得绘声绘色。又如《灌麦》:

大麦五寸长,小麦三寸半。地干苗欲枯,离披陇亩畔。

犹幸灌溉便,近傍河之岸。清晨课童仆,辘护转双腕。

初看土湿湿,渐觉流漫漫。须臾苗尽起,生意良可玩。

尔仆听我言,莫怨体流汗。不见万项田,农夫遍浇灌。

这首诗深深得力描写的细腻:大麦小麦的长短,灌水前后麦苗的形态,干早土地经水浇灌的情状,均写得层次分明;而对人的心理描写也达于细微,主人与仆人的形象因之而跃然纸上。再如《过蒙古诸部落》这一组七首诗刻画人物极其传神:

小儿五岁会骑驼,乳饼为粮乐则那。忽落轻莎翻得意,挪偷学父舞天魔。

抓住驼背上掉下来的小孩的天真、活泼而又挑皮的可爱举动.细致描摹,使令蒙古小孩活活现的形象历历如在目前。

朕本文士:乾隆皇帝是真文艺,还是装文艺,乾隆诗歌水平大揭底

故宫藏乾隆书法作品

第三、善用迭字、对仗。乾隆皇帝汉语功底极为深厚,在诗中出色地使用迭字和对仗,增添了诗的语言关。迭字的运用已臻化境,传达感情十分成功。

如“漏声丁丁催落日,鼓声冬冬唤月出”(《剪烛词》)、“离离紫陌花、苗再暮春天”(《暮雨西厂骑射》)“溶溶出御沟,曲曲绕龙楼”(《春水》)等等。

迭字的运用不仅只重声而且注重形,有的还形成对仗,显得工巧自然而又传神。对仗是诗艺中最普通而又最难工的了。乾隆善用对仗,不仅巧妙而且无斧凿之痕。

如“风度钟声来岭外,乌御果实落阶前”(《静明园即景》)、“顾予作后多乾惕,知尔维城亦苦辛”(《吾弟和亲王诞辰诗以寿之》)、“风流播令花为县,调镜苏翁雨作亭”(《戏拟春思四首》)。

乾隆的善用迭字、对仗不仅从前人诗中学得而且也有家学渊源,他继承了父亲与诗善用迭字、对仗的特殊手法,而且还影响了子侄辈。经他的宏扬,善用迭字、对仗已成为清代宗室诗人的一个独擅其长的表现方法了。


总体来讲,乾隆皇帝阅历丰富,知识广博,其诗数量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政治色彩强,生活气息浓。乾隆皇帝诗歌的艺术水平虽说无法与李白、杜甫、苏轼等一流诗人匹敌,但也绝非网络传言那么不堪,作为一个杰出的帝王诗人,文学史上应有他相应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