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治孩子拖延症,提升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简直是所有父母的福音

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作者 | 川妈&夕夕

今天,我们再来谈谈孩子的拖延症。

这样的场景,相信在很多家庭重复上演。

我家XX,上学之后老是磨磨蹭蹭,回家写作业能从6点钟写到睡觉,还一会吃水果,一会上厕所,真是头疼死了。哎,都一样,我们家早上光起床就得叫三百回,穿衣服拖拖拉拉,吃早饭也一边玩一边吃,孩子光是出个门就把我累得半死。

如果有“让老母亲抓狂的孩子坏习惯榜单”的话,做事磨蹭、拖拉绝对排的上前三甲。

专治孩子拖延症,提升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简直是所有父母的福音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写过不少文章:

但好像还是意犹未尽,后台留言咨询的读者还是很多。

今天,再给大家支一招,介绍专治“拖延症”的新方法——“三只青蛙”法则,它能很好提升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1

找到“三只青蛙”,把它吃掉

“三只青蛙”法则是全球知名的时间管理大师博恩·崔西在他的著作《吃掉那只青蛙》中提出来的。

专治孩子拖延症,提升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简直是所有父母的福音

博恩·崔西是世界顶级的销售培训大师,他的课程连续25年在美国创下最高销售记录,比尔·盖茨,杰克·韦尔奇,沃伦·巴菲特等商业知名领袖都曾接受过他的培训。

而“三只青蛙”法则,正是他在《吃掉那只青蛙》一书中的核心观点。

找出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它们就是你必须吃掉的“三只青蛙”。如果你必须吃掉一只青蛙,不要长时间盯着它看。如果你必须连着吃掉三只青蛙,记得要先吃掉最大、最丑的那只。

青蛙只是个比喻,博恩·崔西其实是想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先从最重要、难度最大的事情做起。

因为最棘手、难度最大的问题容易引起我们的畏惧心理,会让人产生拖延,甚至逃避。

而一旦把它们把解决掉,就会获得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容易把接下来的事情做好,战胜更多的困难。

我们可以把三只青蛙法则教给孩子,当他们做事拖延,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到“青蛙”,然后集中精力把它们“吃掉”。

2

3个步骤,学会吃掉“青蛙”

step1:和孩子一起,做一份时间计划表

在《吃掉那只青蛙》一书中,博恩·崔西在开篇就提到“制定一份计划”的重要性。

不论你要完成什么项目,都应该在行动之前制定一份计划,在这份计划上把你要完成的工作都写下来,然后根据它们的重要程度安排先后顺序。

专治孩子拖延症,提升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简直是所有父母的福音

尤其是一份带有时间的计划表,对孩子更为重要。

因为在孩子的脑海中,并没有要做哪些事情的清单,以及一个可以告诉他们几点该做什么的“小闹钟”。

孩子经常是被我们催促着做这做那,我们的催促变成了孩子的“时钟”,催促的急迫程度,就成了孩子判断事情是否紧急的标准。

其实,“催”孩子得讲究方式方法,不如做一张时间计划表,清楚地告诉孩子,有哪些事情需要做,以及要在什么时间内做。

能“亲眼看到”的东西往往更能让孩子理解。

比如这样的一个表格,↓

每日时间表时间任务是否按时完成7:00-7:10起床洗漱7:10-7:30吃早餐、准备出门8:00-17:00上学、放学回家时间

18:00-19:00写作业(数学、语文、英语)

19:00-19:30晚饭

19:30-20:00休息(可自行安排)20:00-20:30课外班复习(英语背诵、奥数)20:30-21:30休息(可自行安排)

21:30-21:40洗漱睡觉

△ 注:按时完成,可以给一颗“☆”,没完成则不给,攒齐一定数量的星星,比如20颗,50颗,100颗等,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激励孩子执行这份计划的热情

这张表可以帮助孩子对每天要做的事情,做到心中有数。长期坚持下来,孩子就会清楚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有哪些,并且需要在多长的时间完成。

上面这个计划表,适合已经能看懂文字的孩子,对于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的孩子,可以用图画的方式,比如下面这种。

两者的思路都是一样的。

专治孩子拖延症,提升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简直是所有父母的福音

这种方式,我在小川小时候给他用过。

虽然当时小川还不认识字,但是看到最左边的钟表指针,和中间的图画提示,也能明白——7:30需要起床自己穿衣服;8:00自己吃早饭;8:20自己穿鞋、穿衣服去幼儿园。

每次按时完成,我都会奖励他一个小星星。

step2:从时间计划表中,找出“三只青蛙”

当孩子习惯了将当天所有事情都列进计划表后,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找“青蛙”了。

具体来说,“找青蛙”的方法可以用到这个四象限表格。

专治孩子拖延症,提升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简直是所有父母的福音

这张表格按照重要和紧急的程度,将事情分成了四类。

  • A象限,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比如每天的家庭作业,预习第二天的课程等。
  • B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孩子要做的额外的课外习题等。
  • C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比如学校要求的“明天带一套自制的贺卡”这类的任务等。
  • D象限,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比如看课动画片等。

做事的先后顺序,也要依照重要和紧急的顺序,从A,B,C,D依次来进行。

这一点,与《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作者柯维博士将活动/工作划分为4个象限(紧急不重要,重要又紧急,重要不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相类似。

我常常这样跟小川说:

像“上学”这样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必须排除万难优先去做,看书、玩玩具等等都得为它让路。

像“穿衣服、穿鞋”这样虽然不重要,但因为我们需要马上出门变得很紧急的事情,也要快点去完成。

像“看书”这样很重要、但不是现在马上就得做的事情,虽然可以等一等,却一定必须规划好时间,随后按部就班、切实做起来。

如果每类中有多件事,可以按照A1,A2,A3这样的等级继续细分。而A1,显然就是最大最丑的那只“青蛙”,首先要“吃掉它”。

我们就用刚刚的表来做例子。

每日时间表时间任务是否按时完成7:00-7:10起床洗漱7:10-7:30吃早餐、准备出门8:00-17:00上学、放学回家时间

18:00-19:00写作业(数学、语文、英语、奥数)

19:00-19:30晚饭

19:30-20:00休息(可自行安排)20:00-20:30兴趣班练习20:30-21:30休息(可自行安排)

21:30-21:40洗漱睡觉

假设,画红的两部分:写作业(数学、语文、英语)是孩子圈定的“青蛙”。

而其中,孩子认为最大最丑的“青蛙”是奥数,其次是语文、数学、英语。那么对孩子来说,A1=奥数,A2=语文,A3=数学,A4=英语。

所以,孩子最先要“吃掉”的青蛙(做的事情)就是奥数,然后是语文、数学、英语。

当孩子解决掉了“最大最丑”的青蛙后,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会激励他们去解决“第二大,第二丑的青蛙”,直到今日份的“青蛙”被一只只消灭。

我只是用作业来举例,可能对很多孩子来说,作业并不是他们认为得“最大最丑”的青蛙,那就按照他们自己的认知,来确定A1,A2...一直到B、C、D的顺序。

如此训练一段时间后,孩子对做事的轻重缓急就会有所掌控,时间管理的意识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扎根,变成一种自发的做事方式。

专治孩子拖延症,提升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简直是所有父母的福音

step3:鼓励孩子勇敢面对

有时候,孩子很可能会讨厌或者回避那只“最大最丑”的青蛙。

这时,就需要我们鼓励孩子,用正向的语言和行动去激励他们。

比如,有一次我辅导小川学习一个课堂上没教过的数学概念,这个内容确实有点难,小川学着学着就有点不耐烦了。

然后我突然想起,以前小川玩逻辑狗,总是做得很好,就对他说:

“你看之前玩逻辑狗,你就做得非常好,尤其是遇到不会的题,你也坚持思考,不放弃,真的非常棒。这次的题,其实没有逻辑狗复杂,你一定可以的。”

小川当时没有再逃避,虽然积极性也不是很高,但还是继续做了起来。

然后,我又带着小川,一点点帮他分析解题思路,最终和他一起“吃掉”了那只丑青蛙。

当孩子在困难面前退缩时,我们可以尝试轻推一下孩子,让他去直面自己的感受,迎接挑战。

“轻推”的时候,还可以和他说:“有我在,我会和你一起加油。”

当然,“吃掉青蛙”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并不容易。所以,我们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来完成,比如关掉电视、不要大声说话,以免打断孩子的思路。

另外,也可以拿走孩子喜欢的电子产品和玩具,防止他分心,并且,要给他留出足够的时间去一个个对付那些“丑青蛙”。

专治孩子拖延症,提升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简直是所有父母的福音

最后,还要和大家强调一点,要不断提醒孩子,在“吃青蛙”时,一定要迅速采取行动。

因为,“青蛙定律”有一条是这么说的:

如果你要完全吃掉一只青蛙,却只是一直坐在那里盯着他看,看得再久也无济于事。

《吃掉那只青蛙》,(美)博恩·崔西(Brian Tracy),机械工业出版社


川妈说说

帮助孩子摆脱拖延症、提高时间管理能力,再往深里看,其实是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这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大人自控力还有待提高,更何况孩子。别着急,找对方法,一点点来改善。

之前写的文章——>自律的孩子,父母都深谙这些心理学效应,分享了4个心理学相关效应,还提到了一个实操性很强的番茄工作法。最近,我给小川找来了一个特别的计时器,专门用在番茄工作法的训练上。

我们也按照登门槛效应的规律,从较短的工作时间、较长的休息时间开始,再慢慢延长工作时间、缩短休息时间。不是我监督他,而是我和他共同遵守。刚用起来,感觉还不错,等我们再使用一段时间,再来和大家分享心得。

mom看世界:践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养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