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涼粉—織金人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蕎涼粉—織金人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織金蕎涼粉

   每次到織金,好客的織金朋友總會盛情邀請前去品食織金名小吃——蕎涼粉。

  在織金縣城的老街小巷,隨處都可尋見以蕎涼粉為營生的老店與小攤。不過,朋友總會略帶幾分自豪地推薦說:“我帶你去吃的蕎涼粉,才是織金蕎涼粉最地道最正宗的味道!”

  漸漸地,我也知道了,在織金縣城,當以陳記蕎涼粉和謝家蕎涼粉最為有名。

  我除了感動於朋友的真誠外,還會被他們言辭之間流露出的歷史文化自信和濃濃鄉愁情結所感染,織金人那種融入骨髓裡的人文歷史自豪感,我當然是非常認同、欽佩和讚賞的,因為它根植於厚重的歲月沉澱和歷史淵源裡。

  織金除了有燦若繁星的歷史文化名人外,還有水八碗、宮保雞丁、竹蓀雞、烙鍋、蕎涼粉等諸多名菜、名小吃,這些飲食文化保留的鄉土老味道,承載的更是織金人味蕾上不倦的鄉愁記憶!

  日前,為了探訪織金名小吃蕎涼粉,我們來到位於織金縣城半邊橋“小吃一條巷”的陳記蕎涼粉。

  陳記蕎涼粉老闆娘付大芬熱情招待了我們。她告訴我們,她是1978年開始做蕎涼粉營生,到如今已經40多個年頭,“蕎涼粉從當年一角錢一碗賣到現在7元錢一碗。”

  尋問她的經營狀況時,她說,平時一天可賣40到50碗,為了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她還兼營水晶涼粉和冷水湯圓,幾十年下來,日子還過得去。突然,她提高嗓門,有些興奮地說:“如果遇上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外出返鄉的織金人增多,生意會好很多,每天要賣出300到400碗!”

  聽著付大芬的講述,我感受到了她的言外之意——返鄉的織金人多會來吃蕎涼粉,吃家鄉的老味道,追思一種割捨不去的鄉愁。

  織金陳記蕎涼粉被織金縣人民政府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蕎涼粉製作技藝”則由畢節市人民政府發佈,被畢節市文體廣電旅遊局授予了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的《千城百味——貴州織金的名小吃蕎涼粉》節目中,也介紹了織金縣陳記蕎涼粉,解說詞是這樣的:“在貴州織金,有一道充滿鄉愁味道的名小吃——蕎涼粉,堅守著傳統手工的每一道工序,保持著那一份難得的老味道,贏得了人們的青睞,成為織金人百吃不厭的家鄉美味。貴州織金蕎涼粉,酸辣爽口,在冰涼與熱辣的鮮香中,是織金人味蕾上的鄉愁記憶!”

  織金蕎涼粉概況

  一、概述

  織金蕎涼粉是織金縣的特色小吃,是織金人極喜愛的一道傳統小吃。以“辣香爽口,生津解暑,清涼降火”而名揚四海。其口感香辣爽口、細膩絲滑,具有生津解暑、清涼降火的功效,是當地居民必不可少的解暑小吃。主要食材:蕎麥、麻油、花椒油、醬油等。

  二、吃法

  食用時翻倒出來置於案板,用特製的刮子把蕎涼粉刮成細長條裝在盤子裡,用另一小碗放入酥黃豆、酸蘿蔔丁、黑大頭菜丁、芫荽、蔥花、紅油、麻油、花椒油、織金本地腐乳、醬油、醋、薑汁、蒜水、味精等調料兌成蘸水,用蕎涼扮蘸著食用。

  三、蘸水調料

  辣椒、酥黃豆、芫荽、蔥花、紅油、麻油、花椒油、黴豆腐(自制腐乳)、醬油、醋、薑汁、蒜水、味精。蘸水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黴豆腐,黴豆腐可以說是蕎涼粉蘸水的“靈魂。

  四、製作方法

  蕎子成熟後,曬乾,磨碎放進水中搓洗幾遍,將甜蕎麥磨漿,等盆裡的蕎漿澄清後,去掉上面的清水,留下漿汁,再放入沸水中攪拌,熟後倒入小盆裡晾乾凝固即成。

  灶裡的燃料只能用碳,這樣才能保證涼粉的質量。把成塊的涼粉團變成涼粉絲得用上一種特殊的工具——“涼粉刮”。涼粉刮多用薄鋁皮製成,呈月牙形,中間的小孔也呈月牙狀。

  刮涼粉絲的時候,力量要均勻,長度要適中。刮好的涼粉絲一層層疊放於碟盤中,呈星狀,既美觀,又方便取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