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宋襄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他似乎有話要說

宋襄公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一直想著可以跟齊桓公一樣成就霸業。

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的封國,地處齊國和魯國之間,地勢平坦、無險可守,領土不廣,軍事上也不佔優勢,幾乎不可能依靠軍事實力開疆擴土、稱霸一時。

不過由於歷史地位原因,宋國國君爵位很高,而且十分推崇禮法,常常以仁義自詡。

自從宋襄公以嫡子的身份繼位以來,將他的庶兄公子目夷封為相國,二人兄弟齊心、勵精圖治,推行了不少利國利民、富國強兵的舉措,史稱“東宮圖治”。

後來宋襄公見齊桓公勢力崛起併成為中原霸主,他決定跟隨齊桓公,而且齊國在救援衛國、邢國,討伐楚國等一系列尊王攘夷的行動中,都有宋國的積極參與。

後來鄭國背叛齊國,齊桓公討伐鄭國,將佔領的不少鄭國土地劃分給宋國,通過這些行動,宋國的國力以及國際地位、聲譽都有了很大提升。

同時宋襄公親眼看到齊桓公劍鋒所指,諸侯莫敢不從的聲威,覺得十分羨慕。

齊桓公去世以後,齊國內亂,自顧不暇,再也無力維持霸主地位。

此時宋襄公認為宋國的實力顯著提高,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也不錯,同時自己的爵位崇高,是禮法的代表,因此認為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不在話下。

正好齊桓公臨死前指定太子公子昭被兄弟迫害,逃到了宋國尋求庇護,宋襄公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如果能扶持公子昭回國繼位,自然就能控制齊國,到時候利用齊國的威望,宋國自然可以名正言順的當上霸主。

於是,宋國就像當年齊桓公所做的那樣向各國發出命令,請各國排除軍隊護送公子昭回國繼位,但各國因為齊桓公的去世根本沒把宋國放在眼裡,所以只有曹國、衛國、邾國三個小國響應了宋國號召,帶兵前來。

宋襄公帶著仨小弟向齊國進發,齊國兵強馬壯本來不是這四個小國能撼動的,但因為齊國內亂不止,各勢力爭奪君位爭鬥不止,結果齊國人心不齊,無心戀戰,很快就敗了,宋襄公乘勝將公子昭送回齊國擁護為君,史稱齊孝公。

宋襄公帶著仨小弟竟然打敗了強大的齊國,而且齊孝公還不得不依靠宋國,這下讓宋襄公的野心嫉妒膨脹。

他認為稱霸的時機已經到了。

淺談:宋襄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他似乎有話要說

其實齊國的霸業終結後,之前與齊國分庭抗禮的楚國隱隱有取而代之的勢頭,而且鄭國、陳國、蔡國等小國也都依附於楚國,甚至齊孝公也與楚國結了盟,但是宋襄公卻沒有這個覺悟,反而邀請楚國、齊國來鹿上會盟。

聲稱自己打算在秋天孟地大會諸侯,希望楚國和齊國能夠支持自己稱霸。

不曾料想,頗有稱霸想法的楚國竟然答應了宋襄公的請求,齊孝公也有點傾向宋襄公,於是三國就達成了共識。

到了秋天,宋襄公按照約定準備道孟地參加會盟,並且根據約定不帶軍隊。

宋襄公滿懷期待的欣喜感到孟地時,楚、鄭、陳、蔡、許等國諸侯君都已經到了,但是唯獨最支持他的齊孝公沒來,宋襄公還想像齊桓公當年那樣以霸主的姿態號令諸侯,誰知楚成王一聲令下,將宋襄公給抓了起來。

楚國本來向挾持宋襄公攻打宋國,結果宋國公子目夷做了國君,並且整治軍隊,做好了抵禦的準備,楚國的意圖被識破,宋襄公就是去了意義,然後被放回了國。

公子目夷迎回宋襄公並且把國君之位還給了他。

但宋襄公並沒有反思自己,而是更加恨楚國,但有沒那個實力打楚國,這時候恰逢鄭國國君到楚國朝拜,宋襄公就召集衛國、許國、騰國的軍隊一起去討伐鄭國,一次向楚國示威。

楚國此時國力正盛,豈容宋國這樣的小破國家肆意挑釁,便派出大軍園主鄭國,楚國軍隊根本不屑去鄭國援助,而是直接將軍隊開到了宋國,發動國戰。

結果顯而易見,宋國幾乎全軍覆沒,他自己披掛上陣,也差點掛了,多虧了宋國幾員大將奮力衝殺才算撿回他的小命。

回來後還不知悔改,他已經被稱霸的野心衝昏了頭腦。

但是宋國此次大敗,元氣大傷,稱霸的最後一點資本也失去了,第二年,齊國也落井下石,以宋國沒有參加齊國的會盟為由大舉進攻宋國,不久,宋襄公在內憂外患中撒手人寰。

宋國的一切狂妄野心和虛幻繁華都隨著這位以仁義自詡的國君的去世而消逝無痕。

所以,宋國所謂稱霸也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黃粱一夢,終究沒有實現真正稱霸的宏圖偉願。

淺談:宋襄公作為“春秋五霸”之一,他似乎有話要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