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儿》:束缚你的,不只是爱

“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那会是多么可怕的事啊!——契诃夫《宝贝儿》”

一个人若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就没有对生活的主动性。他的一切喜怒哀乐只能依附于别人,这样的人注定要悲剧一生。

做自己的决定者 |《宝贝儿》:束缚你的,不只是爱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宝贝儿》,讲的就是一个只会依附于人,没有自己见解的女人。

主人公奥莲卡是一个不能没有爱的女人,她的爱需要有所依托。在结婚之前,她爱过她的父亲、姑妈以及法语老师。

后来,她嫁给什么样的人,就觉得对方做得事情最有意义、最有趣,甚至模仿对方的口吻说话。她不是水性杨花,而是命运好像有意捉弄她似的,第一个第二个丈夫都病死了,兽医情人又被征调远方,她不得不一次次为自己的爱寻找归宿。

当没有人爱的时候,她空虚到“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上”。

最后,当她看到兽医的儿子萨沙后又母爱爆棚——“从未如此忘我地献出过自己的心灵”,萨沙对她是否同样依恋,似乎一点也不重要。她只是需要有一个人可以让她爱,就可以了。

大家都叫她“宝贝儿”,就有一种怜悯在里头,是她的卑微让人觉得可怜。

做自己的决定者 |《宝贝儿》:束缚你的,不只是爱

她不是卑微于某一个人,而是卑微于爱。

她不会放不下任何人,只是放不下自己的爱。当有新的寄托时,昔人往事都在她的记忆里不复存在。

奥莲卡只是契诃夫笔下一个虚构的人物。但现实中,这样的女孩并不少见。一段感情结束后,马上急于投入到另一段感情中,她们的世界,除了爱,没有任何其他感兴趣的,或是可以填满生活的内容。她们容易去爱,也容易被伤害。她们不明白:

为什么总是遇不到对的人?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一恋爱自己就像变了个人,小心翼翼,处处讨好?

其实,这一切都有迹可循。

一、 爱的卑微,源于依赖型人格障碍

一个对生活灰心绝望,整日抱怨的戏院老板,她被他的不幸所感动;还处在丧夫的悲痛中,木材厂经理几句安慰的话,就撩拨了她的芳心;经理去世后,她又顺其自然地和经常来家里闲坐的兽医好上了。

在爱中,她可以忘记整个世界。和戏院老板在一起时,她觉得“世界上最重要、最了不起、最不可或缺的东西就是戏院”;和木材经理在一起时,她觉得“自己生活中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东西就是木材”,而戏院的戏就是瞎胡闹,看戏“没有什么好处”;和兽医在一起时,又对“牛瘟、家畜的结核病和本地屠宰场的事”倍感兴趣。

只要有男人靠近她,她就毫无防备地献上自己的爱。

她不受伤,谁受伤?

契诃夫虽然觉得她可悲,但也忍不住怜惜她,这很符合契诃夫的“情圣”体质。所以,在他的笔下,奥莲卡并不是特别惨。至少她所依附的男人,也真心对她。

做自己的决定者 |《宝贝儿》:束缚你的,不只是爱

而现实却比故事残忍多了。

生活里,像奥莲卡这样的女人,极容易遇上渣男。因为她们渴望依附于某个人,而这种渴望是盲目的、急切的、非理性的,所以也是危险的。她们以为只有一段新的恋情才能抚平上一段恋情的伤痕,可这样的冒险往往让她们输得万劫不复。

在上一期《奇葩说》中,辩手大王的一句话戳中了很多人:

“但凡别人对我好一点点,我就觉得这就是爱了,就想付出全部去爱。”

这是典型的依赖型人格。这样的人害怕独处,孤独让他们觉得无助。他们害怕被抛弃,当亲密关系终结时,会异常绝望。

就像奥莲卡在每一任丈夫离开时,都有一句模式化的哭诉:“你把我丢给谁去照料呀?”

具有依赖型人格的人长期处在自我价值缺失中而不自知

。找一个可以依附的人,就能马上缓解独处的不安全感,这对他们来说,就像渴了喝水一样自然。但代价是,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差,甚至会放弃个人趣味和人生观去迎合讨好,并极有可能再一次受到伤害。

“人生是一场冒险”这句话没错,但有些时候将自己置于险境的人恰恰就是自己。

二、 移情是依赖型人格的外在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移情是一个人对其他权威人物的自愿诚服,一个人感到无助,迫切需要较有权威的领袖,并随时准备听命于这种权威的情境。而在精神分析的移情中,这几乎和移情的对象所具有的气质、禀赋毫无关系。

奥莲卡在第一个丈夫死后三个月就和木材经理结了婚,木材经理病死后六个月又和兽医在一起了。

契诃夫说,“她如果不依恋于某个人,估计连一年也过不下去。”

兽医被征调远方后,她生无可恋,整个人像被掏空了一般。原先,至少可以用爱人的思想来伪装自己自欺欺人,而现在,她对什么都没兴趣,也没有见解。她变得不爱说话,也没了笑容。

当兽医带着儿子萨沙再次出现时,她激动地失声痛哭,那是压抑太久之后的释放和爆发。她求他们住下,并把自己的房间腾出来给他们住。

做自己的决定者 |《宝贝儿》:束缚你的,不只是爱

即使她一而再地品尝到建立于亲密关系之上的安全感轰然坍塌之后的苦涩,但仍然一有机会就付出真心,不顾一切地全盘依附于人。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移情只是需要诚服于某个人,和这个人的气质、禀赋毫无关系。所以,怨天尤人的戏院老板,沉闷的木材经理,甚至初次见面的兽医儿子,都能成为她移情的对象。

依赖型人格是她行为的本源,受其束缚,她需要不断地为达到自我满足而斗争,于是,就表现为向外不断地寻求可以让自己寄托和依恋的人。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她需要的是那种能够给她指明生活的方向、给她以思想,并使她的血液重新温暖起来的爱情。”只有完全诚服于某个人,她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做自己的决定者 |《宝贝儿》:束缚你的,不只是爱

之前有一句话颇为流行,“治疗失恋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始一段新的恋情”。

对于具有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人来说,这不是好方法,而是毒鸡汤。它正好为她们盲目依附于人提供了依据,使她们深陷人格障碍的束缚和潜意识地移情中而不自知,不断地消耗自己。

三、 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指出:“个人典型的生活样式是很早就会建立起来,在四五岁的年纪,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其主要轮廓。生活样式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

成人的依赖型人格确实和童年的某种经历相关。但,这并不是说,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就要一生受其困扰。

家庭治疗专家萨提亚认为:“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第一次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创造了一个生命;第二次出生,是母亲把我们生下来,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而第三次出生,就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前两度出生,人们没有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当人们成功地实现整合、找到新的自我意识时,就会第三度出生。”

也就是说,不管原生家庭、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重大,我们都不要放弃主动性,只要刻意地努力去改变,人生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1、 多自省。

作家武志红说:“人生里最难的是认识自己,最容易忽视的是总结过去。

只有不回避,多总结过往,才能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包括直面现在的自己和童年的经历。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接纳自己,才能去爱自己,才能在关键时刻有所警觉,做到自我救赎。

2、 多读书。

有这么一句话:“读书能解决人生80%以上的迷茫。”

深以为然。读书可以让你在方寸之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读书可以拓宽你的眼界,打开你的思路。

读书,是重塑自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3、 培养个人爱好。

爱好可以点亮生活,战胜空虚感。当一个人在独处时,有事可做,心思有所寄放,就不再害怕孤独。

说到底,具有依赖型人格的人想要有所改善,就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只有从内在丰盈,才能对生活有更多的能动性,才能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我是蒙蒙王,写走心的文字和您一起体会人生。以上是我对《宝贝儿》一文的粗浅认识,欢迎您在评论区批评指正,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