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差陽錯,釋迦牟尼在印度是聖人,在中國為何成“如來佛祖”?

佛教起源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印度,一個距今兩千五百多年的人類思想大爆發的時期。與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相近,印度也擁有文化繁榮的“百家爭鳴”時期,出現了一位堪比孔子的佛教聖人——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並非他的名字,而是對他的尊稱,就像“孔子”的稱謂屬於尊稱而不是名字一樣。釋迦牟尼本名叫悉達多,姓喬達摩,屬於印度的釋迦民族,故稱他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陰差陽錯,釋迦牟尼在印度是聖人,在中國為何成“如來佛祖”?

佛陀釋迦牟尼出家始末

釋迦牟尼的出生地位於今尼泊爾境內,他是一個叫迦毗羅國國王的長子,父親名淨飯,母親名摩耶。根據當時的習俗,母親生產要回到孃家去生,摩耶夫人在回孃家的路上,路過藍毗尼園,在樹下休息,生下了悉達多王子。

中國唐朝的玄奘法師西行求經,曾經到過佛陀的出生地。據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他曾經看到過標誌佛陀誕生的石柱,只是他看到的石柱已被雷擊過,柱頭倒在地下。後世由於沒有人能夠讀懂柱上的文字,因此佛陀誕生的地點就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直到1897年,考古學家考證出石柱上面的文字,才發掘出藍毗尼園的遺址。

悉達多的母親去世得早,幼年的悉達多是由他的姨母養大。他自小天資聰慧、相貌奇偉,父親淨飯王希望他長大能夠繼承王位,從小就讓他跟著學者們學習文學、哲學,還拜師學習武術。父親把他培養成能文能武的全能人才,希望他成年後能夠建功立業,成為一個“轉輪王”。

悉達多王子在幼年時,就養成了沉思的習慣。世間的諸多現象,都能引發他的感觸和深思:飢渴睏乏,在烈日下耕田的農民;繩索鞭打,口喘汗流拖著犁頭耕地的牛;還有蛇蟲鳥獸弱肉強食的情景,以及老態龍鍾的老人,輾轉呻吟的病人,親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這些讓人悲傷的場景無不促使他思索一個問題:如何解脫世界的苦痛?

悉達多王子已有的學識和未來所擁有的權力,都無法解決這些問題,於是他便決定出家。二十九歲時,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他偷偷出城,進入一個森林,換去王子衣服,剃去鬚髮,開始禪修悟道。

陰差陽錯,釋迦牟尼在印度是聖人,在中國為何成“如來佛祖”?

悉達多一開始在尼連禪河修了六年的苦行,嚐遍艱苦辛酸,結果徒勞無功。於是他走進尼連禪河洗去六年的積垢,接受一個牧女供養的牛奶。到一棵樹下,向東方盤腿而坐,發誓“我今不證的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

終在一個明亮的夜裡,克服魔障,覺悟成佛。而他頓悟的這棵樹,被稱為菩提樹。

“如來佛”是一切佛的尊稱

“如來”是從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一個名詞,意思是“真如”,一切事物的真實情況,又有“如實”之意。

《金剛經》中釋迦牟尼自己給“如來”下過一個註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無來也無去,也就是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也無憂,這個道理就是如來。

也就是說“如來”是成道成佛者的通稱,等於我們稱呼孔子為聖人,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一樣,是佛陀的一個名號。佛經對“如來”的解釋是“乘真如之道而來”,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

“如來”也就成“佛”的代號,人們習慣把“如來”和“佛”連在一起稱“如來佛”,是把相同的稱謂疊加,表示的還是同一個意思。

釋迦牟尼成佛後,首次在鹿野苑說法,佛教把這第一次說法叫“初轉法輪”。從說法開始,佛教也就正式建立了,也就具足三寶。

陰差陽錯,釋迦牟尼在印度是聖人,在中國為何成“如來佛祖”?

佛教的三寶:佛、法、僧,佛指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法就是佛根據自己對一切事物如實的瞭解,講出來讓弟子們學習的言教;僧就是圍繞著佛陀身邊出家的弟子組成的團體。

佛陀教化的方式是接近平民的,對不幸的人們表示同情,讓人們斷除內心的煩惱,以求解脫,種善因,得善果。

據記載佛居住最多的地方是摩揭陀國的王舍城,城外有個竹林,後人稱為“竹林精舍”,是當時佛說法的重要地方。

印度的佛教只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在公元十二世紀消亡了。今天印度的佛教是十九世紀後期重新傳入的,中間七百年印度沒有佛教。印度佛教的消亡,是突厥由中亞細亞侵入印度,一路破壞造成的。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佛教傳入中國,史書上最早的記錄是在公元前2年的西漢時期,中亞一個稱為大月支國的國王派遣使者伊存來到漢朝的首都長安,他口授佛經傳給一個叫景盧的人。

一般公認的佛教最初傳入中國的年代是漢明帝永平十年,也即公元67年。漢明帝派去訪求佛法的使者,從印度帶回來經書和佛像,還有一批一同來到中國的印度僧人。第二年,即公元68年,在洛陽建成中國第一座官方佛教寺院“白馬寺”,距今已經有1900多年的歷史。

白馬寺因為“白馬馱載經書和佛像到達中國”而得名。可以說,佛教在中國得到官方統治者的的認可,始於漢明帝年代,“白馬寺”就是最好的見證。

陰差陽錯,釋迦牟尼在印度是聖人,在中國為何成“如來佛祖”?

佛教在中國的繁榮,與官方組織與民間自發對佛經的翻譯工作是分不開的,最早的翻譯工作就是漢明帝時期由官方主持翻譯的《四十二章經》。漢代對佛經的翻譯分兩個系統,其一是小乘佛教,以《阿含經》和“禪數”為主;其二是大乘佛教,以《般若經》和淨土為主。這些翻譯工作,為後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公元四世紀,中國佛教界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即中國佛教間的領袖道安大師。他是我國佛教制度的建立者,少林寺的中國僧人一律姓“釋”,就是從他提倡和開始的。因此,和尚又被稱為“釋家弟子”。

有了官方的支持,佛教在中國蓬勃發展,到五世紀初,中國的又出現一位卓越而充滿智慧的佛學大師,他就是有著印度血統的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和後來的玄奘法師共同成為佛教經典翻譯事業中的兩大巨匠,他們翻譯的佛教經典,不僅是佛教的寶藏,更是中國哲學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盛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鼎盛時期,各個佛教宗派先後興起,百花齊放。唐宋以後禪宗成為佛教的主流,禪宗的獨特智慧就是“見性成佛”,《六祖壇經》的問世,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中國的整個佛教發展期間,對釋迦牟尼佛的稱呼一直是佛陀和世尊。也就是說,在傳統意義上的佛教中,釋迦摩尼與“如來佛”沒有形成特別的關係。釋迦摩尼是佛教聖人,“如來”則是對一切佛的尊稱。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因為話本小說的流行,以及後來《西遊記》的出現,“如來佛”逐漸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專用稱謂。

1986年,影視版的《西遊記》播出之後,我國人民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如來佛祖”的叫法更加深入人心,如來佛祖和釋迦牟尼被劃上了等號。釋迦牟尼就是如來佛祖,如來佛祖就是釋迦牟尼。但是,如來佛和阿彌陀佛只是神話小說中另一個世界的佛,與現存佛教中的“釋迦牟尼佛”沒有直接關係。

陰差陽錯,釋迦牟尼在印度是聖人,在中國為何成“如來佛祖”?

佛教一度與道家、儒家並稱為“儒道釋”三家,由此可見其對中華文化和哲學思想的嬗變產生的巨大影響。佛教中“抑惡揚善”的精神,對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稟賦養成也具有引導和教化的重要意義。

我們是一個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佛教的持續存在,也將對中華文化和哲學思想繼續施加正面的影響。

參考文獻:丁福保《佛學大辭典》/玄奘《大唐西域記》/《洛陽伽藍記》佛教典籍。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