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 屈原管理区打造一道特殊风景线

华声在线11月21日讯(记者 谢添翼)没有焚烧纸钱等祭祀用品,也没有燃放烟花鞭炮,更没有锣鼓喧天,11月19日,在岳阳市屈原管理区的屈原殡仪馆里,一户村民正在“静悄悄”地办理着家人的丧事。

近年来,屈原管理区大力开展“刹人情歪风、治婚丧陋习、树文明新风”活动,积极创建全市“治陋习、树新风”示范区,探索出了一条以殡葬改革弘扬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治理和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打造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殡葬改革 屈原管理区打造一道特殊风景线

(三洲村的街道)

“我区城乡殡葬改革工作,从2017年5月启动以来,稳步有序推进,到当年10月后就实现了六个百分百。”屈原管理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全区城乡居民死亡后火化率、居民死亡之后进公墓安葬率、城区居民死亡后到殡仪馆集中治丧率、全区的活人墓拆除率、全区各行政村和社区红白理事会成立率、全区丧事简办及烟花鞭炮禁止燃放率等,都实现了百分之百。

拆除“活人墓”“豪华墓” 打响整治第一枪

随着挖掘机一声声粗重的巨响,在屈原管理区营田镇义南村刘家山的一座“豪华墓”被成功拆除。营田镇打响“豪华墓”整治第一枪的这一幕,定格在很多人的脑海中。

前些年,屈原管理区建“活人墓”、“豪华墓”风气盛行,树林深处、田间地头都能看到这类墓地,占据了大量林地和耕地,破坏了生态环境。为推进文明生态殡葬改革,引导群众自觉破除丧葬陋俗,树立科学、文明、节俭、绿色、环保的殡葬新风,屈原管理区以拆除“活人墓”“豪华墓”为突破口,强力推进殡葬改革。

“义南村作为全国文明村,殡葬改革是走在前面的。”义南村总支书记田彪说,过去,屈原管理区厚葬薄养、大操大办、乱埋乱葬等陋习比较突出。办次丧事,少的花费9至10万,多的花费10多万,不仅增加了人民群众负担,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通过推进殡葬改革,让文明新风进家入户,这些陋习都被刹住了。

为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屈原管理区区委成立了殡葬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乡镇(街道办)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层层签订责任状。在“活人墓”的拆除上,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先拆自己亲属的“活人墓”,再拆除其他“活人墓”,群众也就没有什么意见。

“在拆除活人墓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让人感慨的故事。”三洲村党总支书记谭国雄说,有个老人花了2万多元建了“活人墓”,刚开始听说要拆掉,老人死活不同意。村镇干部反反复复上门耐心劝导,老人终于同意拆墓。可是,到了拆墓那天,老人还是忍不住流泪了。

“刚推行火化时,有些老人不能接受。”田彪说,如何做通老人们的思想工作,村红白理事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区组建了49个红白理事会,实现了村级全覆盖。红白理事会帮助老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观念已经深入到老人们的心中。“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签订了协议,百年之后尸身火化,简办丧事。”

从2017年10月启动殡葬改革到目前,全区已拆除活人墓765座,死亡人数1468人,全部实行火化。

打造文明和谐的“人生后花园”

新铺的水泥路干净整洁,整齐有序的墓穴庄严肃穆。这是屈原管理区新建的刘家山公墓,是生者的牵挂之地,逝者灵魂安放的“人生后花园”。

殡葬改革 屈原管理区打造一道特殊风景线

(刘家山公墓)

“这样的公墓看起来整齐美观,交通十分便利,后人来扫墓祭拜,比传统土葬杂草丛生的道路好走得多。”已经退休的原三洲村老支书钟兴平算了一笔账,村民们使用公墓,相比土葬,在修葺坟墓、购置棺木上,每户能省下好几万元。根据惠民殡葬奖补政策,百年之后选择火化并进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家属还能获得1000元补贴。

屈原管理区将“人生后花园”建设作为深化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抓手,用真诚、贴心服务为民众排忧解难,提供人性化服务,打造和谐墓园。2017年该区投入1500多万元,新建四个农村公益性公墓,实现乡镇、村(社区)全覆盖。到目前,全区5个公墓,已建成有成品墓穴3305个。既杜绝了毁林造墓问题,保护绿水青山;又解决了讲排场、讲究风水的问题。

钟兴平回忆,该村有名老党员,两年多前因患癌症去世。这名老党员生前非常支持殡葬改革。早在患病期间,家里人就悄悄为他准备好了一口木棺材。当村干部前去探望他的时候,他主动说:“这个土葬费用太高了,还浪费了土地,我是个共产党员,帮我把棺材卖掉,我死了之后开个简单的追悼会就行了,遗体火化。”这名老党员起了一个非常好的带头作用。

该区宣传部门负责人表示,通过广泛宣传,殡葬改革政策已在全区家喻户晓。丧事简办、婚事新办、余事不办成为新风尚。

“个个都是屈子传人,户户代表屈原形象。”在屈原管理区,生态意识、文明习惯正逐渐深入人心,外化于形,一幅天蓝、水清、村净、景美的生态画卷更靓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