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京走出一批中国文艺界的中流砥柱

慢城以南,游子山脚下,南京文艺家创作基地在深秋之际迎来了一群“回家”“归宁”的人。11月20日,纪念南京市文联成立七十周年座谈会在这里举行。黄素嘉、庄汉、孙晓云、竺小招、叶兆言、陈坚、陶琪、雷建功、邹建平、于先云……100多位享誉全省、全国的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代表欢聚一堂,共话与文联同成长、同奋斗、同心筑梦的难忘历程,共同寄语新时代、展望新征程。

1949年11月20日,南京市文联成立。七十年间,南京市文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与社会同发展,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推进南京市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实践。

会上,“南京市文联”APP正式启用,南京有了“网上文艺家之家”;南京市文联与南京出版传媒集团签订了共建“文学之都”相关项目战略合作意向书,约定双方就《文学之都(南京)作家作品年选》丛书出版项目、影视戏剧剧本孵化项目开展合作。

梅婷、陶泽如、卞留念、尚长荣、罗斌、邱运华、等许多从南京出发,或曾与南京市文联结缘的著名文艺家纷纷以视频的形式发来祝福。

“我印象最深的创作经历是30多年前,我在《青春》杂志上,发表了我的杂文《灯》。”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书协主席、市书协名誉主席孙晓云在现场访谈中提起她与文学期刊《青春》的一段往事。1979年,面向广大青年、为无名作者铺路的文学刊物《青春》应运而生。两年后,这本由南京市文联创办的杂志全年印发量就达近600万册。南京市文联主办的南京文学创作讲习所及其阵地《文学新稿》,同《青春》一起,成为精神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文学课堂,寄托了广大文学青年的憧憬和努力。

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相呼应,南京文学界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方之、斯群等老一辈文学艺术家和资深文艺干部重回工作岗位;范小青、叶兆言、周梅森、苏童等中青年创作人才脱颖而出。以“文学热”为先导,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从南京走出来的一批又一批艺术家成为中国文艺界的中流砥柱,他们的艺术道路与南京市文联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而近年来,南京市文联多管齐下,引导广大文艺家唱响主旋律,并从创作取材、采风交流、改稿研讨、评论推广等多方面入手,为文艺创作提供全面、科学、有效服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电影《英雄之战》、广播剧《雪域彩虹》、歌曲《为什么跟你走》、图书《小水的除夕》《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因为爸爸》 等作品在全国第十三届、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获奖。

近年来,南京市文联也积极适应新时代服务对象、载体建设、组织形式、动员方式上的新变化,延伸工作手臂、创新工作方式,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服务范围更加广泛。法国画家帕赫工作室、俄罗斯音乐家亚历山大工作室等人才工作室让许多外国艺术家来到南京、了解南京,写南京、画南京、唱南京;“艺路芬芳——‘一带一路’中国南京传统艺术展”(阿尔巴尼亚、希腊)、“伟大的丝绸之路——南京优秀美术书法作品赴亚美尼亚展”“南京文化印象”摄影展(斯里兰卡)、“丝路画语——乌鲁木齐、南京美术作品交流展”“青年舞蹈人才培训南京舞蹈营”等国内外文艺交流活动,让海内外读懂南京故事,倾听南京声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