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的女真族和清朝满族是一个民族吗?为什么大金国不梳辫子?

历史一书生


说到金国的女真族和清朝的满族,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他们共同的祖先,靺鞨人。

靺鞨人为金国女真和清朝满族的共同祖先

古代中国,在东北地区曾经分布着东胡、秽貊、肃慎这三个种族。

其中的肃慎族,位于东胡的东北,一直到日本海,差不多就在东北大兴安岭与外兴安岭之间这一区域。因为地处偏远,隋唐时被称为靺鞨,这也是女真和满族的共同祖先。

唐朝时有粟末靺鞨、黑水靺鞨。我们历史书上看到的渤海国就是粟末靺鞨建立的,期间一共传了15王229年,最终被契丹灭亡。


自此,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都相继归附契丹。其中入了契丹籍的就被称为熟女真;而在更北边的没有加入契丹籍的,则被称为生女真或野女真。

契丹压迫,女真完颜阿骨打灭辽

黑水靺鞨是生女真的主体。后来反抗辽国,建立金朝的完颜部落,就属于生女真,黑水靺鞨的后裔。

当时由于辽国出身于东北游牧民族,担心女真势力增强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所以对女真部落极力打压,但打压的结果,反而让女真诞生了一个英雄完颜阿骨打,他将女真族各部统一起来,并建立“大金”,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女真族的皇帝。

完颜阿骨打发动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契丹,不久后,金朝灭亡契丹、北宋,强迫西夏称臣,称霸中原。

金国仅享百年太平,被蒙古屠灭

但是金国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仅仅百年之后,金国就面临逐渐崛起的蒙古帝国。

由于金国在统治漠北草原时期,经常对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采取减丁的策略,每年定期派军队进入蒙古草原,同时扶植并诱使蒙古部落之间互相攻伐。

这就使得当时的成吉思汗等蒙古人对金国怀有着极深的仇恨,于是当成吉思汗指派木华黎征讨金国的时候,就明确了不要金国女真俘虏的决定,而木华黎这位蒙古伐金总指挥也不择不扣的执行了这一政策。

生、熟女真因明相聚

金国原有的女真族几乎被蒙古所灭绝,只有极少数逃往东北成为了后来的海西女真。

后来,当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的时候,接纳了部分通古斯人,而这些人正是当年的生女真,也称为野女真。

原本朱棣在接纳这些野女真的时候,考虑的是在东北地区扶植起另外一股势力与海西女真形成势力平衡的局面,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统治和管理东北地区。

于是明朝就开始扶持这些野女真,到了后来,野女真逐渐发展,在努尔哈赤时期建立了建州女真,并通过明朝发动的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战争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建州女真吞并海西女真,抓捕野女真扩充实力,建立满清

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趁着明朝处于内忧外患、忙于党争之际,通过军事及欺骗手段,吞并海西女真,并派出大量人员进入北部原始森林抓捕大量野女真扩充实力,进而完成了生、熟女真的最后融合,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族,同时建立清国。

其后满清征服蒙古,而对于蒙古这个曾经的仇人,满清统治者和他们的祖先也采用了减丁政策,不过满清没有金国那么直接,他们引入喇嘛黄教,通过宗教的方式,规定蒙古牧民们,一家只能有一名男子继承家业,其他人都必须去出家的方式,有效的扼杀了蒙古的战争潜力。

后来趁着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在吴三桂等带路党的帮助下满清才得以最终入主中原。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入主中原之后的满清,正是鉴于金国当年入主中原,迅速汉化导致女真战力迅速衰败的前车之鉴,在入关之后,就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特意规定了满汉不通婚,留头不留发的血腥统治。

结语

所以说,金国女真与清朝满族都是一个民族,只不过金国女真的发展程度更快,走出原始森林的时间比满清来的早罢了,至于金国女真和清朝满族不一样没有一条辫子,我只能说,都过了几百年了,就不能让女真换个发型么?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今古言堂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金国女真和满清的满族不适于同一个民族,这是后来满清乱认祖宗,自抬身价的结果。

如果硬要拉关系,只能说他们同属于通古斯人。但通古斯人是个大概念,包括北方很多少数民族。

金国女真建国以后,一度比较强大,然后没多久就迅速衰败。

金国灭亡的时候,金国女真遭到北方蒙古人的大肆屠杀,一些汉人也起来反抗。

有很多学者认为,当时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女真人绝大部分被屠杀殆尽:他们见了猛安谋克“期必杀之而后已”,以至于“寻踪捕影,不三二日屠戮尽净,甚至掘坟墓,弃骸骨。”

尤其,金国女真几乎族灭,只有极少数人为蒙古人所利用,另外一部隐姓埋名从此和汉人同化,不复存在。

至少少数部落退入东北,一些则之前就没有入关,这就是海西女真一部分的祖先。

但创建满清的建州女真的祖先是胡里改部队,在金国灭亡前后他们还在外兴安岭地区活动,并不在今天的东北地区。

元朝时期,胡里改人才逐步进入东北黑龙江、牡丹江流域。他们在明代逐步发展起来,最终由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进而统一其他各部,包括海西女真,建立了满清。

但建州女真和金国女真没有什么联系,双方只是同属通古斯人而已。

只有被建州女真打垮吞并的海西女真,才同金国女真有一定的渊源而已。

所以,建州女真同金国女真没有关系,更谈不上是祖先和后代。只能说满清这个国家,同金国女真有一定的联系。

打个比方,比如今天中国也有朝鲜族,数量还不少。汉族虽和朝鲜族很接近,但你能说汉族的祖先是朝鲜人吗?当然不可能。

我们只能说,中国这个国家,同古代朝鲜人有一定的联系。

就具体的发髻来说,金国女真的发髻同建州女真,有很大的而不同。

金国女真的头发,同当时的契丹人很接近。

他们将头顶和两鬓的头发剃掉,而后将脑后留着的头发梳成两条小辫。契丹人和鞑靼人发型也基本如此,等到蒙古兴起时,一些部落也沿用这种发型。

而建州女真则有很大不同。

那种金钱鼠尾头,只留下脑后一点点头发,梳成细细的小辫子,可以穿过铜钱中心的方孔,远远望去就跟一条小黑尾巴差不多。到了清代后期,才慢慢演变成那种又粗又长的大辫子。

如果说建州女真就是金国女真的后代,不可能发髻上有这么巨大的区别。



乱认祖宗,是一种自卑心理。


萨沙


故意狗吠歪曲历史,别有企图,全世界都知道东北的原住民是满族人,汉姓都是有起源地和来历的没有一个汉姓起源满洲利亚地区,中原的黄河长江也流不到东北,商族的父系基因是O2B,现在只有在满族朝鲜族和日本人中高频出现,阜新代海的发掘也证明了商族来之东北,红山文明比黄河文明早出现了1000年,墓冢的玉器也出现了龙凤鸟等图腾,基因测定是以N和C3A为主体,证明也与现代汉族没有关系,基因测定的结果是当代汉族来之中国南方而不是北方民族,所以当代人类分子学测试的结果是:华夏民族是阿尔泰语系的民族,炎黄子孙也是,龙的传人更是,与当代汉族无关,所以中国现在介绍考古的文章和视频从来不谈基因测试的结果。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之兴也自东北而来,商之亡也像东北而去…… 而满族人是一直拿玄鸟当图腾的民族

汉人的祖地在黄河长江,有一首歌: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汉人从来没叫松花江是母亲河。黄河长江也流不到东北。 满通古斯族系范围很大不是你别有用心认为的远东或者库页岛那一块更加不是远东的通古斯,而是东北朝鲜半岛和日本都属于通古斯族系地方。


羽田熊三


金朝的女真,和清朝的女真(后来的满族),都源自于通古斯民族下的肃顺民族。

肃慎族有三千多年历史,汉晋时期叫挹娄,南北朝时期叫勿吉,隋唐朝称黑水靺鞨,辽宋时期才正式称为女真。

而女真族的完颜部,统一了部族,建立了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将首先加入蒙古部族的金朝女真人统一划归为汉人(南方的汉人则被成为南人),因此金朝的主体民族就这样被动的被蒙古人融入进了汉人。

而还有一部分继续生活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未被汉化,也逃过了蒙古人的报复,被称为生女真,元朝建立后,设立了斡朵里、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个万户府来管理女真族。

1403年,明朝的永乐皇帝为扩充兵力,迁徙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女真族南下,为进攻北元储备力量,招募这部分女真族人入伍,而这其中的斡朵里万户府首领猛哥帖木儿在追随朱棣讨伐北元时建立功勋,将猛哥帖木儿分封在建州三卫,为明朝镇守边疆。

后来,到了明朝后期,建州左卫诞生了努尔哈赤,建州三卫便是满清女真人的核心力量。

所以有些人把满清入关看作是外敌入侵在某种意义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满清的先祖实际上是追随明成祖抗击北元的将领。

所以,金朝的女真和满清的女真,是同源自肃慎,但金朝女真是直系,而满清的女真则更旁支,起初接收汉化水平更低。

关于满清留辫子的问题,实际上源自于努尔哈赤部族的发型标志,最早的女真实际上发型非常多样,金朝后期的女真人的发型已经和汉人没什么两样了,最后被努尔哈赤逐渐统一了整个部落后,也才有了统一使用后脑勺辫子发型的习惯。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俩人是一个族群吗?俺很肯定的回答,是,没跑,这俩人是一个祖宗,追根到底这都是一家。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为嘛呢?有啥依据?”

好,咱开篇先把这俩人为嘛是一个祖宗的事,给大家伙聊清楚了。

女真族

这女真族,他还有俩别名叫女贞或者女直,所以大家伙搁历史书上瞅见那俩别名别着急,那不是错别字,这都是咱今个要说的女真族,他们是一回事。

打开头人家不叫女真,在三千年以前叫肃慎。他指的是咱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在尧舜禹的时候,对咱中原地区已经开始俯首称臣了。

那个时候,隔几年都会派几个拿着贡品的人,串门子一样拜见咱中原地区的领导人。当然那会他们拿的东西,搁咱现代人的眼里,不是啥好物件,一般都是弓啦,石弩啦之类的东西。

那么有文字记载的实打实的到中原地区拜见,是周武王时期,所以这女真人和咱大华夏打春秋之前就已经开始有了接触,这是实锤的。

至于尧舜禹时代,是没有文字记载,仅仅是传说,但最近出土的文物似乎这嘎达和咱中原地区有一定的联系。

这么长时间的流传下来,他这名就一直在变,汉朝的时候叫挹娄。就这字号用了六百多年,到了南北朝时期这开始叫勿吉。这勿吉的名用了一段时间这就到隋唐时期,这又改成了黑水靺鞨。

虽然名不一样,但指的都是同一批人。那么他们形成真正的民族形态,是在唐朝,那会他们就有了相同的习俗,相同的意识形态。

这到了辽宋时期,这帮人把这族名又改成了肃慎,但在咱汉人记载中直接用女真或者女直来说事。打这开始咱就管叫他女真了,其实这俩字最早在唐朝时期已经有了,形成惯例是在辽宋时期。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好奇:“为嘛这女真还叫女直呢?真和直就是样子相似,但这发音压根就不一样啊!”

这事要怪就怪辽兴宗耶律宗真,瞅见没他有个真字,避讳他,所以就叫了女直了,这帮人他不乐意啊,但也没办法,打不过人家,只能认了。

后来的女真

咱把时间线掐在十一世纪,就这时间点上的女真已经对契丹建立的辽朝俯首称臣了。

契丹人对这帮人也是不放心,对他们实行的是分而治之的政策。简单的说他们把女真当中间那些个头比较大的大姓,从人家原来的祖籍地给骗了出来,拉到了辽东半岛,还给赏了契丹国籍。被骗出来的这帮人,就叫熟女真。而留在原地,也就是松花江北边,宁江州东边的这帮人就叫生女真。

而这黑水靺鞨的后裔,他就是生女真的主体。

话说这契丹人也不地道,他对这生女真还是不放心,天天的想着法的打击生女真这帮人。这老话说的好,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就这种不断的打击中生女真就诞生出了一个人物,叫完颜阿骨打的。

这人一口气就统一了女真各部,大脚丫子就把契丹给踹出了自己的地盘。在1115年的时候就建立了金朝,国号就是大金。

这国号的来源就是取自他们最初的发源地金水河,照人家的意思这就是不腐不坏,长长久久!

可他这日子也不长,百多年之后,这金朝就要面对一个崛起的庞然大物——蒙古帝国。

话说他这金朝,也知道蒙古人不能强大,一旦强大起来他们的日子绝对不好过,所以在这漫长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对蒙古采取减丁政策。

简单的说,就是时不时的挑拨一下蒙古各个部落之间的矛盾,让他们打生打死的闹腾。实在不行他们自己个也动手,杀这个,打那个的。

其最终的目的,防止蒙古人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让他们始终处在分裂的状态。

这矛盾可就积攒的大发了,当蒙古人崛起,一家伙就把金朝给掀翻了。

那么元朝就建立起来,这大元朝对这女真更恨,除了当初在战争中被杀的被砍的,剩下一窝子女真,他就进行了划分。

说这女真生在西北不会说汉语的,一律视为蒙古人,如果生在汉地,会说汉话的,一律视为汉人。

得,就这一个政策下来,女真人口的五分之三直接就整没了。

当然原祖籍地的女真人,还视作女真。

这时间到了大明王朝建立之后,这女真大体已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东海女真三大部。

后来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靠着十三副铠甲,这就统一了女真各部,后来就创建了八旗制度。

于是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这就建立了后金,也就是满清的前身。

这事到了皇太极的手里边之后,因为连年的战争,这人口资源的缺口实在是太大,不足以他支持一场接着一场的大战,所以皇太极就把投降的汉人和蒙古人也编入了八旗制度之中,这就形成了汉八旗和满八旗。

这帮人也是做为旗人看待的。

这时间到了1635年十一月二十二号,皇太极就颁布了一条命令,说无知的人老是叫俺们为女真,这不妥,打今个起咱就叫做满族。

所以满族这个名就是从这一天定下来的,女真的的民族名也就改成了满族。

所以啊女真和满族压根就是一个民族,这是实锤的没跑。

那为嘛一个梳辫子,另一个不梳呢?

这有啥好奇怪的,他们当中间这都搁了好多年了,您这发式还不让人家变上一变。这就好比过去最开始的时候,咱都是穿兽皮的主,现如今咱都是穿大裤衩的主,一个道理,这没啥好奇怪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关于女真和满族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但是这些都是属于学术问题,历史问题,而根本不涉及民族问题!


(金国女真人的“髡”发特征)

但是,总有一些不尊重历史的历史盲们,出于民族自尊等原因,狭隘地把历史问题和民族问题混为一谈!在认真研究历史上的女真人和今天的满族关系中,不断被扣上“民族黑”的帽子,这种狭隘的历史心态必然让民族历史研究无法进行下去,也必然是不尊重历史的结果,所以,对于历史盲们,不管你们是出于什么心态,对于民族历史应该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认真加以研究。



(上图第一个发型属于满人早期的“剃”发特征。)

同时,你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金国女真和满族可以完全肯定不是一个民族!

之所以可以如此确定,是基于我们对历史的发展逻辑的认知和严肃思考。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都更倾向于把金国女真和满族掰扯开,是基于如下一些考量:

关于教科书中把满族和女真混为一谈的原因,是过去把清朝的《满洲源流考》作为历史依据。

很显然,这个《满洲源流考》漏洞百出,因其篡改历史,被历史学者嗤之以鼻,并遭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尤其是,源流考以努尔哈赤认完颜阿骨打为其六世祖先,从而作为民族起源。但众所周知,他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部落,八竿子打不着,隔着山,毫无依据的认祖更多的被认为是出于统一当时的“建州女真”各部落需要而做出的托名做法。这是典型的乱认祖宗的做法。作为严谨,务实的历史学者必然会有着清醒冷静认识的。

我们尤其要指出的是,金国女真人是不是满人,要看二者的主体差别——有没有继承关系。只有搞清楚二者差别,才不会引起概念混淆。

金国女真“主体”是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其主体与满人存在明显差异——时空差异。

所谓时空差异,表现在金国女真的历史特征与满人不具备吻合性。

这表现在:

1.金国女真的“主体”全部迁入关内。

2.进入关内一百多年里,其主动汉化。先后把贵族迁往山东等地与汉人定居生活,风俗习惯与汉人趋同,信奉道教、佛教,修建大量道观和寺庙,与建州女真信奉萨满教完全不同。

3.以中原文明为标准,无论是文字、发型和服饰都不断受到汉人影响,彼时的金国女真人是以哈汉为时尚潮流,汉风的影响与日俱增。历代金国皇帝都不断推出汉化政策,承认中原文明的先进性,这个过程中,他们以中原正统自居,尤其是,自称“中国”。

很显然,他们的汉化程度很高。

4.金国女真拥有很高的汉化文明,其势力最远到达黄河以北。包括,全民全面汉化,模仿汉字发明的女真文也逐渐放弃;包括,以铁浮屠为代表的军事技术;包括,和中原王朝一样的封建社会进程。

其强大的军事工业使其具备了极强的进攻性,并为以此灭亡北宋王朝具备了可能性。

5.蒙古灭金实施了大屠杀,整个过程中,有2000万人以上死于战乱,其完颜王室被屠杀殆尽。其统治区百姓经过长期融合,在金国被灭时,已经很难分彼此了。正因为如此,蒙古人将他们一概称之为“汉人”。而把南宋的汉人称之为“南人”。

6.近年人口学发现,甘肃泾川还生活着已经完全演变为“土生土长”的汉人村落的“完颜村”。这里的人们经过民族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已经确认了其完颜氏族的后裔身份。八百多年来,他们一直祭拜祖先“完颜阿骨打”。同时,在山东还发现了金国军师粘罕后裔,他们也已经是土生土长的汉人了。

这个发现和历史记载不谋而合。这表明,被屠杀后的金国女真人彻底融入汉人。

那么,满人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

满人的“主体”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建州女真,而今天的满族是以“清末旗人”为主体形成的。

旗人源自于其首领努尔哈赤时代创建的“八旗制度”,在皇太极时代,汉八旗和蒙八旗都很强大了。在清代,旗人内是通婚的。很多汉旗人在历经三百年后,都成为今天的满人。

最典型的就是明朝汉人尚可喜。

他的家族开枝散叶,到今天已经有四万多人,基本都是满人。

从人口学分析,满人中汉人占到了六成,这充分说明汉满高度融合。

所以,我们说满人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建州女真,另一个是历史上的“汉人”。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少数民族。比如,锡伯人,鄂温克人,朝鲜人,蒙古人等。这些都表明,满人是一个历经发展,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这么看,他们的民族主体和金国女真的民族主体已经完全不同——变化太大了。既然主体不同,又如何能说是一个民族呢?

事实上,金国女真和满人在风俗特点上也完全不一样。

满人是非常尊重狗的,他们是不吃狗肉的。这是因为传说狗救过他们的祖先。

但是,金国女真人却是要吃狗肉的,史书《大金国志》有如下的记载。

除了习俗不同,宗教信仰更是完全不同。金国女真推崇“拜孔子,开科举,忠孝仁义”以此标榜自己为中华正统,还推崇道教和佛教,在其统治区内修建了大量寺庙和道观,俨然就是以中原人自居了!

而此时的建州女真人崇拜的是萨满教,就是俗称的“跳大神”,所以就宗教信仰来看,二者也是有本质区别的。



上图中,就是典型的萨满祭祀场景。

我们还必须指出的是,二者的文明程度差距,说实在太大了!

作为满人主体之一的建州女真,明末崛起的时候尚处于“奴隶社会”。他们还依然奉行“巧取豪夺”的劫掠方式,是典型的“野蛮人”特征。这和被灭亡时处于高度文明的金国人大相径庭,我们知道,文明是进化的,但如此逆潮流发展,完全不符合发展规律。就连同时期的另一个女真部落,海西女真也不以为然,认为他们太落后了,称其为“蛮族”。迄今有学者认为,从蛮族向满族的发展,本身就体现了一个民族从落后向中原文明靠拢学习的发展融合过程,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创建满洲人,本身就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救赎行为。当时的东北乃是苦寒之地,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茹毛饮血,他们面临着和大自然的抗争,还要和山林野兽搏斗,以获取更多的有限的生产资源。这也是造成其文明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建州女真从何而来呢?


一般认为,他们从遥远的通古斯而来。通古斯就是今天的西伯利亚。

建州女真的前身是元末的胡里改人,来到中国东北的时候,先是误入朝鲜,被驱赶,四处漂泊,到了明初被善良的明朝安置在东北,并为其设置奴儿干都司,建州左右卫所管辖该地,努尔哈赤是建州左卫的指挥使,后被封为龙虎将军。所以,后来他反叛明朝,作乱辽东,尤其是发动的“辽东之屠”,让他背上了屠夫恶名,也让“农夫和蛇”的故事从此流传。


从这里可以看出,满人并不是东北最早的居民。他们是在金国女真人离开东北后才填补了这里的真空。而且,这里还生活着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当时的辽东汉人就有三百万之众,而建州女真出现在这里的时候,人口还仅仅数万人。史书记载,为壮大满洲,统一女真各部,努尔哈赤曾向锡伯人借兵三万。而他在建立后金时,以八旗制度,兵民一体,已经有数十万之众。

关于来源于通古斯的说法,慈禧之侄孙,叶赫那拉.根正还有进一步论述。他说,“所有资料都是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上溯六代,到第七代就没有记载了。”这也表明,努尔哈赤乱认祖先,编造了一段历史。他也认为,“满人来自通古斯,今天的西伯利亚”。这个记载见于他的著作《我所认识的慈禧》一书中,而他的说法完全印证了那段历史。

综上所述,此女真非彼女真,然也!信也!靠谱也!“同一个民族两次入主中原”,这除了美化贴金,实在是非分之想,欲图掩盖民族历史的发展真相!关于满清入主中原,实现自我救赎的论题,可以参考我之前的相关问答!


卓尔艾米


关于女真人辫发, 史学界肯定论,但对于女真人辫发式样, 却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是满族人式样, 有人认为是元人“ 三搭头” 式样,未有定论。

提出女真辫发为满族人式样的, 主要是根据宋朝人对女真人发式的描述。如: “妇人辫发盘髻, 男子辫发垂后

” ; “人皆辫发… … 留颅后发以色丝系之”“但见秃头辫发者; 哭头绞发, 装著寒服” ; “斩秃发垂环者三千余级” ; “皆剃头辫发, 作金人装束”, ; “编发露顶, 肆行缥路” 以上论据固然都说明了女真人辫发, 但并不能依此断言女真人辫发式样就是满族人的辫发式样

提出女真人辫发为元人“ 三搭头” 式样的说法, 主要根据是孟琪的《蒙糙备录》和郑所南( , 乙史》中所记述的蒙古族男子发式: “上自成吉思汗, 下及国人皆剃` 婆焦’ , 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在腮门者稍长则剪之, 在两旁者总小角垂于肩上. ” 功“ 鞍主三搭辫发,` 三搭者’ 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 留当前发, 剪短散垂, 却析两旁发给两髻, 悬加左右肩袄上, 日`不狼儿’ , 言左右垂髻碍于四顾, 不能狼顾, 或合辫为一, 直拖乖衣背。”, 他们根据元人刻本《事林广记》括图中所绘的男子发式说: “ 因元去金不远, 两民族在生活习俗上互有影响” , 所以“ 合辫为一、直拖衣背的发式, 就是女真族的辫发式样” . 诚然, 金元相接, 女真蒙占两民族生活习俗上有相近之处, 但这并不能证明女真人的辫发式样一与元人的式样一致。

(此图为契丹发式,不是女真发式)
从史籍中看女真人的发式。在皓如烟海的史籍中, 关于辫发的记载屡见不鲜. 《论语》、《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北史》、《梁书》等史籍, 就早已记述了北方山戎、匈奴、鲜卑、突厥、高昌等族的辫发, 而《晋书》、(l 日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等书, 也都记载了女真人的祖先, 即肃慎人和黑水鞋辐人的辫发事实。所以,女真人辫发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的。

关于女真人辫发的记载, 主要见于宋人的史籍. 而记载较为集中细致的, 又当推《三朝北盟会编》、《大金国志》和《北风扬沙录》. 据《北风扬沙录》载: “人皆辫发与契丹异. 耳垂金环, 留颅后发, 以色丝系之. ” 这说明女真人的发式不同于契丹人。《三朝北盟会编》卷三载: “ 妇人辫发盘髻, 男子辫发垂后, 耳垂金银, 留颅后发, 以色丝系之. ” 这不仅说明女真人辫发, 而且说明女真人的发辫是垂于身后的。

《大金国志》卷三十九载: “辫发垂肩, 与契丹分, 乖金环, 留颅后发, 系以色丝。” 这一记载, 从整体上看, 综合了上述史籍的主要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 “辫发垂肩” 的记载是其它史籍中所没有的, 而这恰恰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如此, 我们就可以得出女真人辫发的大致式样. 首先, 女真人的髡发不同于契丹人那种只留两侧的髡发. 其次, 从“留颅后发” 来看, 女真人除将额顶头发剃掉以外, 头顶后部与脑后的头发都是保留的。“颅”本作项颅, 顶也; 。可见“颅后” 即是头顶以后. 再次, “ 男子辫发垂后” 、“ 辫发垂肩” , 说明这些头发是要梳成两条辫子的; 如无左右两条辫子, 又怎能辫发而垂两肩呢! 至此, 我们则可以对女真人的辫发式样有一个总的形象, 即把额头头发剃掉, 把其余头发留起来, 梳成两条发辫, 经两个肩旁垂在身后, 与现代女子梳两条长辫子类似。

这张图取自金代人张瑀所画的《文姬归汉图》.。这是一幅取材于东汉末文姬归汉的故事和以作者所处金代女真人的生活为依据创作的艺术作品。张瑀是金朝内府机构“掌给宫中诸色工作”的“抵应司” 官员。因此他的作品必然是从现实的、活功着的人们出发, 并且从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中引伸出这个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和反响的发展 . 他在作品中所反映的人们的衣着服饰风俗等等, 也必然是当时的女真人的生活. 那么《文姬归汉图》中的男子发式是什么样的呢? 恰与前面所述的女真发式相一致. 画面中身穿带有鲜明特点的女真服装的男子, 前份`头顶及两鬓稍加剃剪,将脑后所留头发梳成左右两条辫子, 通过双肩垂落在背后,为了体现文姬归汉这支长途行旅队伍是在冒着大风沙顽强挺进, 他们的发辫已被风吹得飘了起来, 尤如现代梳两条长辫的姑娘一般。

女真人在关外一直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靠打猎和采摘为生,他们需要简洁的衣服和发式,保证在深山老林之中不被树枝钩住,发生危险,所一只留颅后头发,将它编结为辫子垂下。

髡发,其大意是指剃除头上部分头发,将余发披散、结辫的一种发式。但亦有不剃发而完全辫发和完全剃光头发的发式存在,笼统都可称之为髡发,在不同的民族、年龄段和历史时期,都有过不同的含义。髡发本是源自上古游牧民族的一种风俗,并非今人所想,只在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像汉代的西南少数民族,祖先多是来自西北的游牧古羌人,因而也有辫发传统。《汉书》记载西南夷列国数十,“北至叶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 远古牧人乘马驰逐,披散的头发容易遮挡视线,故而将其剃去或结辫,以便马上行止,发式又因民族之不同而有区别。如鲜卑、突厥之髡发,留全发或披或辫于背后;满洲则剃发,剃去颅顶前部毛发,而以后部余发扎为一辫垂下。契丹、蒙古则将头顶四周一圈头发剃去,留额前发散垂,余发契丹多散披为长发,蒙古则多辫做两髻,垂悬肩上。【这可能与草原民族相信头顶卤门是供灵魂进出之门,因而剃发供其出入的古老萨满习俗有关】元昊夏国之党项人剃发,则完全秃发,被宋人目为“一国僧”。而秉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华夏民族,其远祖亦源于各支游牧民族,故而在游牧风俗的侵染下,早年间也曾有辫发的行为。如源自东夷的商人和深受游牧西戎影响的秦人,都曾有过辫发历史,至今流传的殷墟玉人、秦陵兵马俑形象中,都出现过辫发人物形象,足以证此。秦汉之后,中原小儿在幼年时仍保留有剃发垂髫的仪式,直至现代依然。

选择头发的长短本是自然环境的使然,戎狄髡发中原束发百越断发,因其生活环境而为。但随着古代民族间的迁徙交汇,头发的去留在入主中原的少数族和原住民之间,就成为了一种辨别身份的文化符号,顺从和反抗,只从头发上就能看出。建立北魏的鲜卑人,被南方汉人诋为“索虏”,“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 直至唐时,欧阳询还曾作诗嘲笑鲜卑裔的长孙无忌,称其“索头连背暖。” 好在索头并未强迫汉人一起编辫,孝文帝的全盘汉化让汉族学者叫好,却不提就此而衰败的历史。唐时吐蕃强盛,尽夺李唐陇西、河西诸地,当地汉族百姓亦被强令依吐蕃风习辫发易俗,只每年正旦可穿着唐服祭拜先祖。西夏景宗元昊自认鲜卑拓跋后裔,在国中下秃发令,推行党项传统的发式,禁用汉人风俗结发。“三日不从,许众共杀之。于是民争先秃发、耳垂环以异之。” 元朝的蒙古统治者也是习惯辫发,却未强行推广,但各族人士迎合统治者意志,自行辫发易服者颇多,熏染及于民人,后世甚至有“士庶咸辫发椎髻”之论【出自《明太祖实录》,属文人夸大之词。元代汉族官绅画像传世者,仍旧汉族士人打扮】 当时像元世祖的高丽女婿为了取悦老丈人,就曾强令全国辫发,一时朝中“自宰相至下僚无不开剃。” 结果反被老丈人一通鄙夷,以为其随意改变国风太过轻薄,拍马不成碰了一鼻子灰。 金朝之统治民族女真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后,其冠服制度,“大率与中国相似,止左衽异焉,虽虏主【金帝】服亦左衽。” 女真人喜好白布服饰,“衣短而左衽。妇人辫发盘髻,男子辫发垂后。耳垂金银,留脑后发,以色丝系之。” 史载女真先祖肃慎,即“俗皆编发。” 出使金国的宋人描述东北女真人,“皆辫发,与契丹异。耳垂金环,留胪后发,以色糸系之。富人用珠金为饰。” 这一风俗除了垂环,和清代辫发基本相似,只金人喜欢结两根辫子,左右垂下。在取得了原辽、宋北中国地区的统治权后,作为胜利者的女真人命令被征服者们遵从自己的民族习俗,髡发易服。其立意缘由,可能是对中原汉文化强大的同化力量的一种警惕,防止女真人进入汉地后逐渐汉化最终丧失统治地位,并方便通过发式划分宋金阵营。这一政策在原为辽国统治区的东北、燕云等地得以顺利实施,因为东北诸族如契丹、奚、渤海等民族,本即辫发,因而对髡发并无抵触。燕云“汉儿人”经历契丹统治已近200年,与契丹风俗早已互相浸染,纳入北宋统治后的数年内,“燕人终不改其左衽。” 当时投降宋廷的辽国官吏、士人、兵将,是因金军重压而无奈降宋,入宋后又在政治上受到北宋官员的歧视和压制,多心存不满,很多人保留契丹服饰、发式不改,宋人亦无如之何。对这些两头受气的“汉儿人”而言,女真髡发和契丹髡发只是在发式上稍有不同而已,完全可以接受。因而在金军南下后,“汉儿人”立马反水归附了金人,髡发易服随同南下去报国仇家恨。

首博馆内的契丹人形象陶俑,前发尽髡,余发自两侧自然披垂。

金人对原北宋统治区内汉人开始髡发,起初只是一些零散的主要针对投降官员、军将的政策,官员髡发意在表明自己投降的诚心,军队髡发则在于方便分别阵营。早在金军于宣和七年(1125,金天会三年)第一次南下之时,金军中就已开始执行髡发制度。当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完颜宗翰【斡离不】陷蓟州,奉命使金的宋国副使武汉英“髡而降之。”【史载:“武汉英者,武将,颇黠。斡离不爱之,因得髡而左衽,常在左右,谓此南朝第一降人也。”武氏因之,寻机逃归汴京告急】当时留在燕山府也就是今天北京城内的宋朝燕山府路转运副使李与权,为保命也是“髡首以拜”,投附了降宋又降金的前辽将领郭药师。郭药师统率的原辽军精锐“常胜军”本就一身契丹装束,现今改改发式换换服装,变身大金国的开路先锋凭着“尽知宋事虚实”一路南下,只用了20多天就杀到了汴京城下。 靖康元年(1126,金天会四年)二月,金人与北宋签下《宣和和议》,胁宋以康王赵构、太宰张邦昌为人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议和,并要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各一万匹、绢一万匹。据《靖康遗录》记载,“贼【金军】之来,虽有少钞掠而不杀害人民。比去,所过皆残破,其所得汉人并削发,使控马荷担,得妇女好者掠去,老丑者杀之。” 这些被削发掳走的宋国男子,应是被带回金国境内沦为占有者的奴隶役使,故而被统一强削作了女真发式。 《宣和和议》签订后,金军北返撤军,宋廷内部的主战派又占了上风,决定不履行条约并整军备战。宋廷甚至儿戏般的托契丹人金使萧仲恭携宋帝蜡丸书,意图策反降金的辽国故将耶律余睹,结果反被萧仲恭献书揭穿密谋,金国只得打击不守信用的宋国。 是年八月,金人整军南下,九月出兵攻宋,十二月初就打到了汴京城下。宋廷惊慌失措屈辱求和,答应如数割地赔款,并派朝廷大员前往河北、河东两路,将州府军县人民尽数交割。钦宗更亲自下敕两路军民,声称为免生灵涂炭,“莫若割地以求和,讲两国之好,是用黄河见今流行以北河北、河东两路郡邑人民属之大金。” 可怜为赵宋江山坚守城池的两河百姓日夜望援,盼来的却是无比爱戴的赵官家一番假惺惺的官样陈词:“朕为民父母,岂忍为此?盖不得已,民虽居大金,苟乐其生,犹吾民也,其勿怀顾恋之意,应黄河见今流行以北州府,并仰开门归于大金。” 费尽口舌软硬皆施,只为了让百姓早早开门迎大金,大金来了好安心。。 胜利在望的金人志骄意满不复顾虑,开始谕令黄河以北新割州府,遵从女真风俗髡发易服。据《大金吊伐录》卷三《枢密院告谕两路指挥》记载,天会四年(1126,宋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金朝分设燕京、云中的汉人枢密院,开始宣谕割让给金国的河北、河东两路“黄河以内州府民人,” 各地如今“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巾左衽,敢有违犯,即是犹怀旧国,当正典刑,不得错失。” 并派人前往各处交割州府,粉壁晓示张贴宣布。此令虽下,但只可能在一些金人占领城邑实行。当时两河民众多自发守城不纳金人,“既已降诏而割地,民畏左衽而拒关。” 对“削发”的命令不予理睬。一些金国占领区的宋人更是以逃亡、起义等形式,反抗金人的髡发政策,这都使所谓的“削发”令实际上难以操作,未能在两路地区全面推行。【注:金初设元帅府主持攻宋军事,灭北宋后,元帅府迅速转变为中原最高军政统治机构。下设主要为燕地“汉儿人”把持的汉人枢密院辅佐治理中原政务,察承旨意具体实行。此次“削发”令的颁布,似乎有“汉儿人”报复中原汉人的意味在内。叫你看不起我,我让你和我一样。。】 一个月后的闰十一月二十九日,金人因时破城,军入汴梁。“城中不逞之徒有髡首易衣为番人而剽掠者。” 金人命宋开封府照常行政,“吏捕得之枭首通衢,虏人见之曰:此南人治犯法者。” 攻下北宋首都的金军胜券稳操,开始对投降、俘虏的宋朝官员人等,强令髡发驱迫北上,被削薙发遣的宋人“足相蹑于道。” 靖康二年(1127,金天会五年)二月初六日夜,金人处置陪同徽宗、钦宗拘住金营的宋廷高官,杀了以死抗争大骂金人的李若水,其他官员“虽争而不敢骂,乃髡之。” 二月十六日,金人选了三十个太学生正、录,【学正、学录,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为北方师资。令国子监各给三百贯发遣。” 学官们害怕此行有祸,都“私诱学中素无廉耻者以充数,即日出城,其赍银并为贼所夺,髡之。” 这批人半路上多寻机逃跑,“裸体逃归,贼亦纵而不追。” 一些主动降金的宋人,此时也仿效金人服装发式,以示投顺。如靖康二年三月,宋将侯章在相州传布汴梁城破的消息,“军民闻之汹汹不安,” 有司搜检其身,得到金国所立傀儡张邦昌部将丁顺“所与章左衽战袍,磕顶头巾。” 军民愤其降金,“争裂尸首,丝擘其肉而食之。”

焦作金墓出土吹笛、拍板俑,可能是汉人髡发,女真人不太可能从艺

北宋灭亡后,两河地区的北宋州府相继投降金人或被其攻陷,金国在当地的统治权逐渐确定下来,天会四年“削发”令作为既定政策,开始在各地稳步推行起来,这又引发了汉人新一轮激烈的反抗。据建炎二年(1128,金天会六年)二月宗泽《乞回銮疏》记载,当时“河东、河西不随顺番贼,虽强为剃头辫发,而自保山寨者,不知几千万人。” 次年二月,五马山寨义军将领马扩应诏上书称,“时方金人欲剃南民顶发,人人怨愤,日思南归。” 可见在黄河北岸的金朝两河统治区内,汉人已普遍被逼迫削发结辫。又据南宋汤璹《德安守御录》记载,建炎三年正月初七日,有北来溃兵乱民一伙数万人,至黄州城下掠食,‘“皆剃头辫发,作金人装束。” 由此也可推知当时北方军民多已辫发易服,故而南下时仍作金人装束。【因为头发剃去不会很快留长。战时改换衣服更属不易】 天会七年(1129,宋建炎三年),金在中原汉地最高统治机构元帅府,开始在两河地区下达了新一轮最大规模的,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髡发令。史载是年六月,“金元帅府禁民汉服,又下令髡发,不如式者杀之。”“执一军人于市,验之顶发稍长,大小且不如式,即斩之。”一些原本被扣留金国的南宋国使、随从,此时也被强令髡发投降,改作金国官吏。如随从出使的“宣武卒阎进,” 为了免去剃头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向宋地逃亡,“为逻者所获,西京留守高庆裔【渤海人】义而释之,进逃遁至三,乃见杀。”被俘宋将李邈,留金不仕居住燕地。降金的原辽国大臣、“汉儿人”刘彦宗恨其忠义愧己,“逼邈剃头顶发,邈亦不从,彦宗逼之,遂削发为僧,终不从彼之俗,又且示以不仕。” 刘彦宗闻于粘罕,粘罕命杀之。又有随从保义郎李舟,“被拘髡其首,舟愤懑一夕死。”当时奉使金国的宋廷官吏,除一些“髡而降”者外,大多不肯髡发换官,金人最后也只好作罢,将他们安置气候苦寒的东北各地,之后多不服风水卒于北者,绍兴和议后南返者寥寥而已。 时间磨平创伤,随着金国在两河统治地区的日益稳固,两河汉人已经接受了髡发易服的事实,继续在换了身女真服饰的汉族士大夫们阶下应差。绍兴二年(1132,金天会十年),髡发令下后的第三年,南宋刘嵘上书高宗,内中已称“今河东、河北之民,知朝廷不复顾念,已甘心左衽。” 而身在刘豫伪齐政权下,还未髡发易服的“山东、京西、淮甸之民,犹冀陛下,未忍遽弃。” 这一幕却与明末清初东南沿海的民人处境何其相似,剃发者怕明兵杀头请功,束发者怕清军拿去请赏。髡首者并非个个支持剃头,却被用头发强划了阵营,留与不留都有被杀的理由,小民真真无奈矣。

金张瑀《文姬归汉图》,胡人皆髡发左右垂两发辫,应本自女真人。

牢骚不论。对南宋地区的军民来说,经过几年的战事接触,髡发已成为金人的象征,汉人髡发就是投降金人的标志。故而建炎三年(1129,金天会七年)十二月十七日,有杭州人李俦为和州知州,降金后因于杭州知州刘诲有旧,被派入城中说降。“俦已剪发左衽矣。” 杭州军民见二人相会,以为知州接洽金人有投降之意,起事攻打州署,刘诲大呼道,“李俦是本州人,为和州知州,为金人所执剃头而来,非金人也。” 但还是全家被杀。当时大量两河地区的汉人被金军签军,征发南下攻宋,他们都被按照金俗辫发易服。如绍兴十年(1140,金天眷三年)刘錡顺昌大捷,尝夜斫金营。“是夕,天欲雨,电光四起,见辫发者辄歼之。” 可见金军中各民族成员已经一律辫发。因此宋军与金人作战,所得女真人首级,常要加上“带环首领”、“戴金银环”等记载,战报上也往往有斩获金人若干、验得真正女真若干的记述,就是以耳戴金、银环,作为识认女真人首级的标志,而非以辫发为准。 天会十五年(1137,宋绍兴七年)十一月十八日金人废黜刘豫,将伪齐河南、陕西、山东等地收归金廷统治。伪齐建立时,为稳定民心便于统治,金人答允在其统治区内可“不易官制,不易风俗。” 因此伪齐并不实行髡发政策。史载伪齐军有时还派人换金人服吓唬宋军,可知两者服饰始终不同。刘豫小朝廷被废后,金人中的强硬派开始图谋在伪齐统治区内推行髡发。绍兴八年(1138,金天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南宋王庶上《论和议札子》,内言“去年金人以欺诈废豫伪庭,用事之人奔走四出,百姓日虞左衽,陷淫昬之俗,众情反侧。” 由此可以推知,至少在伪齐被废的一年之后,原伪齐统治区内还未进行髡发,但金人髡发主张依然存在,致使人心不稳。次年夏天,金廷以原伪齐官员李邺为翰林学士承旨、行台户部尚书,冯长宁为东京户部使,自原伪齐辖区的河北大名府,往金国腹内的东京辽阳府赴任,“命下日,各髡发、左衽赴任。” 则知当时的伪齐官员转为髡发地区的金廷官吏者,仍需髡发易服,如此或可推知留任伪齐地区的汉官并未髡发。又绍兴十一年(1141,金皇统元年)四月,南宋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发书降金宋将慕容洧,“勉以忠义,且言金人欲髡五路之人,太尉【慕容洧】抗论以为不可,人心积怒。” 由此可见金人的髡发政策在河南、陕西等地久久不能执行的原因,在于民众“人心积怒”、“众情反侧”,甚至连手握兵权的前伪齐将领,都“抗论以为不可,” 金廷考虑强行剃发,会导致伪齐统治区内的民众发生大规模民变,进而顺应宋军北上,故而虽有髡发之意,却迟迟不下令执行。 随着绍兴十一年年末绍兴和议的达成,金国内部倾向汉化的功臣相继秉政,开始致力于稳定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河南”百姓的“髡发”提议被搁置一边。【此处之“河南”,系指绍兴和议后确定的黄河之南的金国统治区】这一情况持续纠结到喜好汉俗的金海陵王上台,才最终定论。天德二年(1150,绍兴二十年)金廷下诏,命“河南民,衣冠许从其便。” 该诏令明确表明,金廷实际放弃了在“河南”原伪齐统治区内实行髡发易服制度的努力。从此,金国境内的髡发易服之令逐渐弛禁,遵从民便不再强令禁约。 虽然金国民间的髡发易服举措不再推行,但在金朝的政府部门即官场中,髡发易服似乎仍被保留着。据记载,汉化程度较高的章宗时期,承安五年(1200,宋庆元六年)五月,金廷朝议官员拜礼,平章政事汉人张万公认为,各族官员公服时,则用汉拜即朝拜之礼,便服时则各遵本民族所习拜礼。司空完颜襄则认为着便服时,“今诸人衽、发皆从本朝之制,宜从本朝拜礼。” 最终章宗命“服公裳者拜礼仍旧,诸便服者并用女直拜。” 这一记载被人广泛引用,认为“今诸人衽、发皆从本朝之制”一句,说明当时金国境内民众都通行髡发易服之制。但在我看来,这有些过于引申夸大。这段实际上是孤证的对话,至多可以推测出金代官员可能需要辫发左衽,但远不能由此而认为金人包括汉人在内的各民族,都已辫发左衽,这即缺少相关的历史论据,也和迄今留存、出土的金代画像石刻中那些汉族服饰人物形象的实例相悖。 由于史料的缺乏,我只基于自己的了解,认为金朝中后期女真族辫发左衽和汉族束发右衽的风俗,应该是始终并行的。否则如果大家都是辫发左衽,金世宗、金章宗爷孙俩何必屡屡下令“女直人不得改为汉姓及学南人【指原中原汉地百姓】装束”的敕令?这都说明在金国治下的中原汉地,两种服饰文化是交揉并存的。清初史学家姜宸英也认为:“辽、金制,士人皆衣冠不剃发。”只是由于女真辫发左衽制度作为“国俗”的主流地位,才使得包括“河南”在内的绝大多数地区的汉人,在数十年文化风俗的融合下,多有辫发、左衽者。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宋乾道六年)闰五月,有宋使途经汴京,感叹当地“民亦久习胡俗,态度嗜好与之俱化。男子髡顶,月辄三四髡,不然亦间养余发,作椎髻于顶上,包以罗巾,号曰‘蹋鸱’,可支数月或几年。村落间多不复巾,蓬辫如鬼,反以为便。最甚者衣装之类,其制尽为胡矣。” 这些髡发易服的胡俗“自过淮已北皆然,而京师【指汴京】尤甚。” 从中可知原本惶惶于辫发左衽的“河南”百姓,而今却主动的遵从胡俗,只因辫发更为方便,免去了戴巾束发的麻烦,而衣装之类更乐效窄小的胡服,以便劳作。而在早已实行髡发令的黄河以北地区来说,髡发左衽俨然强势。近年在山西发现的金墓石刻中,多有左衽汉人形象出现,而一些被认定为女真人形象的髡首辫发、身穿女真服饰的陶俑石刻,其实是女真化的汉族人物也未必可知。甚至在金朝后期的开禧三年(1207,金泰和七年),南宋四川军阀吴曦降金僭位,还曾打算在蜀地“议行削发左衽之令。” 这些记载都表明,金朝中后期的金国境内,辫发左衽尤其是左衽服饰,已在很大程度上于中原汉人中做到了一种风俗普及,这些点滴融合,成为蒙古入主中原后,居住中原的女真、契丹、汉人等各族民众最终融合为一个“汉人”整体的民族基础。用刀剑始终不能逼迫薙剪的头发,却在民族的融合中逐渐自行剃去,这也许是金初的那些以死亡威胁换取薙除顶发的女真郎主们始终没有想到的吧 O__O"…

金主戴翘脚幞头,官员戴貂蝉笼巾、直脚幞头,一如宋制。

图注有误。此图应为繁峙县天岩村岩山寺金代壁画。据寺内碑刻记载,壁画绘制于金海陵王正隆三年(1158)至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之间。主笔者为金“御前承应画匠”王逵等人,画作完成时王逵时年六十八岁,后人推测他可能来自北宋皇家画院,因靖康之变而入金,所以其画风具有典型的北宋院体风格。有些人认为画中的帝王形象,乃是以金代帝王为肖像而绘制,很可能就是金代仰慕华风的海陵王的画像。但也有人认为其只是传统绘画中的帝王像,并无特指。

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辫发青铜俑,颧骨高耸可能是戎狄,或以为女佣

日本美秀美术馆收藏的北方胡人形象。

日本美秀美术馆收藏的匈奴胡人形象。

北齐徐显秀墓出土辫发骑士俑,作鲜卑索头将头发全部结辫垂后。

吐蕃时期的宫廷乐舞图,站立的吐蕃人都是一根大辫子结发垂后。

蒙古国石刻岩画中的突厥人形象,披发脑后,似乎发梢有丝带绑结。

乾陵宾王石像中的辫发胡人,颧骨高耸,应是蒙古高原的民族形象。

石像头梳十三条小辫,貌似以抹额裹缚,抹额本源自北方少数族。

好像是宋代的货郎戏儿图,有谁知道更确切的出处吗?

辽人《卓歇图》,画中契丹人的发式可以清晰辨别。

元仁宗御真,发式做婆焦头,前垂短发,两侧头发结辫环绕耳后。

元刻《事林广记》两名下双陆的蒙古族官员,左为只结一辫的发式。

重庆巫山县庙宇镇元墓壁画侍从形象。也是一根黑又亮的大辫子。


满族文化网


满人和女人来自同一个祖~肃慎人,女真和满人都属于肃慎的分支,至于他们是不是同一个民族 且听我慢慢分解。

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国,四年之后,开始颁行了女真文字,100多年以后金兵被成吉思汗所灭,大家仔细研究历史不难发现,女真人和满人其实就是白云黑水之间的两个不同的民族 ,它们两个不能混为一谈,虽然他们曾经有过共同的祖先, 但是早已经分支,也仅仅是活跃在东北地区的两个部落而已,而事实上皇太极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是女真人的后代,而努尔哈赤当初使用“后金汗国”作为国名,也是为了借用以前金国的影响力,实际上努尔哈赤也不承认自己是女真人的后代。努尔哈赤的真正民族,应该是北方的通古斯人与蒙古人的混血。



当初皇太极 将国号改为“后金”那纯粹就是为了抬高自己硬把自己和女真扯上关系,以表示自己师出有名,这完全就是给自己制造声势而已,女真人 和满人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金兵 虽然经历了100多年 ,但是未曾统治过中原,再看他们的发型也不一样, 满人是大辫子,而女真人则是和中原人一样的发型。


在我国古代 人们对民族的概念 没有那么严格的定义,哪怕是到了民国初期 在我国的土地上也仅有5个民族而已,他们分别是,汉,满,蒙,藏,回,所以这个女真人和满人之间也很模糊,只能说 ,满人继承了女真人的一些传统和习俗而已,其实早在明朝时期,就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为了统治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女真人,还设置了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女真人也有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之分,“建州三卫”的出现,标志了满族主体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帜下,不止是女真各部,还有赫哲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的先民们,也采用了女真族的名号。


佳宁姐姐说历史


这个女真族是存在的时间也是很久远了,距离现在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女真族的发源地在现在的中国东北。它是一个少数民族这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混血种族。那么金国的女真族和清朝的满族是一个民族吗?为什么大金国不梳辫子呢?

女真族和和满族的分别有很多,女真是满族但是满族却不是女真。



凡是要讲究一个回归本源,女真族一开始的十分强大建立起了大金国。曾经的女真族也把当时的汉人打的很是凄惨。把汉人建立的大宋王朝给打的一度的亡国。但是就算是再强硬的女真族也是有自己强劲的对手这个对手就是同时代的蒙古族。由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各部落曾经向金国称过臣。但是后来成吉思汗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得强大了起来。强大以后的成吉思汗对金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最终打的金国亡国女真族亡差点亡族。后来女真族为了能够继续的生存下去一部分前往汉人生存的地方和汉人过起了混居的日子。另一部分则是跑到了东北地区和当地的游牧民族进行了大混和。满族人就是女真族人和东北游牧民族混和在一起的后代。不过满族人经过了几个朝代的发展最终已经和女真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点体现在了方方面面。所以女真族是满族是但是现在的满族和女真族已经扯不上任何的关系了。



大金国不梳辫子的问题。

当时的大金国也就是女真族,那个时候的人们讲究的是在自己的脑门后面留两个辫子。也叫作金钱鼠尾这种辫子和当时的蒙古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像女真族这种游牧民族他们从自己的骨子里面就崇尚武力。尊重强者因为蒙古人在当时比他们要强,多次把女真族打败。在那种情况之下女真族就在各个方面刻意的向蒙古人学习。就是为了有一天自己能够壮大起来。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清朝的满族人也是不梳辫子的。梳辫子的开始是满清入关以后开始的。

清朝在努尔哈赤后金时期对于梳辫子的要求没有那么的高,基本上就是看自己的想法而定。那个时候的清朝属于自己发展阶段要随时面临着蒙古各国还有明朝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一切要求都从简化只要是能够把仗打赢就是最好的事情。后来满清打败了自己所有的对手然后成功的进关结束了自己游牧民族的生活。为了显示自己民族的强大和统一。最终强制性的要求所有的汉人进行剃发留辫子为此还杀了许多敢于反抗的汉人。


满族统一留辫子就是为了体现出自己民族高人一等。金国时期的女真族和清朝失身满族人。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民族所以也谈不上保持一样的传统,统一在自己脑门上留辫子的事情也只有清朝的满族能干的出来。


藤树先生


金朝的女真族与满清的女真名字相同,但不是同一个民族。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风貌的最外在的体现,古代常用左衽或右衽来区分华夏族和其他蛮夷民族之别。我们从出土的金朝文物与现在满族传统的服饰文化上来看,也发现明显的差异,另外汉人最为诟病的猪尾小辫金人也没有这种发饰,所以说 南宋时期的金和建立清朝的后金虽然都称为女真人,其实已经渊源和血统种族都不同!

女真族,宋朝时代的女真别称女贞与女直,是中国古代一少数民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

宋元时期是北方几个主要民族在蒙古高原上金戈铁马殊死较量的时代,迁徙、灭族,融合的人间悲喜剧反复上演,让人眼花缭乱,特别是这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不像汉族这种有城池和村落定居的农耕民族,本民族也没有文字来记载历史,全凭中原王朝的史官留下痕迹,有时候是来无影去无踪,忽然会在史书记载中消失,給后人设下重重迷雾...要厘清金人和后金的关系,必须分两段来说:金亡北宋和南宋蒙古联军亡金。

第一阶段,金灭北宋后,由于大部分女真人南下迁徙到南宋,使北方原住民居住地出现真空,而西伯利亚地区的通古斯人也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他们乘机南下,在当年女真人居住之地生存繁衍,这就是后金,虽然也被称为女真人,换句话说,最后成为满族的明朝建州女真不是金人的子孙,而是西伯利亚迁徙过来的通古斯人的后代。

‌第二阶段金亡于宋蒙联军之下后,金朝统治的区域基本上都被蒙古接管,女真族再次被打散,进入中原后会说汉语的融入汉族,不会讲汉语的以部落的形式存在于北方各地,作为一个民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通古斯人后金建立的满清王朝,奉中华为正朔,迅速汉化,根据儒家中华文化通行的有一个原则,名不正而言不顺,满清为了使政权的来源合法性更有说服力,就认了金人这个似是而非的祖宗,在每年的祭祀大典上,除了有尧舜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牌位外,同时也有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牌位,算是正式认祖归宗,成为中华民族的正宗子孙!

中华文化从来不以民族来划分,而是以文化认同来区分,所以你看北方人与南方人,山东人与广东人,身高长相差异都非常大,语言差异甚至超过法语和德语的区别,不影响他们都是中国人,满族更不用说,说中国话,写中国字,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超越很多汉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