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家不分情,哈薩克族如何成為中哈兩國“同源異流”的跨界民族?

哈薩克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中亞草原民族,在遊牧民族頻繁複雜的遊牧遷徙和融合發展的歷史進程,哈薩克人建立了毗連中國西域的哈薩克汗國,同時與中國(西域)有著傳統的同宗親緣關係。清乾隆年間,覆滅準噶爾之後,部分哈薩克人更是成為中國西部沿邊地帶的納稅臣民,入籍中國。所以中國境內的哈薩克族與境外哈薩克斯坦的哈薩克人就成了“同源異流”的跨界民族,而其中又經歷了什麼樣的歷史進程呢?

分家不分情,哈薩克族如何成為中哈兩國“同源異流”的跨界民族?

哈薩克族是跟隨季節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

其實哈薩克族進入中國(西域)放牧活動,存在歷史記載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8世紀初的清雍正帝年間,有少量哈薩克人俄羅斯人前來投奔清軍,被安置在內蒙古察哈爾營中作護軍,並在當地娶妻成家,這是歷史文獻記錄的最早進入中國內地的哈薩克人。但哈薩克族大量進入中國(西域)還是在1758年清朝徹底平定準噶爾叛亂後,當時掌權哈薩克汗國(主要是中玉茲部)的阿布賚汗向清廷上書歸附,除了進獻馬匹外,並提出請允准其在伊犁、塔爾巴哈臺西北的清界內沿邊閒曠地方遊牧。

分家不分情,哈薩克族如何成為中哈兩國“同源異流”的跨界民族?

巴爾喀什湖作為清朝與哈薩克汗國的界湖,阿布賚汗上書清廷歸附並允准在界邊放牧

不過清廷考慮到邊疆初定便委婉拒絕,並宣諭哈薩克“理宜守其舊界,不可妄思逾越”,但因準噶爾部所在的衛拉特蒙古,在連年戰亂和草原疫情爆發的雙重打擊下,人口銳減,身後留下大量空曠的水草地。所以清廷雖有宣諭,但越境遊牧者日甚一日,外西北沿邊,從北面的塔爾巴哈臺西北、阿亞古茲河到南面的楚河、塔拉斯河等地均有越界放牧的哈薩克人。清政府不得不採取措施,稽查遊牧,限制私入,以整治邊防。遇有“私行遊牧,立行驅逐出界”。

分家不分情,哈薩克族如何成為中哈兩國“同源異流”的跨界民族?

部分進入外西北沿邊遊牧的哈薩克人請求清廷收編內附

時間到了1766年,有部分進入外西北沿邊遊牧的哈薩克人要求收編內附,對此,經歷了多年“你進我退,你退我進”的輪番“拉扯式執法”,卻效果甚微,清廷也改變了整治邊防的態度,認為伊犁等處沿邊“土地遼闊,人煙愈多愈善”,於是採取了“來者不拒,妥善安置”的政策。諭稱:“哈薩克如不得遊牧地方,或是懼劫掠,情願內附者,即行收留”。所以接收哈薩克人內附的政策實行了10年,其間在1771年有7萬餘眾的土爾扈特蒙古人迴歸新疆,分四路安置於各地;加之陸續安插內附哈薩克人,昔日地曠人稀的西北沿邊閒地、草場,逐漸達到飽和狀態。

分家不分情,哈薩克族如何成為中哈兩國“同源異流”的跨界民族?

土爾扈特部7萬餘眾萬里東歸,填充了西北沿邊空閒草場

所以1776年,清朝調整了接收哈薩克入界內附的政策,改為區域限制接收,如只有在伊犁、塔爾巴哈臺等處實有親屬者,方才接收,予以安插。但次年冬,又有大批哈薩克人因躲避風雪,越境進入塔爾巴哈臺沿邊,隨後與清邊防駐軍發生衝突,後經清廷議準,考慮到哈薩克汗國屬清朝的“羈縻從屬”,不願傷及雙方的“傳統親情”,便允許其人在繳納租稅後,進入清西部疆界與卡倫巡邏線之間的“界內線外”隙地遊牧。1778年伊犁將軍阿桂遵旨議訂辦法,大要為:“秋冬雪落後,請將塔爾巴哈臺卡座稍為內徙,暫令哈薩克等住牧。每牲百隻抽一,交卡上官員收取,以充貢賦。春季仍行遣回”。於是此例施行,遂成定製。只是禁令一開,入界納租遊牧成為合法,前來的境外哈薩克人倍增,沿邊地帶人滿為患,所以借牧場所遂深入至卡倫內的城鎮及屯田處所附近;暫牧時令也從原先的冬季,延期至秋、冬、春三季,於是不少哈薩克人開始常年住牧在新疆界內。

分家不分情,哈薩克族如何成為中哈兩國“同源異流”的跨界民族?

堪稱中亞最好水草地的七河地區在清朝的接納下,成為哈薩克人遊牧定居之處

在清朝與哈薩克汗國達成鬆散“宗藩關係”體制,並建立羈縻治理的優待政策後,越境哈薩克人遊牧的方式開始由按季節“納租遷徙、借住放牧”變為“納租定居、界內住牧”。常年定居界內,接受清伊犁將軍管理,定期繳納租稅,進而成為清朝接納的境外“藩屬移民”。所以巴爾喀什湖流域所在的七河地區,成了哈薩克人常年遊牧定居的棲身之處。而這部分入境的哈薩克人也具有了現代意義上的中國邊疆合法移民的身份,為哈薩克族成為新疆第二大少數民族奠定了基礎。

分家不分情,哈薩克族如何成為中哈兩國“同源異流”的跨界民族?

沙俄從1598—1800年的擴張疆域圖

但沙俄對中亞腹地的持續殖民推進改變了一切。1822年沙俄頒佈的《西西伯利亞吉爾吉斯人條例》,標誌著對中亞哈薩克草原基本完成了兼併,沙俄擴張的鋒芒直逼中國西北邊疆。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沙俄利用清朝的虛弱,加緊蠶食新疆西部。僅1844年至1847年,沙俄就數次侵入到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的阿拉套山一帶,並建立了科帕爾堡(今哈薩克斯坦卡帕爾),控制了由俄國謝米巴拉金斯克南下通往新疆喀什和中亞浩罕國、塔什干的要衝。1854年,又侵入新疆伊犁河中游以南地區的古爾班阿里瑪圖建立了維爾內堡(今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在19世紀40至50年代末不到20年的時間裡,沙俄通過武裝入侵、構築軍事堡壘、強行移民等手段,不斷入侵和蠶食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中國西北領土。

分家不分情,哈薩克族如何成為中哈兩國“同源異流”的跨界民族?

清末沙俄通過不平等條約割佔的中國領土

1860年—1864年,沙俄又強逼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清朝,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國由此喪失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淖爾(今齋桑泊)南北44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即今歸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及俄羅斯的阿爾泰共和國、圖瓦共和國所有)。同時《勘分西北界約記》第五款還規定:“即以此次換約文到日為準,該人丁向在何處住牧者,仍應留於何處住牧。俾伊等安居故土,各守舊業。地面分在何國,其人丁即隨地歸為何國管轄”。由此原在清朝外西北界內遊牧的哈薩克人和定居人口也以“人隨地歸”的條款被強行劃歸俄屬。

分家不分情,哈薩克族如何成為中哈兩國“同源異流”的跨界民族?

1878年左宗棠剿滅阿古柏,收復新疆

1878年左宗棠率領清軍剿滅阿古柏,收復新疆,粉碎了英、俄吞併新疆的陰謀。清廷隨即著手清理和安置留在境內沿邊的中屬哈薩克人:“有願歸俄者,並不留難;願歸中國者,自應擇地安插,不令一夫失所”。於是不願在沙俄殖民治下的哈薩克人投清者眾,如1882年哈薩克黑宰部臺吉率大小頭目20餘人並3 000餘戶投奔伊犁,伊犁將軍金順將其安置在博羅塔拉北山一帶住牧;1884年4月,中俄簽訂《會訂塔城哈薩克歸附條約》,清將再次選擇歸屬中國的1800多帳戶哈薩克牧民暫安置於鄰近厄魯特、土爾扈特等蒙古牧民冬牧場之間隙有水草處;1886年清廷又將歸屬的哈薩克人編為佐領以管轄。至此,自乾隆帝時逐漸形成的中國哈薩克族基本處於穩定發展中,哈薩克民族也相應成為跨越中、俄兩國國界生活的民族。

分家不分情,哈薩克族如何成為中哈兩國“同源異流”的跨界民族?

新疆的哈薩克族迄今仍保持著草原遊牧的傳統

如今世居在新疆的哈薩克族已是我國西北不可或缺的少數民族之一,它們源自大玉茲和中玉茲部落,繼續保持著草原遊牧的傳統,輾轉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區,跟隨季節的腳步,尋找優良的草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