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業餘撰寫 未經考證

榆次的歷史源遠流長,這片看似平凡的土地上,出現過不少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發生過許多載入史冊的歷史事件,這些人物和事件又與榆次的古代城池、古老村落、歷史遺蹟等息息相關。《榆次風雲》結合中國歷史大背景,通過參考和梳理史籍文獻、史志叢書、網絡信息中的榆次元素,用大眾視角、通俗語言,分遠古夏商、春秋戰國、秦漢兩晉、唐宋金元、明清民國等五個歷史時期講述這些風雲故事。筆者提示:本人非歷史專業人士,文章部分內容未經考證,僅供參考。

【本篇摘要】

長凝鎮西長凝村的賈魚溝和東趙鄉大發村石虎灣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證明距今一萬年以前,人類已在榆次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柏林頭、下丁裡、北合流、流村、源渦等榆次13處新石器遺址的發現,反映了距今約6000多年前,榆次從新石器時代延續到夏朝初期的漫長髮展過程;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約公元前 2697 年,神農氏九代炎帝姜榆罔部族與黃帝部族展開了阪泉大戰,被打敗後炎帝失去了帝位,其子方雷氏在太行山某區域建立了榆州國;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與榆州國人同族的姜榆族人以部落等形式在太行山一帶更大範圍活動,導致這片區域產生了許多讀音帶“yu”的地名,榆次是其中之一;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距今約4300年前的堯時(約公元前2268年),突發“全球性海浸災難”,滔天的海水倒灌,淹沒了華北、華東、華南。古稱“洞渦澤”的現榆次平川地區大片水域,可能也因這次洪水而形成;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傳說禹奉命治理汾河及支流時,治水大軍曾在塗水岸邊的“禹丘”(現榆次修文村)駐紮,禹深鑿榆次境內塗河,宣洩了上游洪水後,在塗水南岸(現榆次修文鎮郭村)修築了“鑿臺”;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禹因治水有功成為舜的繼承人、夏朝開國君王,禹的兒子啟把密謀造反的幼子武觀流放到了西河地區(今山西汾陽一帶)。武觀在榆次洞渦水(瀟河)西南、陳侃一帶修築了武觀城。被氾濫的瀟河洪水沖毀後的“武觀城”舊址成為春秋時期“塗水城”城址;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商周邊的方國及戎狄很多,太谷白燕遺址反映出的夏商文化,證明夏商王朝的勢力範圍或疆域曾到達榆次西南,當時的榆次地區與夏商交錯雜居的還有赤狄(姜榆族)、燕京戎等。

【本篇正文】

距今一萬年以前,榆次這片土地上已有人類繁衍生息,長凝鎮西長凝村的賈魚溝和東趙鄉大發村石虎灣都留有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發掘清理出大量石製品、哺乳動物化石和一些人工敲擊的碎骨。到新石器時代,榆次境內人類活動已很普遍,距今約6000多年的什貼鎮柏林頭、東趙鄉郭村、東趙村、北田鎮福堂村道場溝、東陽鎮下丁裡、郭家堡鄉北合流村、源渦村、修文鎮東郝村、北田鎮小南莊村、烏金山鎮流村、北後溝村、西左付村、龍王山(烏金山)等新石器遺址發現的磨製石器和彩陶等,反映了榆次從新石器時代延續到夏朝初期的漫長髮展過程。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距今約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活動於黃河中下游的姜榆部落首領神農,因懂得用火、發明翻土農具、教民墾荒種糧、製造飲食陶器等功績被尊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傳位約五百三十年。約公元前 2697 年,為爭奪適於放牧和耕作的中原地帶,神農氏九代炎帝姜榆罔率領炎帝部族與黃帝部族展開了阪泉(河北涿鹿)大戰。炎帝部族被打敗後,炎帝失去了帝位。從此,炎帝部族改炎為赤,改帝為狄,成為赤狄部落,炎帝榆罔之子方雷氏建立了榆州國。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最早將榆州國與榆社、榆次聯繫起來的大概是南宋孝宗時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羅泌。羅泌出生史學世家,其祖孫四代皆有文史造詣。羅泌為補洪荒之史,博採各種典籍,積數十年之功,於乾道年間(1165年-1173年)著成詳述有關上古時期歷史、地理、風俗、氏族等方面的神話歷史集大成之作——《路史》。《路史》為後世研究上古史、上古神話傳說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但其內容存在生拉硬扯把講不通的道理硬要講通的情況。因此,一般不被歷史學家所採用。羅泌在《路史》中推斷“榆州國在榆社或者魏榆”,可能與他在遊歷時接觸到某些民間傳說有關。後世的明萬曆《榆次縣誌》並未提及榆州國與榆次的聯繫,而清人補註的《汲冢周書》稱:“昔烈山帝榆罔之後,其國為榆州。曲沃(晉國)滅榆州,其社存焉,謂之榆社。地次相接者為榆次”。清乾隆《榆次縣誌》、山西史志研究院出版的《山西大觀》、1996版《榆次市志》均引述了:“榆罔帝統治的榆州國,中心是榆社,榆次因與榆社相次接屬,故名‘榆次’”的說法。中國的古代文獻記載有一個特點:成書年代越早的文獻對夏代以前的記述越是簡單,而成書比較晚的一些文獻卻反而記載的比較詳盡,所以人們認為這些較晚的文獻記載是不可靠的,關於榆州國的記載也是如此。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甲骨文等早期文字出現之前,歷史人物和事件能夠被記錄下來,除人們口口相傳外,某些重大事件發生地的地名也隱含了事件的發生或相關人物的信息。“榆州國是否曾置於榆次,它與榆社、榆次等地名有無關聯”都掩蓋不了在一定歷史時期榆次東部丘陵山區曾有赤狄或姜榆部落活動的事實,西長凝的“賈魚溝(榆次方言與姜榆同音)”和莊子的“榆城坪”等地名隱含的信息也並非毫無意義。沿太行山一帶有榆社、榆次、盂縣、留籲、鮮虞等這麼多讀音帶“yu”的地名,且與狄人遊牧的活動範圍大致一致,應該不是巧合。或許狄人之一的姜榆族在太行山某區域建立了榆州國,而與榆州國人同族的姜榆族人以部落等形式在太行山一帶的活動範圍卻大得多,導致這片區域的許多地名與姜榆族產生了關聯。榆州國是否真的存在、榆次是否與榆州國有關,已無法考證。正是包括“榆州國”在內的許多未經考證的歷史或傳說,在歷代榆次人的文化記憶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榆次也因此變得更加神秘而精彩。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新石器時期的整個黃土高原氣候溫溼,是原始農業的天下。黃土高原北部的環境逐漸惡化後,作物生長變差,姜榆(赤狄)部落開始了半農半牧的生活。隨著炎帝后裔部落活動範圍的擴展,畜牧業逐漸興起。而在黃土高原的南部地區,華夏族農業持續發展,人口與時俱增,華夏文明也隨之誕生。以捕獵養殖為生的姜榆(赤狄)部落,因居住分散社會進化緩慢,與華夏族的差別日益增大。於是,華夏族把這些較為落後的北方部族稱為戎狄。其實戎狄和華夏族均屬於東亞人種,與後來興起的胡人(匈奴,鮮卑、契丹等)明顯不同,胡人在體貌上與蒙古人更為接近,為北亞人種。在華夏人撰寫的史書中,戎狄侵犯、搶掠、禍亂華夏,而戎狄的貢獻則被把持歷史記錄大權的漢族士大夫們忽略了。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距今約4300年前的堯時(約公元前2268年),全球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受一種可能來自地球之外巨大能量的突然作用,誘發了“全球性海浸災難”,滔天的海水倒灌淹沒了華北、華東、華南,進而才有了共工、伯鯀、大禹的治水。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由於這場大洪水,當時的山西境內形成了數個大湖,古人稱之為“海”。據說,榆州國或姜榆(赤狄)部落所在的長治(上黨)盆地就是《山海經》精衛填海故事中的東海。那時的晉陽湖水域範圍可能北至太原陽曲、南至晉中靈石、東至太行山和太嶽山邊緣、西至呂梁山邊緣,古稱“洞渦澤”的現榆次平川地區大片水域,可能也是因這次洪水形成的。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傳說禹奉命治理汾河及支流時,治水大軍曾在塗水岸邊地勢稍高的地方駐紮,駐紮地被稱為“禹丘”,“禹丘”也成了此處形成的修文村落的古地名。禹深鑿榆次境內塗河,宣洩了上游洪水,又排除了汾河阻塞“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歷經13年完成治水大業,使煙波浩淼的昭餘澤藪,變成晉中平川的沃野之地。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為表彰禹的功績,人們在塗水(指瀟河)南岸(現榆次修文鎮郭村)修築了紀念碑式的高臺建築“鑿臺”。郭村的故名“鑿臺裡”由此得來,這一村名直至明代郭氏家族遷入並興盛後,才更名為“郭村”。經歷漫長歲月的鑿臺,至秦代時已坍塌荒廢,但遺址猶存,人們曾在鑿臺遺址附近挖掘出殘留有“奉詔命修築鑿臺,治理地表水患”等文字的殘破石碑。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東漢建寧年間(公元168年至公元171年),鑿臺遺址上建成了塗河流域當時最大的廟宇鑿臺寺。該寺坐北朝南,佔地20餘畝,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過殿、大殿。殿內金碧輝煌、殿外古樹參天。唐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修繕一新的鑿臺寺更名為“洪福寺”。1947年,洪福寺毀於戰亂。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禹因治水成功威信空前提高,他不僅通過禪讓製成為舜的繼承人,更是把原本較為分散的邦國與部落聯合起來,建立了一個以夏后氏為中心的邦國,夏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王”為天下共主的時代。夏禹把其勢力範圍分為“九州”,其中冀州包括了山西、河北、遼寧西部。榆次源渦、南合流以西的平川地區均屬於夏的勢力範圍,而南合流以東及長凝一帶則屬於姜榆族(赤狄)的勢力範圍。從此,中華大地進入萬邦林立的邦國時代,大大小小的邦國或方國在夏禹時上萬,商湯時變成三千,到周武王時只剩下八百了。其實這些所謂“國”大多也就是一個城加上週邊不大的一片鄉村區域而已。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帝舜將帝位禪讓給治水有功的禹,禹成為夏朝開國君王。而協助禹治水的另一位黃帝后裔—伯益被任命為執政官,總理朝政,地位僅次於禹。禹死後,禹的兒子啟使用武力征伐最有實力受讓帝位的伯益,通過暴力手段繼位終結了“禪讓制”,成為“世襲制”的第一個帝王。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世襲制”也誘發了他的五個兒子:太康、元康、伯康、仲康、武觀對王位的爭奪。啟的幼子武觀密謀廢除四個兄長的勢力,被啟發現後流放到了西河地區(今山西汾陽一帶)。武觀在榆次洞渦水(瀟河)西南、陳侃一帶修築了武觀城。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武觀在西河的勢力發展壯大後,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奪位之戰並節節勝利,元康和伯康均在戰爭中被殺,戰爭持續3年之久後,才被平息。武觀城後來被氾濫的瀟河洪水沖毀,春秋戰國時期,同樣位於陳侃一帶的“塗水城”有可能就建在“武觀城”舊址之上。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夏王朝中期以後,夏朝統治者漸失民心,部落邦國紛紛離散。商族人的始祖契因輔佐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商地(河南商丘)。公元前1600年,商湯聲稱自己替天行道趁機向夏發動進攻,各邦國、部落紛紛臣服於湯。商湯滅夏後,統一了中原,其勢力範圍遠超夏。商周邊的方國和戎狄很多,這些戎狄方國經常騷擾掠奪中原,被商王武丁征服後,才成為商王朝的北方疆土。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與榆次相鄰的太谷縣,西漢時才有縣建制,稱陽邑縣。此前曾與現榆次地區同屬塗水縣,建縣制後與榆次縣界也屢有變遷。太谷白燕遺址發掘出大量的灰坑和少量的房址、陶窯、墓葬等,出土的陶器有新石器時代、夏商時代和周代的大量陶器等器物。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白燕遺址的夏商文化和晉南、豫北冀南關係比較密切,受到了這兩個地區文化交流的影響。白燕遺址有一處被當地百姓稱為“寨疙瘩”或“古城址”的隆起土垣,頗似城堡,據說可能是古箕城遺址。箕城是商王朝的貴族、商紂王的遠方族叔箕子的分封之地,範圍大致包括今榆社全境、太谷東部等地區。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白燕遺址證明夏、商王朝的勢力範圍或疆域曾到達榆次西南。當時的榆次地區與夏商交錯雜居的還有赤狄(姜榆族)、燕京戎等,再遠則是朔州東部的土方和西部的鬼方等。商周王朝與戎狄的土地爭奪戰使疆界發生多次改變,到周王朝晉國勢力深入太原盆地前,晉中、晉東南幾乎全部成為赤狄的勢力範圍。

榆次風雲1——遠古夏商篇

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至殷(河南安陽)後,被稱為殷商王朝。祖先曾歷任堯、舜和夏的農官並擅長農業的周族人遷居陝西並逐漸發展起來。商王武乙時商、周關係融洽,武乙授予周文王之父周侯季歷征伐大權。季歷西征北伐,聲威大振。武乙的兒子文丁繼位後的文丁四年(公元前1108年),周侯季歷改變了文丁對榆州國及戎狄的懷柔政策,出兵征伐並佔領了太行山一帶戎狄(姜榆族)的大量土地。

周部落的發展受到文丁的猜忌,文丁趁季歷來朝時將其囚禁,季歷氣死在商都,商周關係惡化。季歷死後,周文王姬昌繼位周侯,決心為父報仇。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姬昌的兒子武王姬發率兵直抵朝歌(河南鶴壁),討伐紂臭名昭著的商紂王——帝辛,帝辛在鹿臺自焚而死,歷經五百餘年的商朝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