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渠 比红旗渠开凿还早 如今还在担纲重任……

提到人工渠,

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

河南林州的红旗渠。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

早在红旗渠开凿之前,

就有一条人造“天河”

盘绕在太行山上为民造福了,

这就是井陉县的绵右渠。

这条渠 比红旗渠开凿还早 如今还在担纲重任……

△绵右渠从井陉县地都村筑坝取绵河水自流灌溉。

绵右渠于1958年3月开凿建设,1959年1月一期工程竣工通水。整个工程共分四期建设,历时19年完工,改变了井陉这个纯山区县靠天吃饭的历史。

这是华北最早建成的山区水利工程,是当之无愧的“太行第一渠”。至今已流淌了60年的绵右渠,在北方山区水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井陉“天河”绵右渠——

“太行第一渠” 流淌六十年

在井陉县乏驴岭村有一条桃花栈古道,从这里再向前行,就能看到有着“太行第一渠”之称的绵右渠。1958年3月8日,兴建绵右渠工程在乏驴岭桃花栈打响了第一炮。

这条渠 比红旗渠开凿还早 如今还在担纲重任……

△兴修绵右渠的施工队伍浩浩荡荡。(资料图片)

绵右渠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冀晋交界处,在娘子关下筑坝取绵河水自流灌溉。这项工程始建于1958年,1959年1月一期工程竣工通水,劈开300多座山头、跨越400多条沟谷、穿越5条河流,由6条干渠、23条支渠、3488条斗农渠组成,总长1868公里,担负着井陉县、井陉矿区和获鹿县(今鹿泉区)20个乡镇、22.5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修渠浇田 民心所向

井陉县是我市西部的一个山区县,太行山贯穿全境,往往十年九旱,水贵如油。遇大旱之年,山泉断流,旱地绝收,村民需要往返几十里去挑水,山区人民渴望引绵河水浇灌旱地。

当时,井陉县委、县人委(县政府)顺应民意决策修渠,改变临水受旱的局面。该渠从山西娘子关附近赵家岸接引绵河水入渠,因总干渠位于绵河右岸(南岸),故称“绵右渠”。

说到绵右渠,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就是井陉南横口村的马作霖。马作霖曾绘制了一份开渠线路图,并筹措资金准备动工,只因时逢战乱,未能付诸实施。

这条渠 比红旗渠开凿还早 如今还在担纲重任……

△乏驴岭村李密春第一个提开支渠水匣。(资料图片)

1920年,马作霖从山西讲武学堂毕业后便直接到国民党将领商震部下供职。1931年,经他再三请求调回井陉,任井陉保卫团大队长。他目睹家乡十年九旱、百姓“糠菜半年粮”的穷困生活,身在军旅时便萌生了修渠引水浇田的想法。在一次绘制军事地图勘察地形时,他着意研究井陉的地势,认定引绵河水上山是完全可行的。于是,他毅然辞去了保卫团大队长的职务,一心一意为修渠奔波起来,1933年组成了“绵右渠筹备处”。1935年11月,设在天津的华北水利委员会派来工程技术人员,历时半年,从地都村(时属山西省)由西向东开始测量,绘制出修渠的图纸。马作霖多次表示:为修渠即使倾家荡产、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不想政局突变,日本侵略者攻陷天津,华北告急,开渠引水成为泡影。国难当头,马作霖又毅然归队从戎。临行前,他再三嘱托家人:“家里丢了什么东西,也不能丢掉这份图纸。”1938年8月,在一次抗击日军的战斗中,马作霖壮烈牺牲。

这条渠 比红旗渠开凿还早 如今还在担纲重任……

△修建绵右渠时,施工人员在悬崖上打钎。(资料图片)

马作霖牺牲后,其家人将这份图纸一直珍藏了20多年,直至井陉县委决定开凿绵右渠时,才将图纸取出送往县委。这份图纸,为绵右渠选线与测量提供了重要参考,使定线测量工作提前完成。

开山劈石 引水上山

1958年3月8日上午8时整,绵蔓河畔擂响了开凿绵右渠的战鼓。

这条渠 比红旗渠开凿还早 如今还在担纲重任……

△修建绵右渠时使用的手推车。

绵右渠第一期工程蜿蜒于海拔380多米的高山上,水利大军逢山开洞、遇沟架桥,全部为人工作业;所用工具就是钢钎、铁锤和炸药。工程一开始即遇到困难:娘子关(原称苇泽关)渠口的“皇姑石”软硬不吃,地都村冷栈的“火钢岩”坚硬如钢,蔡庄河南鸡架山的500米隧洞更是难掘进……经多次试验,施工人员研制出了竹筒装药的爆破方法,终于打开掘进绵右渠的第一道关口。

1959年1月15日,绵右渠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通水典礼在朱家疃村举行。这一天,绵右渠沿线的群众欢天喜地。随着一阵阵炮声、锣鼓声,绵右渠水犹如一条玉龙,沿着人工开凿的渠道奔流而去。

1959年3月,井陉县又抽调3万名民工开始了第二期工程施工。时任县委书记傅积意提出:“就是自己挖煤、采矿,自己炼铁、铸管,也要让水渠跨过山涧谷底!”1960年1月20日,绵右渠第二期工程竣工。此期工程共劈凿大山20座,跨越沟壑166条,铺设倒虹吸2处,开凿隧洞10处,架设渡槽13座,总长4245米,通水后可浇地9万亩,解决了22个旱庄人畜饮水问题。

绵右渠建设共分四期工程进行,至1977年历时19年全部建成,主要工程为绵右渠倒虹吸工程、绵右渠鸡架岩输水隧道和井陉县乏驴岭水电站。

水利奇迹 精神可鉴

绵右渠的开通,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也引起新闻界的极大关注。1958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雄伟的绵右渠》在全国放映;同年秋,作家李文珊的《娘子关下话友谊》在《人民日报》发表……

此后,绵右渠模型曾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并运往阿尔巴尼亚展出。一时间,到绵右渠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们被井陉人战天斗地、开渠治水的精神所鼓舞、所激励。

1959年,河南林县(今河南林州)的领导就曾在当地水利专家的陪同下到井陉参观学习修建绵右渠的经验和精神。红旗渠开始修建的时间比绵右渠要晚两年,通水时间也晚了一年多。

这条渠 比红旗渠开凿还早 如今还在担纲重任……

△井陉绵右渠庄子头村附近的倒虹吸工程。

绵右渠在新中国水利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有关资料记载,绵右渠是当时最大的民办水利工程。绵右渠工程在当时也创下了许多“之最”,其中乏驴岭绵右渠倒虹吸工程是我省第一座高压双排铸铁管倒虹吸工程。

这条渠 比红旗渠开凿还早 如今还在担纲重任……

△位于乏驴岭分水口之前的乏驴岭发电站

绵右渠建成通水60年后的今天,仍担负着春夏山区灌溉的重任。位于乏驴岭分水口之前的乏驴岭水电站利用绵右渠供水发电,被水电部评为国家级绿色水电站。绵右渠当地的有关部门也在筹建旅游项目,让绵右渠得到充分利用,展现地方特色、实现更大的价值。

记者│杨惠玲

摄影│张晓峰

审核│刘宝芝 冯金莲

这条渠 比红旗渠开凿还早 如今还在担纲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