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感動了自己,感動不了孩子

中國的父母,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難、最辛苦的一批人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背後,是父母的擔當,卻也可能成為孩子的負擔。難怪有人說什麼人最好騙,不是老人,也不是小孩兒,而是中國的家長。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就能讓無數家長趨之若鶩,爭先恐後為孩子

定製“完美人生”, 只是父母眼中的完美,確定是孩子想要的人生嗎?

中國式父母,感動了自己,感動不了孩子

很多家長從孩子出生的那天起,就開啟了“為孩而活”模式。孩子呱呱墜地,父母就開始掙奶粉尿布錢,還要與各種三無產品作鬥爭,三更半夜照看哭鬧換尿布。終於熬到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又開始擔心孩子能否適應陌生環境,到了上小學,又開始了擇校、升學等等都要考慮周全,想盡一切辦法把一切最好的資源優先給到孩子。

孩子在學校調皮搗蛋讓人頭疼,陪娃寫作業更讓人崩潰。陪作業就罷了,陪讀和補習更要命,日子過得精打細算,但租房陪讀和報補習班時個個都是富豪,花錢不帶心疼的。

除了補課,還要補身體、補腦的,動輒各種各樣營養品,總之要不惜一切代價,花的錢越多,感覺越對得起孩子。

中國式父母,感動了自己,感動不了孩子

有些孩子還要鬧騰著去留學,回國後海龜身份又不願將就,必須選擇創業吧,創業基金還不是問爸媽要?若創業是個無底洞,最後留下來擦屁股的還是爸媽。

兒女好不容易有點出息了,孫輩又來。眼瞅著實在可愛啊,不能再讓他們受上一輩人的苦了,得把孩子養得跟貴族似的,退休金全帖進去且不說,還要替兒女帶大孫輩。

忙碌一生,晚年依然忙忙碌碌,圖啥?其實也不圖啥,就盼著兒女有點出息,就像《小歡喜》裡方一凡媽媽說的:“爭取考一好大學,進一好公司,或者是自己出來創業,然後娶個好老婆,再給我生個一兒半女,我這輩子齊活了。”

中國式父母,感動了自己,感動不了孩子


所以說,中國爸媽真不好當啊,要把為人父母看作一份終身制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沒有休息日也不能請假,不能解除勞動合同,而且還沒有工資。最可悲的是孩子還不領情。

在中國,我相信很多父母在交流中,都出現過“當年我為了孩子放棄了……”這樣的句式。只是,這種“自我感動式犧牲”感動了自己感動了天地,卻不一定會讓孩子領情。

“自我感動式犧牲”的背後,往往是“都為你好型控制”,就如《小歡喜》裡海清說的:“我們是一個很普通的家庭,沒有任何背景,也沒有任何關係,我們就指望你了……爸爸媽媽能做什麼呀,我們做這些是為什麼,我們不是為我們自己,我們就是為了你。”

中國式父母,感動了自己,感動不了孩子

“一切為了你好”的出發點是對的,卻忽略了過程和結果。一旦結果不如願,就會抱怨“我都是為了你好,你怎麼……”,從而上升到“道德綁架型佔有”,事事參與,層層把控,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

可憐天下父母心,卻也暴露了中式教育的軟肋。父母無私的付出,孩子習慣性的索取,把這些無私當作了理所當然。今天給他買包買手機,明天為他找工作、買車買房,若某天給不了他想要的,他指不定要怨恨爸媽了。

最可怕的是“寒門養貴子”,節衣縮食給孩子錦衣玉食,自己到了退休年齡還去幹活,兒女反倒在家待業玩遊戲。極端的溺愛,會削弱子女的鬥志,有些子女非但不理解父母的勤苦,反倒嫌棄父母窮。

這可能是最悲哀的親子關係,孩子邊依賴邊嫌棄,父母邊抱怨邊付出。


中國式父母,感動了自己,感動不了孩子

都說“養兒防老”,我們卻悲哀地看到許多父母到頭來培養了白眼狼。不難就想到了幾年前的大學生弒母案。母親含辛茹苦提供了溫室生活,最後卻不念親恩,將愛化為了怨恨的匕首。

農耕文明時代,我們尚說“養兒防老”有些道理,自己幹不動了,年富力強的子孫還能接著幹。千年後,“養兒啃老”卻普遍存在,為了孩子有些父母把自己的未來賭了進去,最後卻換了一個“養老須防兒”。

真正的愛孩子,不如試著放手讓他們去嘗試、去經歷、去擔當。這並不是說不用管教,而是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擁有獨立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三觀,學會去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


中國式父母,感動了自己,感動不了孩子

因為最怕的,是孩子想要一片天空,卻沒有揮動翅膀的能力。

教育學家尹建莉在書中說過: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這兩個順序若做反了,就是在做反自然的事,既讓孩子童年貧瘠,又讓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所以為人父母,該放手時就放手,世上所有的愛都有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也不必總想著為孩子打下多大的江山,父母不如“自私點”,把自己過好了,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大的福氣,至於孩子嘛,他們的人生自有自己的際遇和福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