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硕士啃老81岁尿毒症母亲:父母给了孩子最坏的礼物

48岁硕士啃老81岁尿毒症母亲:父母给了孩子最坏的礼物

八十多岁的丁阿婆,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大儿子是海归,一直以来都是母亲的骄傲。

但是本该安享晚年的她,却整天为48岁的儿子大卫唉声叹气。

48岁硕士啃老81岁尿毒症母亲:父母给了孩子最坏的礼物

同济大学本科毕业,留学加拿大,在滑铁卢大学取得工程学硕士学位的大卫,可以说是人中龙凤。

可回国后,却没有出去工作,反而在家不是睡觉,就是打游戏,当起啃老族,而且一啃就是7年!拥有诸多光环的他,反而还要患有尿毒症的丁阿婆,照顾生活起居。

于是,丁阿婆把儿子告上法庭。 没想到大卫将矛头直指自己的老母亲:

“都怪你!要不是你从小什么都给我准备好,我会成现在这样吗?”

48岁硕士啃老81岁尿毒症母亲:父母给了孩子最坏的礼物

丁阿婆现在才悔悟:“是我教育的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48岁硕士啃老81岁尿毒症母亲:父母给了孩子最坏的礼物

日本男子伸一在高考失败,找工作又碰壁后,于是选择蛰居啃老。

就算在其父亲得癌症之时,母亲患认知障碍期间,伸一非但没有重新工作,赚钱养家,相反还让他父母照顾他。

伸一父亲曾在日记中写道:

“现在我还能动,还能出去买东西。要是哪一天我不能动了,这个家会变成什么样呢……”

父母死后,伸一依靠着留下来的养老金苟活。

没有动手能力的他只能坐吃山空。

在去年12月,当地社会福利工作人员发现伸一饿死在家中。

其弟弟整理遗物时,发现家里遍地垃圾,其中比较多的就是煎饼的包装袋。

更令人惊讶的是,据日本NHK一档专题节目称,目前日本全国共有61万名这样的中高龄蛰居族。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没有超过1岁,还停留在口欲期。”

这些巨婴生理年龄已经是成人,但是心理年龄却还是个婴儿。

他们一味向父母索取,在家啃老,还啃得理直气壮,啃得天经地义。

01

每一个啃老的巨婴背后

都有一对过度溺爱的父母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目前有30%左右的年轻人靠父母过活,65%以上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 在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啃老族鲜活的“巨婴”形象。

去年,上海一男子当街拖拽一中年女性的视频传遍微博。

48岁硕士啃老81岁尿毒症母亲:父母给了孩子最坏的礼物

他很壮实,拦住正在走路的中年女人,猛地将她抱起来,狂甩一番后又将她摔在地上。中年女子抵抗不了年轻力壮的男人,只能躺在地上被他拖来拖去。

后来,女人疲惫地坐在路边台阶,男人脱下上衣,狠狠抽在她头上,然后指着她破口大骂。

旁边的保安实在看不下去,冲过来阻止男人,然而,他非但没停手,反而抢过旁边的扫把,要殴打这位可怜的女人。

看着这名嚣张又愤怒的男人,我们不禁感到奇怪:是什么深仇大怨让一个男人对一个瘦弱的中年女人出手?

最后经过警方调查,原来这名中年女人是他的母亲。这是一场成年儿子向母亲讨要2万块钱未果后的暴虐。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

“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是啊,父母一味地溺爱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包办孩子的一切,力求给孩子一个幸福童年的同时,也在孩子的未来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父母的每一句“我来”,都在剥夺孩子每一次成长的机会。

溺爱就像是父母搬起的石头,砸在脚上,痛在心里,同时把孩子向前奔跑的道路给堵死。

人都是欲壑难填的,父母无限制答应孩子的要求,孩子就会把这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最后变成予取予求的人。

朱熹曾说,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溺爱孩子的人,最终得到的反而是孩子的无情。父母舍不得孩子吃苦,然而吃苦是孩子早晚要走的路。

真正有格局的父母,不会目光短浅只给孩子十几年的骄纵宠溺,无忧无虑,他们会对孩子严格要求,教育他们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吃苦。

只有吃得了苦中苦,才能变成人上人。

02

分清溺爱和宠爱

是很重要的一课

李玫瑾教授说过,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48岁硕士啃老81岁尿毒症母亲:父母给了孩子最坏的礼物

1、养孩子,独立很重要

鹈鹕妈妈会在小鹈鹕长出羽毛后,就不再喂养它,而是教它如何捕食。学会自理,是一个孩子可以独立生活的基础。

马伊琍在女儿爱马9个月大的时候,就试着让孩子自己吃饭。最初,爱马不是戳到鼻子,就是颤巍巍夹着食物到一半就掉在桌子上。

然而,马伊琍并没有因此“疼惜”女儿,而是鼓励她继续吃饭。

三个月后,爱马学会吐鱼刺,又过了几个月就熟练掌握了筷子。让孩子学会自理,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换床单,整理书包……

这个过程可能很艰难,但只有让孩子自己多练习,才会更加顺利地成长。

48岁硕士啃老81岁尿毒症母亲:父母给了孩子最坏的礼物

2、爱孩子,分寸很重要

孩子撒娇,或者哭着喊着打着滚要东西,是很多爸爸妈妈的两难时刻。

著名学者钱文忠教授说:

“我们对孩子没有一些控制、抑制、约束,一味以爱的名义对他们让步,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

比尔盖茨的妻子曾在采访中说,无论孩子们怎么哭闹,比尔盖茨也没有妥协,给还在上小学的孩子买手机。

他并不是狠心的父亲,而是称职的父亲。

只有用行动告诉孩子我们的底线,才不会让孩子变得骄纵,得寸进尺。

3、护孩子,原则不能丢

父母呵护孩子天经地义,但在保护他们的时候,一定要有底线。之前有过新闻,小男孩在游乐园摸一个年轻姑娘的屁股,面对姑娘的指责,家长反而骂道:

“就你那样儿,谁会摸你!”,“碰到了就碰到了呗!”,“你长这么大没被人摸过屁股吗?”

没有原则的袒护会让孩子失去是非观,最终成为无法无天的“熊孩子”。

我们要告诉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犯错就要道歉,承担责任,只有三观正的孩子才能受人喜爱。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别离。别替孩子前行,只有手放开才是真正的宠爱。

03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

其实,管得太少和管得太严的父母在我们身边都不少见。一般溺爱孩子的父母认为,孩子要面临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趁着现在还小,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放纵孩子一下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

而太严格的父母则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不从生活细节上管教孩子,以后怎么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

这两种观点听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综合考量,而是在“爱孩子”与“立规矩”之间做起了单选题。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过度爱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没规矩,不懂礼貌不懂尊重;后者则让孩子谨小慎微、循规蹈矩。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

规矩和爱的融合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核心。

如何爱孩子需要学习,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更需要学习。

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

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

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敬畏;

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

所以,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

48岁硕士啃老81岁尿毒症母亲:父母给了孩子最坏的礼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