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乾隆有一个共同点分别决定了明朝、清朝的走势

  明成祖朱棣又称永乐大帝,乾隆本名爱新觉罗·弘历,都是明朝或者清朝一个重要的皇帝,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决定了明朝跟清朝的命运走势,既开启了盛世,又为盛世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王朝走向没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朱棣其人

朱棣、乾隆有一个共同点分别决定了明朝、清朝的走势

  明成祖朱棣乃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排行第四,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或者称为永乐大帝,他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第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位是建文帝朱允炆)。朱棣出生于南京,在洪武年间被封为燕王。早年朱棣积极参加北方对蒙古的军事行动,立下不少战功,因而在北方威信很大。但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立即实行削藩政策,导致了靖难之役发生,最后朱棣击败了建文帝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朱棣在位期间,建树颇多,明朝国力大涨,比如郑和下西洋就是他主导的。朱棣开创的时代被后世称为永乐盛世。

  乾隆其人

朱棣、乾隆有一个共同点分别决定了明朝、清朝的走势

  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帝也正好巧了,是雍正帝的第个四儿子,25岁的时候登基,也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入关之后)。同时乾隆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第一长为康熙),寿命第一长的皇帝。乾隆在位期间,建树颇多,他在位的时候平定了西北的叛乱,完成了康熙、雍正未完成的事业,使得中国的疆域趋于稳定。乾隆所开创的时代,被后人称作乾隆盛世。

  朱棣与乾隆身上有很多共同点,这里稍微列举几个:

  第一,如上面说的朱棣与乾隆都是前任或者前前任皇帝的第四个儿子;

  第二,朱棣与乾隆都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建树颇丰,包括文治武功方面;

  第三,朱棣与乾隆都是在承接前朝(明初朱元璋,清初康熙、雍正)改革的基础上,开创的“盛世”;

  第四,朱棣与乾隆都是比较好大喜功的,都命人修过书(《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都搞过大阅兵,都大规模巡游过(朱棣主导的郑和下西洋与乾隆的下江南)。

  当然了这里要讲的是他们第五个共同点,决定了王朝的命运走向,也种下了隐患,导致王朝的衰弱--他们对待前朝政策的态度。

  先说说朱棣

  朱棣是篡他的侄子建文帝的位上台的,继位后就对建文帝旧臣大肆迫害,对于反对他的大臣基本都杀了或者让他们自杀,其中最出名的要属方孝孺“夷十族”事件。当然了“夷十族”是后人附会的,实际没那么夸张(以后会专门写一篇来揭露)。对于被建文帝谪贬的官员,一律恢复原职,不论好坏。实际很多贪官、庸官就因此被提拔了上来,或者官复原职继续作恶。

  朱棣对于建文帝的政策也是统统反对,不论好坏。虽然建文帝在位时间短,但大部分沿用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并且加以改善,但朱棣可能是太恨他侄子了,建文帝所制定的法律政策等等,只要跟明太祖朱元璋有一点不一致的,统统废除。本来建文帝是继承了他爷爷明太祖朱元璋休养生息的国策,在位的时候下调了洪武年间田赋极重的浙西一带的赋税。没想到朱棣全部取消,使得那里的百姓又恢复了很重的赋税,负担变得很重。

朱棣、乾隆有一个共同点分别决定了明朝、清朝的走势

  这里说明一下,元末明初江南地区破坏比较轻,北方破坏比较严重,为恢复生产,朱元璋减轻了北方的赋税,但同时加重了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赋税,主要是富庶地区。到建文帝的时候,南北生产力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所以建文帝便开始调整,使全国赋税逐渐趋于一致。但朱棣偏偏反着来,导致后面南方很多地方农民赋税太重,经常掀起农民起义。

  朱棣的一系列为反建文帝而反对的措施,使得很多地方的农民身上的负担比洪武年间还重,为后世子孙埋下了隐患,使得明朝成为农民起义最多的一个王朝。

  朱棣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改变了封藩制度。要知道朱元璋不放心他的那些开国元勋,为了防住北方的蒙古再度袭来,他把自己的子侄封藩到北方,给他们兵马但没封地。朱元璋觉得,这样能稳定住北方,而且这些藩王因为没封地也不容易叛乱。要知道古时候打战,除了人口,粮草非常重要,藩王没有封地,粮草都靠朝廷拨,没有经济支持,自然不敢乱来。

但是朱棣啊这个皇帝,偏偏反着来了,从此封藩不再给他们兵马,而是改为封地。随着朱家子孙越生越多,整个王族越来越庞大,之后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有地的农民越来越少,又再一次促进了农民起义发生的可能。

  大家都知道明朝是因为明末农民起义内乱虚弱,导致满清乘机入关才灭亡的,而这农民起义问题,其实从朱棣开始就埋下了隐患,是经过两百多年的酝酿的。

  再说说乾隆

  应该来说乾隆赶上了一个大号时机,他老爹雍正和爷爷康熙把路都给他铺好了,除了在疆域问题上,他努力过,其他问题国力的提升很多都不是他的功劳。

  清初康熙跟雍正一直在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赋税制度问题,其二是吏治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清初的很多政治家总结明朝的教训得出的结论,需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满清才会繁盛起来,长治久安。

  康熙在税制问题上,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取消了新生儿的人头税,改革征收制度将过去的地方征收改为国家征收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旧没实质性解决问题。于是在雍正上台后,就实行了摊丁入亩政策,取消了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增加了国库的收入。

  过去收税是按人头来收的,少地、无地的农民跟地主官绅交的税是一样多的,但只他们负担很重。再加上这些权势集团,可以利用便利偷税、漏税,使得全国的财政都压在了农民身上,这也是各朝各代农民都喘不过气来的原因之一。雍正实行摊丁入亩,让少地、无地的农民少缴税,多地的地主以及官绅多缴税,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增加了国库的收入,缓解了阶级矛盾,使得社会更加繁荣起来。

朱棣、乾隆有一个共同点分别决定了明朝、清朝的走势

  所以乾隆盛世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是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乾隆采纳了一部分,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局面。但是同时乾隆这个人也是败家子,在雍正死后做了很多为反对雍正而反对的事情。比如摊丁入亩政策有一项就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这被乾隆给取消了,使得这个阶层的特权又恢复了。

搞到最后,摊丁入亩政策的效果还是打了折扣,农民的负担还是占主要,仍然是比较重,而拥有更多土地、更少人口的地主阶级,仍然是少缴税。这也为以后清朝农民起义逐渐增多,最后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出现埋下祸根。这也是清朝之后积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然了还有其他的原因。

  对于乾隆他老爹雍正贬谪的官员,基本上他跟朱棣差不多都给他们恢复官职了,而雍正旧臣,乾隆也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打压,比如张廷玉、田文镜等等,下场都不是很好。张廷玉因为配享太庙的问题,被乾隆搞个把半死,晚节不保,差点没命;而田文镜死后,也不被乾隆善待,评价很低,甚至田文镜的坟墓被铲平,挫骨扬灰,下场很凄凉。

朱棣、乾隆有一个共同点分别决定了明朝、清朝的走势

  吏治问题,康熙就开始重视了,但在康熙晚年的时候,因为九子夺嫡之类的原因而怠政,开始放松。所以这个问题就交给了雍正,雍正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使得官场变得比较清明了一些。但到了乾隆这个败家子这里,偏偏反着他老爹的来,使得贪官污吏越来越多,风气越来越坏。和珅就是他养的一个大贪官,据说和珅贪污的钱财,足够当时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也是够夸张的了。可想而知,乾隆把吏治问题搞成什么样子了。

  所以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朱棣与乾隆这个共同的特点为反对而反前朝政策,给后世子孙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当然了历史不能重演,希望我们也能吸取他们的教训,谨慎一刀切的做法,为反对而反对,那样会害人害己贻误子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