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系退出*ST中捷後股價四連板,奧康和國資介入“保殼”

11月21日收盤,*ST中捷(002021)迎來連續第四個漲停,而這源於11月18日一紙早間公告,該公司董事長張炫堯請求辭職、德隆系淡出公司,前段時間紛紛擾擾的“宮鬥”也告一段落。

邁過“宮鬥”這道坎,擺在*ST中捷面前的是更大的困局,那就是“保殼”。2017年、2018年,*ST中捷淨利潤分別為虧損9320.8萬元和虧損2.38億元;2019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虧損額超過4736萬元。

殘酷現實擺在面前,若*ST中捷在最後的一個月時間內無法實現盈利,將面對暫停上市危機;如今,該上市公司保殼最大的希望是近日國資和奧康的聯手入局。

“保殼”僅剩月餘時間

2004年,*ST中捷在深交所上市,當時名為中捷股份,主營業務為研製、生產和銷售中高檔工業縫紉機,實控人為蔡開堅。

幾經變化之後,目前*ST中捷股東主要有三方,原實控人蔡開堅已降為第三大股東,尚持有該上市公司8.85%股份;第二大股東為寧波沅熙,其背後有奧康集團和萬向的背景,於2015年受讓中捷集團持有的1.13億股股份,佔*ST中捷總股本的16.42%;第一大股東為中捷環洲,持有*ST中捷17.46%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從歷史淵源來看,中捷環洲和“德隆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2014年,*ST中捷大股東中捷集團破產重整,“德隆系”公司玉環捷冠經由中捷環洲控制上市公司,中捷環洲法定代表人萬鋼成為*ST中捷實控人。

2019年8月,經*ST中捷前董事長周海濤提名,董事會提名委員會審核,張炫堯獲聘為上市公司總經理,10月初董事會中再被選舉為董事長。

張炫堯上任兩天後,10月10日,*ST中捷便收到第二大股東寧波沅熙現場送達的提請增加臨時提案的函及附件,議案涉及提請罷免肖瑩獨董職務、提請罷免張炫堯董事職務、提請罷免秦琴非職工監事職務。上述罷免議案被*ST中捷否決。

越來越近的退市危機之下,上市公司第二大和第三大股東再也坐不住了,轉而選擇奪取*ST中捷控制權。

德隆系退出*ST中捷后股价四连板,奥康和国资介入“保壳”

10月25日,由寧波沅熙提請,*ST中捷召開了臨時股東大會,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當時正在場外,見證了公司股東與管理層之間的反目。在會場上,管理層被拒絕進入股東大會會場;會議中,見證律師與中小股東吵嚷併發生肢體衝突,警方介入;隨後,深交所下發關注函,證監部門下發問詢函。

鬧過之後,寧波沅熙與蔡開堅獲得最後勝利,寧波沅熙10月底再次提交的提前罷免議案終獲表決通過,並計劃在12月13日召開臨時股東大會上進行審議。

11月18日,*ST中捷披露張炫堯主動申請辭去董事、董事長及董事會各專門委員會職務,陳國強辭去上市公司職工董事職務,秦琴辭去監事職位,由此,原計劃於12月13日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也宣告取消。

如今,隨著有德隆系背景的*ST中捷董事長張炫堯辭職,以及奧康與國資入局,該上市公司“保殼”之戰迎來新希望。

2017年和2018年,*ST中捷連續兩年虧損,2019年4月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披掛“*ST”。2019年前三季度,*ST中捷再虧損4736萬元。留給*ST中捷扭虧為盈的時間只有1個多月,通過資產注入或者財政補貼的方式,讓上市公司產生微利,是為數不多的選擇。

資本運作屢次失敗經營陷危

*ST中捷上市時主營業務簡單,但因為多元化經營,以及隨後德隆系的入主而變得撲朔迷離。2014年之後,德隆系逐步控制原中捷股份,並改名中捷資源,進行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資本操作。

第一筆定增,就氣魄宏偉。2015年6月23日,中捷資源拋出一份募資規模達81.9億元的定增預案。其中,15.81億元用於收購江西金源95.83%股權,43.23億元用於俄羅斯境內的阿瑪扎爾林漿一體化項目和後貝加爾有機農牧業項目。

定增中擬接盤的10名股東,大都與德隆繫有關聯。迫於監管壓力,這份定增案几經修改,2016年11月過審。不過,上市公司遲遲未收到定增批文,最終於2018年3月流產。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注意到,*ST中捷還涉足過礦產資源、跨境電商等,該公司於2018年11月披露擬收購跨境出口電商企業棒谷科技的100%股權。但一週之後,由於對部分交易條款尚無法在一定期限內達成一致意見,此次重組火速失敗。

這兩年,*ST中捷官司纏身。2017年11月,中捷環洲持有的中捷資源全部1.2億股股權被司法凍結,原因系中捷環洲為擬收購的江西金源提供債務擔保,後來江西金源違約而導致債務糾紛。債權人提起訴訟,要求江西金源償還本息1.3億元,並要求中捷環洲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9月18日,浙江省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裁定,受理申請人潘凱對被申請人浙江中捷環洲的破產清算申請,中捷環洲進入破產程序。隨著中捷環洲進入破產程序,也為第二大股東和第三大股東提供了反擊的良機。

國資介入德隆系再失一城

在張炫堯等原管理層退出的同時,*ST中捷提名了新的公司董事,張黎曙與李輝為非獨立董事,李會與莊慧傑為非獨立董事。

需要著重關注的是,張黎曙曾就職於玉環縣國有資產經營公司,歷任玉環縣財政局國有資產綜合管理科科長,玉環縣國有資產投資經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2018年至今擔任玉環市國有資產投資經營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

德隆系退出*ST中捷后股价四连板,奥康和国资介入“保壳”

此外,李輝曾就職於玉環縣財務開發公司,歷任玉環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事長兼總經理,玉環市財務開發公司經理,2018年至今擔任玉環市國有資產投資經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也就是說,玉環當地國資部門正介入上市公司運營。天眼查顯示,玉環市國有資產投資經營集團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於1995年,註冊資本為1.2億元,控股或參股13家公司。

隨著董事長選擇辭職,*ST中捷的“宮鬥”告一段落,而此次德隆系的退出,也具有一定的標誌意義。

德隆系當年潰散後,德隆舊部在資本市場上時有操作,2009年以來,在資本市場上不斷物色上市公司,通過收購、資產重組等方式實現資產注入或借殼上市等目的。

有報道顯示,2009年至今,通過德隆系慣用的炒作題材、股權代持等手法,德隆舊部最終成功控制了數家上市公司,比如博盈投資(現為*ST斯太)、伊立浦(現為*ST德奧)、中捷資源(002021)(現為*ST中捷)、皇臺酒業(現為*ST皇臺)、新潮能源等等。

其中,皇臺酒業(現為*ST皇臺)、伊立浦(現為*ST德奧)已暫停上市;至今,德隆系曾經涉足的公司中的四家均披星戴帽,實施退市風險警告;而新潮能源也經歷過一次大動盪,最終罷免了具有德隆系背景的董監高。

隨著奧康與政府進入*ST中捷董事會,原董事長退出,也標誌著德隆舊部再失一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